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同精品中文字幕-亚洲女同japan-亚洲女人网-亚洲女人天堂a在线播放-极品小帅哥连坏挨cao记-极品销魂一区二区三区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法律位格、法律主體與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

時間:2020年02月15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法律人格概念的發生學機制,涉及到法律位格的古今學說史。古典羅馬法中,法律位格從未被規定于普遍意義上的個體主體實體之人,而是依據身份地位的不同層次,從上往下分配位格的各種減等形態,形成多層次、差序化的法律位格體系。現代的法律人格和法律主

  摘要:法律人格概念的發生學機制,涉及到法律位格的古今學說史‍‌‍‍‌‍‌‍‍‍‌‍‍‌‍‍‍‌‍‍‌‍‍‍‌‍‍‍‍‌‍‌‍‌‍‌‍‍‌‍‍‍‍‍‍‍‍‍‌‍‍‌‍‍‌‍‌‍‌‍。古典羅馬法中,法律位格從未被規定于普遍意義上的“個體—主體—實體”之“人”,而是依據“身份地位”的不同層次,從上往下分配位格的各種減等形態,形成多層次、差序化的法律位格體系‍‌‍‍‌‍‌‍‍‍‌‍‍‌‍‍‍‌‍‍‌‍‍‍‌‍‍‍‍‌‍‌‍‌‍‌‍‍‌‍‍‍‍‍‍‍‍‍‌‍‍‌‍‍‌‍‌‍‌‍。現代的法律人格和法律主體概念摒棄了古典羅馬法根據實踐需要而設置法律位格,并靈活分配不同行為能力的傳統‍‌‍‍‌‍‌‍‍‍‌‍‍‌‍‍‍‌‍‍‌‍‍‍‌‍‍‍‍‌‍‌‍‌‍‌‍‍‌‍‍‍‍‍‍‍‍‍‌‍‍‌‍‍‌‍‌‍‌‍。現代法律主體的誕生,是法律位格的簡化和一元化的收縮過程,原本差序結構的法律位格被收窄到世俗化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法律主體位格。人工智能革命也可嘗試在法理學上納入這一法律位格的擬制傳統。

法律論文

  根據物種位階的規范主義立場,現代法人制度通過“位格加等”把人為設置的團體組織提升到具有一定法律位格的地位;“智能機器人”概念是對“智人”概念的模仿和擬制,人工智能概念是通過“位格加等”把機器人提升到自然人的法律位格。法律主體學說之現代性立場有其限度,從法律主體概念回歸法律位格概念,是人工智能時代法理思想變革的重要契機。

  關鍵詞:法律位格;人工智能;位格減等;位格加等;法律主體

  法律方向論文范文:經濟法視角下公共利益保護法律的完善策略

  社會的發展建設離不開經濟法,經濟法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至關重要,有了經濟法的存在,我們的公共利益將不再受到傷害,這對于維護國家利益也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文章中首先介紹了公共利益以及經濟法之間的關系,在經濟法角度下分析公共利益法律受限制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制定了相應的策略。

  一、引論

  21世紀初,中國法學界曾有過熱議動物權利和動物的法律主體地位的浪潮。當時有學者認為,每一種生命形式都擁有生存權與發展權,動物不應只作為法律客體保護,而應作為法律主體來保護,此一邏輯可以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理念[1] 。回顧法律史,會發現動物具備某種法律資格與地位,享有某種“權利”,不是當今的法學創新,而是前現代法律觀念的回爐[2]。動物審判在前現代的歐洲十分流行。動物審判在當代變得難以理解,是文藝復興以來的人類概念——關系機制和世界觀思維以及感覺方式發生全面轉變的結果。法律思想領域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降的巨變,可以解釋動物審判的消失 [3]74。

  當今我們面臨著第四次產業技術革命——人工智能的技術革命。“智能機器人”概念是對“智人”(homo sapiens)概念的模仿和擬制。如果說現代化過程中前三次產業技術革命,革命性最多是對人的身體器官的延伸和替代,這次的人工智能革命則將成為對人的智能或者說人類自身的替代。

