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24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中醫上屬“癡呆” 范疇。其病位在腦,是以“腎精虛、腦髓空”為發病基礎,以陽氣虛為基本病理機制的疾患。AD 的主要病機為五 臟虛衰,陽氣不足,精不化髓,進而導致髓海不足,神機失用,發為本病。其病多發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是 老年癡呆的最主要原因。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來臨,該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成為危害老年健康生活的危險因素。 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多年來,西醫暫未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針灸是中醫學的精粹,從古至 今,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在治療該病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其中灸法更是起到溫陽補氣、扶正祛邪的作 用,古有“針所不為,灸治所宜”之說。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且督脈無論是在循行還是功能上與 腎、腦、髓關系密切。溫灸督脈可起到升陽益氣、充髓養腦之功。通過概括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從中醫學角 度明確其基本病因病機,以督脈與陽氣的關系為紐帶,分析督脈與腎精、腦髓以及陽氣與腎精、腦髓的密切關 系。主要以中醫經絡理論和臨床實踐為基礎,探究溫灸督脈治療 AD 的可靠性,為臨床溫灸治療 AD 提供理論基 礎,以期進一步打開中醫藥治療 AD 的大門,發揮中醫藥在治療腦部疾患方面不可替代的特色療法。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溫灸;督脈;陽氣;腎精;腦髓;中醫;理論研究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患者主要以認知 功能障礙及行為損害進行性加重為特點,常有記憶障礙、失語、失用、人格和行為改變等表現,由于多在老年或 老年前期發病而稱之為老年性癡呆。本病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高,主要在 65 歲以上的群體內更為常見,世界衛生 組織(WTO)曾對此人群的患病率作詳細評估,預計可達 4%~7%,此數據在未來仍會有持續升高[1]。
本病所帶來的經 濟及精神壓力,使多數 AD 家庭都難以承受,同樣也讓社會醫療資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西醫對 AD 的病因 及發病機制暫未明確,且缺乏有明確療效的治療方法,而祖國醫學在醫治 AD 方面有著不錯的療效與經驗。有臨床 研究證實,通過溫灸督脈醫治 AD 已獲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就中醫理論和西醫機制研究方面對溫灸督脈治療阿爾 茨海默病進行一理論探討,以期能豐富本病的治療方法與思路。
1 祖國醫學對阿爾茨海默病(AD)的認識
AD 在祖國醫學多屬“癡呆”的范疇,早期僅根據對癡呆的臨床癥狀描述和病機分析亦有“不慧”“呆病” “神呆”“健忘”“文癡”“愚病”或“癲疾”等名稱,散在于諸多文獻內。漢代《華佗神醫外傳》第一次出現 癡呆病名;明代張景岳首次將“癡呆”以一種獨立性疾病提出并加以論述;清代陳士鐸首立“健忘門”。有現代 學者認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健忘”與現代醫學“癡呆”輕癥或“輕度認知障礙”范疇更為接近[2]。
關于 本病的病位,《本草綱目》曰:“腦為元神之府”,這是祖國醫學首次提出了腦主管人的精神、記憶、思維等活 動;《本草備要》對人腦司記憶同樣也有論述:“人之記憶,皆在腦中”;《醫林改錯》中更是否認了歷代醫家 所認為的“心主神明”觀點,并指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可將癡呆定位在腦。
說明中醫早已認識到:腦與 神氣、志思、智慮、記憶等密切相關。 關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古今眾多醫家認為病機與年老五臟體虛、精氣匱乏、髓海不足有關!鹅`樞·天年 篇》中就人體從五十至九十歲的臟器虛衰有著詳細的描述:“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七十歲脾氣 衰,八十歲肺氣衰,九十歲腎氣衰”。明代金正希論述健忘與精虛相關,謂之:“人之靈機記性,皆在于腦…… 老人精虛腦漸空,故記性皆少”;又有清代陳士鐸在“健忘門”中考慮健忘與腎水竭有關:“人有老年而健忘 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誰知是腎水之竭乎?”。由此可見腎中虧虛可導致人體的衰老 乃至健忘。
腎乃先天之本、主蟄封藏之本,其所含的元陰元陽乃是它臟陰陽的基本。腎精、髓、腦在生理上相互 滋生、相互為用,恰似《靈樞·經脈》中所云:“人使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腎主藏精,“腦為髓之海”,“諸髓者,皆屬于腦”,而腦髓由精所化生,腎精充實則使腦髓化生不乏,腦髓充則能使人體氣旺神清、 腦捷身靈。反之,腎中精氣虛衰直接影響腦功能的正常發揮,《醫學心悟》明確指出:“腎主智,腎虛則智不 足,故喜忘其前言”[3]。
