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1月01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如今黨群關系依舊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根本著力點,牢牢抓住執政黨與廣大人民群眾這條“魚水線”對黨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各級黨政機關已經深切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了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群眾工作為載體、依法執政為保障的完整體系,繼而以此為根基,提升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密切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科學性,打造新時代和諧的黨群關系。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媒體,黨群關系,依法執政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構建和諧黨群關系依舊是確保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核心著力點。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在國際環境中的政治競爭日益激烈,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至關重要。
一、新時代黨群關系的基本內涵
長久以來,黨群關系一直是執政黨執政的主要根基,隨著社會的發展,黨群關系的內涵在不同層面都得到了豐富,習近平同志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便一直致力于推進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對黨群關系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一)黨群關系的內涵
何為黨群關系?簡而言之,政黨主要是指執政黨與廣大人民群眾二者之間的關系。新時代我國的黨群關系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過程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更好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背景下提出的。從政治層面來講,黨群關系對一個執政黨的生存發展、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至關重要,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黨群關系也在經歷不同的發展與變遷。
(二)習近平的黨群關系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致力于推進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對黨群關系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
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系依舊是執政黨能否保持生命力的決定因素,隨著時代的進步,黨和群眾的關系作為不同的主體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響,由此形成的黨群利益關系越發復雜,習近平同志面對這一現象,依舊強調以廣大群眾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處理黨群關系方面,時刻保持以人民群眾為評判主體,以人民根本利益為衡量工作的出發點。總而言之,習近平同志構建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最鮮明的特征仍是其“人民性”。
二、以新媒體技術為構建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科技支撐
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優化了黨的政務活動,達到了其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服務,通過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利用,加快了群眾獲取信息的速度,豐富了黨建工作內容,提高了黨員干部的辦事效率。
(一)高效利用新媒體,加快信息獲取速度
在傳統的政治統治過程中,政府部門缺乏改革創新意識,服務模式和辦事意識都相對落后。世界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互聯網時代,新時期我黨應更加注重“互聯網+政務”的實施理念,逐漸脫離傳統習慣的公文,借助于互聯網進行政務信息的發布。黨政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例如微博、微信、論壇等“微媒體”,可以迅速為公眾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政務”的建立,打破地域、層級、部門之間的約束,促使黨政機構的辦事效率更加快速,同時保證黨政人員精簡化。另一個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借助新媒體,快速準確地獲取黨的各類信息,從而有助于更好地貫徹和執行黨的政策方針。
(二)精確利用新媒體,豐富黨建工作內容
過去我國黨建工作的內容還不夠全面,一方面是黨政機構公開的內容清單不夠清晰化,信息公開的對象范圍過于狹小,另一方面,不同地區黨政機構對新媒體利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各級黨政機關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互動,整體性效果不佳,導致信息發布不夠完善。信息服務缺乏深度。
為此將新媒體作為推進黨建工作的科技支撐,不僅擴展了宣傳黨建工作的渠道,保障了全面、深入的信息服務,通過準確發布一定的優質信息資源,有效吸引公眾的關注度,提升人民對黨的信任度。而且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解讀黨發布的政策的同時,也可以新增在線交流、專家詳解等方式,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強公眾對黨的信任度。
(三)主動利用新媒體,提升黨政機關形象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利用新媒體增進黨群關系逐漸發展為一種開放式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國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互聯網還沒有得到充分普及,黨政機關人員對新媒體的關注度不夠高,他們只注重政策文件形式,造成了公眾參與意識比較低。
黨政機關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將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公布于眾,使政府的信息通知、辦事流程、行政權力運行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同時政府運用互聯網媒體也為公民積極參加政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途徑,為人們表達民情、疏通民意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充分維護了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等,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更有利于塑造公開民主的政府形象。
三、以群眾工作為構建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重要載體
隨著黨與群眾的互動日益增多,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依然貫穿于黨群關系之中,但在進行群眾工作時依舊存在部分問題,在新時期通過增強黨員意識和完善黨群溝通機制來提高群眾對黨的信任感和獲得感至關重要。
