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14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及費用的影響。方法:選用北京市衛生綜合統計信息平臺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及費用相關數據,利用間斷時間序列分析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其影響的程度。結果:2019年6~12月,中醫醫院院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了3.21%,門急診中醫治療總費用同比增長了11.57%,門急診及其衛生材料費占比減少了1.33%。結論: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趨勢沒有產生顯著影響,門急診費用結構更加優化。
[關鍵詞]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服務量;門急診費用
為優化調整醫療服務比價關系,進一步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動價值,提升治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繼2017年4月8日北京市推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后,2019年6月15日開始實行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方案。此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取消醫療耗材加成,提高中醫治療費用等體現醫生技術勞動價值項目[1]。中醫治療服務方式及治療理念不同于西醫,中醫醫院的運營管理有其中醫特色,中醫醫院是此次改革監測醫療機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的影響尚沒有研究。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及費用的影響,并對變化原因進行分析。
中醫論文范例: 近十年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藥治療及其研究進展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數據來源于北京市衛生綜合統計信息平臺醫耗聯動月報表。北京市醫耗聯動監測的中醫機構共19家。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19家中醫醫院。其中,三級公立中醫醫院12家、二級公立中醫醫院7家。數據主要包括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各監測機構的門急診的費用和服務量情況。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對每份報表數據進行核查,糾正不合邏輯和漏報數據,確保數據質量可靠。
1.2方法本研究以月為分析單位,比較北京醫耗聯動改革前后同期門急診服務人次、門急診次均費用、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門急診衛生材料費占比和門急診藥占比的變化情況。間斷時間序列(InterruptedTimeSeries,ITS)通過收集干預措施前后多個時間點的數據,可控制結果變量干預前的上升或下降趨勢,用統計學模型定量的評價干預措施的有效性[2]。本研究采用間斷時間序列方法分析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門急診次均費用、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和門急診衛生材料費用占比變化趨勢的影響。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1.1改革前后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變化情況
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后,2019年6~12月19家中醫醫院門急診總量與2018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21%。2019年6~10月和12月與2018同期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12月的門急診服務量漲幅最大,2019年12月門急診總量為1978.36千人次,與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6.04%,而2019年11月門急診總量同比下降了1.63%。
2.1.2改革前后門急診服務費用變化情況
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啟動半年以來,19家中醫醫院各項服務費用相比于2018年同期有升有降。其中,門急 診次均費用同比增長了1.22%;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同比增長了11.57%。門急診衛生材料費用占比同比減少了1.33%。
2.2運用ITS分析結果
利用ITS方法分析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門急診人次、次均費用、中醫治療費用,衛生材料費用占比變化水平及趨勢的影響。
2.2.1改革前后中醫醫院服務量變化分析
改革后門急診人次瞬時增加了118.58千人次(p=0.018),改革使得門急診人次斜率變化-3.02千人次/月(p=0.794)。這表明門急診人次在改革啟動瞬時顯著增加,改革對門急診人次變化趨勢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2.2.2門急診次均費用的變化分析
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前門急診次均費用斜率為2.75元/月(P<0.001),改革后門急診次均費用顯著下降27.86元(P<0.001),改革使得門急診次均費用斜率下降了2.31元/月(P=0.006),這表明改革后門急診次均費用瞬時顯著下降。
3討論及建議
3.1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的影響
此次改革對19家中醫醫院門急診服務量沒有產生顯著影響,門急診服務量總體穩中有升。中醫治療時根據氣節變化進行有針對性治療,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理論,在三伏天期間治療虛寒性疾病[4],因而門急診量在7月呈現一個高峰。同時受醫保年底結算和春節假期影響,12月為最高峰,2月為最低谷。因此,對于門急診服務量進行ITS分析時控制了月份變化的影響[5],確保分析門急診量變化趨勢的結果可靠。此次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量的趨勢沒有產生顯著影響,表明患者前往中醫醫院治療的需求沒有受到改革影響。
3.2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門急診費用的影響
北京市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實施對19家中醫醫院的門急診費用變化趨勢產生了顯著影響。門急診次均費用由改革前的上升趨勢轉變為改革后的平緩趨勢。這反映出門急診次均費用穩中有降,既達到了改革的預期目標,又沒有增加患者前往中醫醫院看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中的衛生材料費用為各醫院每月門急診衛生材料總費用,月總衛生材料費不僅與衛生材料費單價有關,還受門急診人次及其他門急診收費項目價格影響,因此本研究利用門急診衛生材料費占比數據,更加準確地反映門急診費用結構變化。
改革后,門急診衛生材料費占比顯著下降,由改革前的上升趨勢轉變為改革后的緩慢下降趨勢。由此表明此次改革取消高值衛生材料費10%加成,取消普通衛生材料5%加成,京津冀地區醫用耗材聯合采購,物價部門加強對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藥監局加強對藥品和耗材質量監督等一系列關于醫用耗材的措施實施效果良好,促進優化門急診費用結構。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每年5~7月有所上升,7月達到峰值,8月明顯下降,10~12月緩慢上升,7月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明顯升高與門急診診療服務量升高有關。
由于這一變化規律,對于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進行ITS分析趨勢時控制了月份影響,結果表明此次改革對于門急診中醫治療費用的趨勢沒有產生顯著影響。此次改革對中醫、精神、康復、病理和手術5項治療費用提高,其中中醫治療的162個項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但增加的醫療費用僅占改革增加費用總額的2.30%[6]。因此,本研究的中醫治療費用略有上漲,但漲幅和趨勢并不顯著,這表明提高中醫治療費用的政策在這19家中醫醫院實施符合政策預期。
3.3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對中醫醫院的影響
此次改革對于醫院的多項收費項目進行調整,有升有降,進一步規范了醫院收入結構,促進醫院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此外,本次改革對醫院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醫院需改善績效考核制度[6],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其次,醫院應加強對醫用耗材等物品精細化管理,壓縮醫療成本,維持醫院基本運營,同時為布局醫院未來發展提供經濟保障[8-9];最后,某些無法收回成本但又不得不實施的治療方案會產生經費損失,政府可以考慮對醫院政策性虧損進行補償[10-12]。
3.4完善醫改監測體系
首先,應進一步細化中醫治療收費項目目錄,統一各中醫醫院中醫收費項目類別,根據中醫臨床治療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各項中醫治療收費價格,對中醫治療項目制訂有針對性的方案,充分發揮中醫治療特色[13]。其次,應適當增加醫改監測上報數據項目,從而更加詳細地掌握各醫院數據,為政策研究提供詳實的數據。最后,提高醫院信息化水平,建設標準化數據上報系統,為扎實推行醫改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14-15]。
[參考文獻]
[1]北京“五個一”方案助推醫耗聯動綜合改革[J].領導決策信息,2019(06):20-21.
[2]邵華,王琦琦,胡躍華,等.中斷時間序列分析及其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的應用[J].中華流行病學,2015,36(9):1015-1017.
[3]周書鐸,莊昱,楊朔,等.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對門急診患者就醫流向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8,11(7):37-41.
[4]李瀟瀟.淺談三伏貼治未病.中國針灸學會.2017世界針灸學術大會暨2017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M].中國針灸學會:中國針灸學會,2017:415-416.
[5]米源.醫藥政策干預評價方法簡介及間斷時間序列分析的應用.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2015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推進法制建設,依法管理藥品”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M].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中國藥學會,2015:30-31.
作者:王佳瑩1,路鳳2,王天奇2,臧白2,郭默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