另有醫家認為本病與瘀血內阻息息相關,唐宗海于《血證論》內論述到:“血在上則濁蔽 而不明矣,凡失血家卒得健忘者,每有血” [4]。“呆病門”中有“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 病矣”的記載,認為本病與痰濁蒙竅有關。綜上所述,考慮健忘多因腎精不足引起,無以化生為髓,以致腦府髓 空,則容易受痰濁、瘀血等濁毒或受內風侵襲而發病,諸多因素共同導致了患者健忘的出現,這也是多種中樞神 經系統疾病的中醫常見病因病機。本病以腎虛髓空為本,恰似清代唐宗海在《醫經精義》中關于“腎精、髓、 智”等的論述:“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作……精以生神,精足神強,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強,精不 足者智不多”[5]。
2 陽氣與腎精、腦髓的關系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神明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吳崑所著的《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將其解釋 為:“六陽清氣上升于頭,故頭者精明之府”[6]。通過命門之火的推動上升作用將腎所藏之精化作真氣,使腦府得 充,成腦神機之用。生理上,倘若腎精充盛,則命門之火旺盛,使其氣化生有源,髓充腦明,神識爽慧。反之, 倘若病人命門火衰或腎精竭乏,即能導致真氣虛衰,以致腦神疲,進而產生諸如精神不振、記憶欠佳等癥狀。正如《辨證錄》所言:“蓋腦為髓海,源于腎,腎無火髓不能化精”[7]。
3 陽氣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系
陽氣乃是天地萬物生命之根本,明代李中梓在《內經知要》中對陽氣于自然界萬物、于人體的重要性有詳細 的論述,謂之:“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陽” [8]。 生理上,首先陽氣推動和溫煦作用是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發揮正常的生理機能、協調有序、功能穩定的基 礎;是精血津液生成充足、施泄有力、輸布均勻的重要前提;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 神,柔則養筋”。其次陽氣的固攝作用也對精血津液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著重要作用。病理上,陽虛則無力推動 并固攝精血津液,無以溫煦臟腑,故痰飲、瘀血乃成,上蒙清竅。
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陽氣 者……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阿爾茨海默病屬衰老性、退行性病變,陽氣虛衰尤其以督脈陽氣虛衰所引起的腎精生化無源、上傳無力以及 因陽氣虛衰所引起的人體各臟腑功能低下乃是 AD 病機的根本[9]。孫思邈在《千金翼方》言:“人年五十以上,陽 氣日衰,心力減退,忘事前后,興居怠惰”[10],并于《備急千金翼方》將“腎精竭乏,陽氣日衰”論述為健忘的 病因病機。
4 督脈與腎精、腦髓的關系
督脈主要走行于人體的后正中線上及頭部正中,其與腎臟、腦腑直接相聯系,《素問·骨空論》于經脈循行 中詳細描述了其與內臟的關系:“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 絡腎”。 《難經·二十八難》記載: “督脈者……入屬于腦”。其次從功能作用上,督脈又是聯系腦與腎的重要 通路,因督脈循行“貫脊屬腎”“入絡腦”“入屬于腦”,清代沈金傲認為:“督脈為精髓升降之通路”(《雜 病源流犀燭》)。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明確指出:“腦為髓海,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 成,源督脈上升貫注于腦”[11]。又如清代唐宗海在《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曰: “腎系貫脊,通于脊髓。腎精足 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5]?梢娙梭w腦府腦髓的充盛得益于腎精上傳,腎精的上傳賴督經脈道通利實現。 督脈暢通、真陽充盛,則腎精盈滿、腦髓充盛、智靈力強。若督脈不暢、真陽虧少,則腎臟之精微化生不足且無 以上達益髓充腦,進而使髓?辗、神機失用,乃至健忘。
5 督脈與陽氣的關系
督脈與陽氣關系密切。從督脈的功能來看,此脈有著“總督”“督促”之功用。元代滑壽在《十四經發揮》 對督脈的重要性也進行了一定的闡釋,謂之:“督之為言督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12]。從督脈與諸 陽經的關系來看,督脈與之有密切的聯系:大椎穴為督脈與人體手足三陽經相交匯之處;陽維脈通過風府、啞門 與督脈相交匯;而陽蹺脈亦可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風府相交通;人體前陰后陽,而督脈循行在人體陽面脊背 的正中線上。
因此督脈為“陽脈之海”,可統督人體一身之陽,調節陽經之氣血。一般而言,督脈陽氣充盛,脈 道通利,則有利于腎精通過督脈上輸充養腦髓,表現為身健腦靈、神清智聰、思維敏捷;若督經經氣虛衰或督脈 阻滯不通,則倦怠思臥、精神呆滯、思維遲鈍、神明失聰發為呆病。