(一)增強黨員服務意識,保持群眾信任感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極大增強了,與此同時我們黨的黨員干部也務必要認清這一變化,不能繼續持以前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來對待現存的問題,努力改進處理群眾工作的方式,樹立黨員服務意識,提高群眾的信任度。首先,改變輕視群眾的態度,時刻將人民群眾裝在心中。
過去的黨員干部在進行群眾工作時經常出現拖拉、欺瞞、打壓的現象,從而導致黨群關系不和諧。新時期黨員同志應該始終以人民為出發點,將群眾工作落實到位,不能只說空話;其次要時刻關注群眾遇到的問題。作為執政黨,必須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必使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及時了解群眾的需求,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最后,解決黨的形象問題。黨員干部作為黨的代表者,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黨的形象,所以黨員干部必須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將人民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摒棄貪污腐敗等不正之風,以人民滿意為最終目標,取得群眾的廣泛信任。
(二)完善黨群溝通機制,增強群眾獲得感
科學有效的溝通機制是密切黨群關系的基礎性和根本性途徑。[3]黨若要保持與群眾緊密的關系,就應當將溝通作為維系其關系的根本方式,完善溝通機制,規范溝通程序,創新溝通方式,與人民群眾進行科學有效的溝通。首先,改善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模式。傳統自上而下的黨群溝通模式衍生了黨群關系不和諧等一系列新問題,基于此現象,我黨務必改善黨群溝通機制,加強黨員服務教育,建立科學有效的溝通機制;其次,規范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溝通程序。
傳遞信息是黨和群眾二者之間溝通的主要環節,為了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發生信息遺漏或者失真的情況,必須保障溝通渠道透明化,同時也應該健全溝通的程序,黨員干部務必對信息傳遞的程序和規則了然于心,而且建立信息溝通反饋機制,對人民的反饋意見及時做出回復,確保傳遞信息的有效性;最后,黨員可采取靈活的溝通技巧與群眾交流。黨群關系涉及的溝通主體并不相同,對于不同的主體可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采用靈活變通技巧去進行溝通,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溝通中出現的方式單一的現象,也可以開闊新的溝通渠道,優化黨群關系。
四、以依法執政為構建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法治保障
當前我國黨群關系已經從雙向化轉向多元化,國家反腐機制愈發完善,人民群眾的監督力有所加強,黨員的自我約束力得到提升,這一系列現象都表明新時代我國已經將法律作為構建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的法治保障,加強依法執政,才能創建更好的黨群關系。
(一)完善政府法律法規,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執政黨要想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就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但近些年來,我黨出現了部分黨員“異化”的現象,這部分黨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喪失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日益脫離群眾,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利益,出現了一系列的腐敗行為。為了提高黨的執政力與領導力,我黨必須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完善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明確規定黨員自身的義務。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4]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在“為民謀利”的過程中,將法律法規與“拒腐防變”緊緊聯系在一起,完善反腐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法治反腐的力度。
(二)健全網絡監督體制,引導群眾合法參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公民的參政意識逐漸提高,相較于傳統的黨群關系,網絡環境下的黨群關系更加多元化。網絡不僅為黨政機構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宣傳平臺,而且同時為公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表達平臺。盡管網絡監管平臺已經逐步完善,但網絡法律法規依舊不夠完善。為了避免非法信息橫行網絡,模糊群眾的政治意識,必須逐步規范互聯網立法體系,彌補現存網絡法律法規的漏洞,為規范網絡不實輿論提供權威精準的法律保障制度,打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氛圍,促使公民合法參與。
(三)培育社會法治文化,提高黨群法治意識
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代表,對執政黨至關重要。黨群工作制度化建設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法治文化的建設。培育新時代法治文化,直接關系到了黨群工作的根本成效。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十分重視法治文化的培育,要想順利開展黨群工作,就必須提升黨員和群眾的法制意識,使其認識到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人務必增強法治理念,提升法律意識,加大法制教育,進行黨群工作時才能做到“文化自覺”,形成一個和諧積極的黨群工作體系。廣大人民群眾亦是如此,必須懂得“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培養法治精神,提高群眾配合工作的積極性。通過培育黨群法治文化,構建和諧黨群關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2]何旭.微時代下黨群關系面臨的機遇、挑戰及路徑[J].理論界,2014(03):22-25.
[3]石雪,唐雪漫.密切黨群關系需搭建科學有效的溝通橋梁[J].人民論壇,2017(28):62-63.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7-68.
[5]蘇喜玲,李黎娜.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法治化問題研究[J].文化學刊,2018(03):196-198.
[6]董洪樂.制度、組織、價值三維視角下黨的優良政治生態構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02):8-14.
[7]翟紅芬.習近平黨群關系思想特點探析[J].理論學刊,2016(06):40-45.
[8]吳波.政黨現代性視域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發展理路[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6):15-22.
[9]李文清,田紅超.列寧的黨群關系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2):1-8.
[10]張茂銳.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實踐價值[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03):106-107.
政工師評職可選期刊:文化學刊創刊于2006年9月15日,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遼寧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學術理論期刊,每逢單月1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