  羅馬法以來的法學思考中,法律人最重要的創制是用法律擬制的思維來思辨和處理與人類嚴密相關但多少有別于人類的事物及其行為或關系,如古代奴隸制和現代法人制度。當今的人工智能革命也可嘗試從法理上納入這個法律擬制的傳統。本文以概念辨析和概念史考察為線索,從考察法律人格(personality)與位格(person)的區別中,還原出法律位格概念的古今學說史;進而通過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的概念分析,得出物種位階的規范主義立場,提出智能機器人之法律主體地位的“位格加等說”;而后從社會法學和歷史法學維度反思法律主體概念的現代性立場,提出從法律主體概念回歸法律位格概念的未來法理展望。

  二、從現代的法律人格還原到廣義的法律位格

  (一)人格(personality)與位格(person)之辨析

  “作為法律關系歸屬點的‘人’乃至‘法律人格’與生活中的個人是兩個層面上的不同概念。” [4]法理學和民法學通說認為,自羅馬法以來,法律上就存在區分“自然人”(homo即human)和“法律人格”(persona即person,或者叫caput即head)的技術:并非所有自然人的生物機體都能成為“法律主體”,“法律人格”乃是法律從生物機體的自然人中界定法律上的適格者并使之成為“法律主體”的結果。這套技術在羅馬法上叫做“人格擬制學說”(the doctrine of persona ficta) [5]8。

  “法律主體”是個現代法理學概念,在學說史上從“法律人格”概念演化而來。現代法學的“人格學說”源于 1804年《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第8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可見享有民事權利的一個基本要件是“法國人”之資格。后來的法國民法將“法國人”資格重新表述為“法國國籍”。法國民法學說在解釋這一規定時,創造了“人格”(personalité,即英文的personality)概念,以學理上的“人格”概念來代替法典中的“法國人”資格和“法國國籍”,以“人格”的有無作為自然人能否適用法國民法、享有民事權利、成為權利主體的區分標準[6]53-54。“人格”概念不僅拉開了法律上人格平等的序幕,更標志著主體性倫理為法律人格奠基的現代法律傳統的形成[7]。法國法的“人格學說”中的法律主體包含以下邏輯: 主體類型上,以自然人為法律主體;但主體范圍上,并非所有自然人都是法律主體,而是通過“人格”概念來過濾出符合主體資格的自然人,并賦予這些自然人以“人格”這一法律屬性,此屬性是享有民事權利的充要條件[6]54。“人格”概念對法國法上法律主體的理論化、技術化建構之功能,后來在德國民法上基本由“權利能力”概念充當。

  從上可見,現代法律主體理論所立基的“法律人格”概念是personality,而不是persona(即person)。從西文構詞法也可看出,personality是對person的抽象,也就是說,法律人格概念(personality)是一個抽象主體意義上的法律概念,是對person概念的主體化抽象。近年來溫曉莉教授對人格權問題的羅馬法基礎和基督教神學基礎的研究,已經注意到了persona(person)與現代法律人格(personality)的區別,她沿用基督教神學的譯名,將羅馬法上的persona(person)翻譯為“位格”[8]10-30。此前中國法學界并未十分注意人格(personality)與位格(person)的區別問題,中國學界通常在翻譯羅馬法學說的時候,說羅馬的奴隸是“人”卻沒有法律上的“人格”,顯得十分拗口。將persona(person)翻譯為“位格”之后,這一拗口說法就消解了。

  (二)羅馬法中的位格概念

  公元二世紀成書的《蓋尤斯法學階梯》,第一次對繁雜的羅馬私法體系進行了教科書式的系統梳理和合理編排,確定了古典羅馬私法的三分法,即persona、物和訴訟。這一分類為后來優士丁尼皇帝敕令編纂的《優士丁尼法學階梯》所采納[9]。 Persona概念是羅馬法的一大創舉,它談論的是與今天的法律主體或權利主體概念相關的地位或者資格——雖然羅馬法尚未建立起現代意義的抽象法律人格概念和系統的法人制度。