6 溫灸督脈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因督脈絡腦,故在生理上督脈乃是與腦府關系最為緊密的經脈;督脈入腦、屬腎,還是腎精-髓-腦軸聯絡的 重要通路。病理上,督脈病變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于腦!睹}經·平奇經八脈卷二》亦云督脈為病“大人癲疾, 小兒癇疾”;明確了督脈病變可引起癲狂驚癇、小兒驚風等腦部疾病!端貑·骨空論》亦記載“督脈為病,脊 強反折”,說明督脈病變可引起腦與脊髓等中樞神經病變;古有“腦部為病,首選督脈”之說,金禎珉統計《中 華醫典》中,督脈的穴位在醫治呆病的 62 個穴位中,出現的最多[13]。
因督脈對于腦髓化生及腦之神機功用的產生 非常重要,故古代眾醫家以督脈作為治療神志病的首選。 艾灸乃祖國醫學的精粹。艾火火力傳導向下的溫熱刺激,可溫通人體經脈,能升陽祛寒、扶正祛邪。在治療 AD 中艾灸有著不可或缺之功用!夺樉拇蟪伞分杏“百會主心煩,心神恍惚,驚悸,忘事前后”“百會、水溝、 治喜笑”“至陽卻疸,善治神疲”等記載。清代雷少逸在《灸法秘傳》內明確提出了艾灸督脈對記憶的好處: “健忘,灸百會,強化記憶”。近代日本針灸家代田文志在《針灸真髓》中亦有督脈穴治療神經、精神疾患的記 載,認為筋縮、身柱穴可用于失眠、神經衰弱等治療,癔病只需艾灸百會,謂之:“因為百會是一切經脈聚集的 地方”[14]。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眾醫家均認識到督脈穴為治療神志病之要穴。先哲們的經驗為現代重中醫治療 AD 提供了思路,現代醫家以為基礎,首選督脈之穴為主治療 AD 及腦部疾病,如梁廷營、朱昱悅[15-16]溫針灸百會、足 三里、懸鐘、四神聰、太溪治療老年癡呆總有效率分別達 90%以上。
劉勇前[17]在獨灸百會穴治療 AD 理論中認為神 志病以百會治療效果最佳。朱才豐[18]取百會、大椎、神庭、神道等督脈組穴,治療組選用隔附子餅灸醫治輕度認 知功能障礙,結果所示其精神狀態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爾認知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積分改 善均優于對照組。
有研究者采用溫和灸或溫針灸[19-21]督脈之穴治療 AD, 選取百會、大椎、至陽、命門,對照組僅 予以“安理申”治療,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MMSE、MoCA 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達 93.3%,其 數據優于對照組。其中溫針灸可同時發揮針和灸的作用,既可通脈活絡、活血祛瘀,又可升陽益氣、充髓養腦。 通過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艾灸相關穴位有激活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通過局部啟動的內分泌反應與神經 傳導產生交互而影響中樞神經的活動[22] 。
艾灸百會穴能使加快頸總動脈及大腦中、后動脈循環血流量,降低腦外 周血管阻力,改善腦部供血[23-24]。現代動物實驗研究亦證實,艾灸可改善 APP/PS1 阿爾茨海默病小鼠腦部能量代 謝,減少皮質內β淀粉沉淀,延緩 AD 病理進程[25]。孫國杰教授等[26]則采用“益腎調督”針灸治療 AD 小鼠模型, 發現能顯著改善模型的海馬神經元線粒體動力學相關的蛋白異常,進而能保護線粒體,預防神經的凋亡,即可預 防 AD 的發生、減緩 AD 的發展。 綜上所述,AD 起病隱匿,是一種以記憶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慢性退行性神經性病變,是老年癡呆的最主要因素。
雖然全世界為研究本病投入頗多,但臨床療效仍不盡人意。督脈作為陽脈之督綱,可調攝諸陽經之氣血,統 攝十二經,調督有內御五臟六腑、外持四肢百骸之功。“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研究表明艾灸有其獨特的以溫 促通、以溫達補的溫通溫補效應[27-28]。因灸法以補虛為主兼有瀉實的治療特點,可對癥治療因陽氣虛衰、腎虛髓減 所出現的阿爾茨海默病,當為 AD 康復治療方法的首選[20]。其中溫和灸操作簡單、易于掌握、安全可靠,有正常認 知者完全可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因溫灸帶來的溫熱舒適感,使得患病人群及其家屬的接受性良好,易于在病患之間推廣。
中醫教學論文范例:中醫醫藥護不分家現代護理應融入中醫文化
可在家庭、社區、福利機構廣泛開展,擴寬了 AD 病人的康復與醫治范圍,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溫灸督 脈可調和氣血、祛瘀通絡,升陽補氣、陽生陰長,補腎充精、益髓健腦。較多的醫家與學者通過臨床實踐與研究 表明以溫灸督脈穴為主治療 AD 療效確切。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生理、生化、藥理,開展動物實驗課 題,繼續深入研究溫灸督脈治療本病的作用機制,以期能使溫灸督脈醫治 AD 等腦部疾病的原理及治療效果獲得更 確切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8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66.
[2] 溫小華,杜鑫,李志道,等.《黃帝內經》中督脈循行芻議[J].中國針灸,2019,39(10):1109-1110.
[3] 程國彭.醫學心悟[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8.
作者:張慶蘭 1蘇秀貞 2蘇全德 2 魏忠祥 1王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