時間:2020年09月10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 目的 分析骨化三醇與普通維生素D3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為臨床提供參考價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黑龍江省醫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診治的62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組31例。對照組聯合骨化三醇膠丸治療。觀察組聯合普通維生素D3滴劑治療。觀察兩組用藥有效性及可行性。結果 治療后,對用藥后25(OH)D和1,25(OH)2D3指標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5(OH)D為(21.33±2.18)nmol/L,對照組患者治療后25(OH)D為(31.02±2.70)nmol/L,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25(OH)2D3為(17.33±5.20)nmol/L,對照組患者治療后25(OH)D為(23.10±5.10)nmol/L,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腰椎和左髖BMD分別為(0.66±0.08)g/cm3和(0.74±0.07)g/cm3,對照組為(0.66±0.05)g/cm3和(0.78±0.15)g/cm3,觀察組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骨化三醇相比,普通維生素D3能夠促進25(OH)D和1,25(OH)2D3的生成,并且提高骨密度,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效果相對較好,可以進行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化三醇;普通維生素D3;可行性;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已成為人類骨骼疾病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臨床常見骨骼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骨代謝性骨病,其特征表現為骨形成與骨吸收過程的失衡,臨床上以單位體積內骨量減少和骨密度降低為主要特點【1】。臨床上,將骨質疏松癥劃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類型。原發性骨質疏松可分為絕經后骨質疏松、老年性骨質疏松以及特發性骨質疏松。絕經后骨質疏松以絕經后5-10年的女性多見;老年性骨質疏松多被指老年人70歲后發生的骨質疏松;而特發性骨質疏松主要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但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繼發性骨質疏松指由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或)藥物及其它明確的病因所導致的骨質疏松。當前骨質疏松癥的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絕經后女性和70歲以上老年人,臨床上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為主要特征。當前對骨質疏松癥的基礎藥物治療研究主要集中在維生素D和鈣劑【2】。本研究主要分析骨化三醇與普通維生素D3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62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均為黑龍江省醫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1例。兩組患者均服用阿侖膦酸鈉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70mg/次,每周1次。同時均采用碳酸鈣片進行補鈣治療,用藥劑量為1.5g/次,每天1次。對照組聯合骨化三醇膠丸治療,用藥劑量為0.5μg/次,每天1次。觀察組聯合普通維生素D3滴劑治療,用藥劑量為800IU/次,每天1次。對照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17例和14例。年齡上限為75歲,下限為42歲,平均年齡為(65.01±7.48)歲。
觀察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16例和15例。年齡上限為75歲,下限為43歲,平均年齡為(65.12±7.52)歲。患者通過雙能X線吸收法(DXA)測量的骨密度值作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通過檢測T值≤-2.5 SD均確診為原發性骨質疏松。排除其他原因導致骨質疏松的疾病患者,合并重大疾病患者,骨代謝異常患者以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者不耐受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阿侖膦酸鈉(生產廠家:廈門華澄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3734,規格型號:10mg*7片)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70mg/次,每周1次。采用碳酸鈣片(生產廠家:珠海經濟特區生物化學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4255,規格型號:0.75mg*30片)進行補鈣治療,用藥劑量為1.5g/次,每天1次。對照組聯合骨化三醇膠丸(生產廠家:Roche Pharma(Schweiz) Ltd.,批準文號:H20140597,規格型號:0.25μg*10粒)治療。用藥劑量為0.5μg/次,每天1次。觀察組聯合普通維生素D3滴劑(生產廠家:青島雙鯨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033,規格型號:400IU*10粒*2板)治療,用藥劑量為800IU/次,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 25 羥基維生素 D [25(OH)D]、1,25 二羥基維生素 D3[1,25(OH)2D3]指標改善情況。
1.3.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及左髖部的骨密度(BMD)。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選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用藥后25(OH)D和1,25(OH)2D3相關激素指標、腰椎及左髖骨密度用(x±s)表示;組間的數據對比采用P表示,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5(OH)D和1,25(OH)2D3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25(OH)D和1,25(OH)2D3指標沒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5(OH)D和1,25(OH)2D3指標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及左髖骨密度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腰椎和左髖BMD分別為(0.63±0.18)g/cm3和(0.72±0.16)g/cm3,對照組為(0.62±0.06)g/cm3和(0.77±0.16)g/cm3,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腰椎和左髖BMD分別為(0.68±0.08)g/cm3和(0.78±0.07)g/cm3,對照組為(0.65±0.05)g/cm3和(0.78±0.15)g/cm3,觀察組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以及維生素D明顯缺乏的患者,在進行骨化三醇的直接補充后,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半衰期較普通維生素D變短【3-4】,上述過程可能會促使活躍的破骨細胞生成增多導致破骨增強,破骨增強不僅可能增強溶骨的現象,而且可能影響骨量的增加。骨代謝不斷的加快,也可能會使骨質水平進一步下降,引發骨量的流失【5】。
普通維生素D3則同時具有促進25(OH)D和1,25(OH)2D3水平升高的作用;其可以提高腸鈣轉運的能力,提高血鈣濃度,為促進骨生成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時,普通維生素D3在進入人體后,可以通過肝腎代謝,轉化為活性最強的1,25(OH)2D3。這種高活性物質會引發骨細胞增殖,促進骨骼生長發育。此外,維生素D3還可以通過維持血鈣濃度,為骨骼的形成提供原料,同時能夠將血鈣轉移至骨骼中,促進骨骼中鈣鹽的沉積,為新骨的形成生成創造條件。骨密度是衡量患者骨骼強度的重要指標,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可以通過飲食、維生素D、鈣劑的補充以及降鈣素等抑制骨質吸收等途徑進行。
醫學論文投稿刊物:《今日藥學》雜志由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中國藥學會、廣東省藥學會主辦。創刊19年來,一直秉承“科學、規范、創新、求精”的辦刊方針,為廣大醫務人員服務,為藥學事業服務。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別經骨化三醇與普通維生素D3治療后,對25(OH)D和1,25(OH)2D3指標進行比較后發現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發現,觀察組腰椎和左髖BMD優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說明,與骨化三醇相比,普通維生素D3能夠更好地促進25(OH)D和1,25(OH)2D3的生成,并且更好地提高骨密度,因此,普通維生素D3相比骨化三醇,其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的效果相對較好,可以進行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志國, 楊偉兵, 張勇智, 等. 阿侖膦酸鈉及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貴州醫藥, 2019, 43(1):96-97.
[2] 裘繼燕, 張煥軍, 陳劍明, 等. 針刺聯合阿侖膦酸鈉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觀察. 現代實用醫學, 2018, 30(12):1625-1626.
[3] 李旭紅. 阿侖膦酸鈉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16):82.
[4] 羅群, 謝廣超, 鄭小清, 等. 阿侖膦酸鈉聯合金天格治療Ⅱ型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療效觀察. 今日藥學, 2016, 26(5):102-104, 108.
[5] 邵志偉. 阿侖膦酸鈉及唑來膦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26):15-17.
作者:周宏明 1 劉國華 2 王坦 2 楊艷 2 王建萍 2 曲穎 2 通訊作者: 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