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08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 目的:監測轄區內部分食品安全問題,分析危害因素,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修訂及風險管理等提供支持。方法:于2020年收集轄區內50份樣品并檢測。其中31份進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19份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結果: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合格率為80.65%(25/31);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合格率為100.00%(19/19)。結論:本次食品安全風險監結果顯示,轄區內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合格率較高,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合格率有待提高。
[關鍵字]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逐漸意識到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大家對食品的要求已不再只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聚焦在了食品安全方面[1]。相關部門為了實現食品健康安全,制定了相應食品檢測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并根據市場變化而不斷完善。作為負責食品安全檢測的基層管理機構,定期對轄區內食品進行安全風險監測、加強食品的安全風險評估,對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提高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轄區內50份樣品進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修訂及跟蹤評價以及風險管理等提供支持,現報道如下。
食品論文投稿刊物:《食品安全導刊》雜志是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主管,中國商業股份制企業經濟聯合會及北京肉類食品協會聯合主辦,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的一本全面關注食品安全政策、標準、技術、信息的行業期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20年收集轄區內50份食品樣品,檢測范圍包括城區和鄉鎮的3家種植環節、6家超市、2家網店、3家農貿市場、4家餐館、3家小吃店、1家食材配送中心、1家鮮面條鋪、1學校周邊小商鋪、1家母嬰店、3家現釀酸奶店、1家干鮮調料店。對其中31份樣品(特殊膳用食品3份、乳及乳制品5份、肉及肉制品7份、水產品及其制品4份、焙烤及油炸食品2份、調味品2份、餐飲食品壽司4份、限制飲料1份和地方特色食品3份)進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對其中19份樣品(谷物及其制品3份、蔬菜及其制品2份、肉及其肉制品2份、水產動物及其制品2份、乳與乳制品1份、水果及其制品2份、調味品1份、蛋及蛋制品1份、米面制品4份和蜂產品1份)進行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
1.2 檢測方法
1.2.1 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
由區疾控中心實驗室對抽檢樣品的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蠟樣芽孢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氏菌。檢測過程嚴格按照實驗室操作規范進行。
1.2.2 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
由省疾控中心實驗室對抽檢樣品的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甲硝唑、金剛烷胺、金剛乙胺、利巴韋林、氰戊菊酯、氯氰菊酯、三氯殺螨醇。檢測過程嚴格按照實驗室操作規范進行。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統計各項檢驗結果后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軟件:SPSS20.0;方法:n%表示計數資料x²檢驗;標準:p<0.05示差異存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結果
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合格率為80.65%(25/31),其中蠟樣芽孢桿菌檢出3份、沙門氏菌檢出2份、李斯特氏菌檢出1份。
2.2 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結果
進行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的19分樣品經檢驗后顯示全部合格,合格率為100.00%(19/19)。
3 討論
食品安全直接關乎著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國對食品安全風險問題越來越重視[2]。定期對轄區內各市場、灘點及加工廠進行食品安全檢測,對規范市場、維護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次通過抽檢顯示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合格率為80.65%(25/31);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檢測合格率為100.00%(19/19),說明微生物在目前本轄區內食品安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應加強生產及加工廠家、物流、攤點等環節的衛生及風險控制,以減少各種致病菌的污染,確保食品安全。
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在此次檢測中合格率為100.00%,這可能與轄區內的生態環境和化學性工廠較少有關。隨著轄區內經濟發展,不排除未來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的可能,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進行長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發現問題后及時上報并分析原因,切實維護轄區內食品安全。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可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修訂及風險管理等提供支持,是管控市場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對維護轄區內居民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紅星.2016年度阜陽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分析[J].飲食保健,2018,5(25):282-284.
[2] 馬娟.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的策略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8):50-52.
作者資料:高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