  有關古羅馬奴隸制,我國法學界習慣講奴隸是“人”卻沒有法律“人格”。將person (persona)翻譯為“位格”之后,奴隸是“人”卻沒有法律“人格”的說法,在法理上就會如此理解:在羅馬法上,自然人(homo)與其法律位格(persona)是可以分離的,因此奴隸是自然人(homo),卻不具有人在法律上的位格(persona),而一個沒有生命的人為設置物盡管不是人(homo),卻可以因為法律擬制而具有法律上的位格(persona)。備受爭論的胎兒的法律主體地位問題,羅馬法已經用法律擬制技術,把介于自然人(homo)和物之間的胎兒視為具備自然人地位的法律位格。

  羅馬法中的位格概念,處理的是個人如何與多重共同體(家族、民族、國家、世界)建立秩序,以確定個人在其中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上的“定格”。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承載者(homo)并不是決定性的,關鍵在于獲得羅馬法意義上的“面具”(persona)、“頭顱”(caput)和“身份”(status)。一方面,Persona與個體人在羅馬社會共同體中被賦予的人身角色有關,它的字面原意是劇場表演用的“面具”,表示人在劇中的角色身份,而人作為演員來扮演的這種不同于原本身份的角色。另一方面,Persona跟印歐語系屈折語言的名詞(有時還包括代詞和形容詞)的語法變格(declination)有關,名詞在語法上的“格”用來表達名詞含義之間的句法關系和語用關系。所以羅馬法又把Persona稱為“格形式”,它指法律關系承載者(agent)被法律賦予的在城邦、胞族、團體、家庭中的“人身”定位——如家父、公民、自由民、屬邦人、奴隸等。“格形式”表達的是羅馬人在共同體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的秩序化和規范化。

  羅馬法中位格概念的界定,在現代法學中有“法律主體資格說”和“權利主體資格說”兩種解釋。不過兩種解釋中的“主體”概念都有歷史困難‍‌‍‍‌‍‌‍‍‍‌‍‍‌‍‍‍‌‍‍‌‍‍‍‌‍‍‍‍‌‍‌‍‌‍‌‍‍‌‍‍‍‍‍‍‍‍‍‌‍‍‌‍‍‌‍‌‍‌‍。古羅馬時代沒有現代哲學的主體(subject)概念,因而也就沒有現代法學上的主觀權利(subjective rights)概念,所以準確說來,羅馬法上的位格(persona)概念說的是法律賦予人的法律地位與法律資格,以及法律通過擬制辦法賦予人為設置物的法律地位與法律資格。古羅馬社會還不具備建立在個體主義觀念基礎上的權利觀和平等觀,法律位格與自然人之間的分離是人與人不平等的根本表現,權利概念的正式形成要等到十八世紀的康德哲學[11]。而現代法律主體概念的創立,是以近代主體哲學為基礎,彰顯了人的尊嚴與道德品性,體現了人的共性與類似性,也為主觀權利的存在奠定了基礎。從性質上說,法律主體是法律的創造物、規范的人格化、能動的行為者,也是聯結法律與現實生活的橋梁[12]3。而在早期羅馬法中,位格(person, persona)概念并沒有這樣現代化的主體性道德含義和主觀權利含義。將羅馬法中的位格概念理解為“法律資格”,更符合歷史實際。

  (三)英格蘭法中的位格問題

  近兩年因為《國王的兩個身體》一書的翻譯出版[13],國內學界掀起了“國王的兩個身體”的討論。但在英格蘭法上,這個問題的真實法律表述是“一個身體,兩個位格”(two persons of one body)——兩個位格中一個是國王的自然位格(natural person),另一個是國王的人造位格(artificial person),即獨體位格(corporation sole)。

  這里出現了普通法上的corporation概念,出現了如何翻譯corporation的問題。中文世界很多地方把corporation徑直理解為中文的“公司”,但是普通法上與中文“公司”嚴格對應的,是business corporation;Corporation本身有非營利性質的,所以它的外延比中文“公司”要廣。Corporation也不是“團體”,因為普通法上團體的人造位格是與獨體位格(corporation sole)相對的集體位格(corporation aggregage)。普通法上的corporation指的是具備一定法律位格的獨立實體,可以翻譯為“機構”或者“體制”。

  在西方的神學和法學語境中,位格(person)、身體(body)、代表(representation)三者間有著復雜的關系[14]。從corporation的詞源來說,它來自拉丁文的corpus(身體,即英文body),復數為corpora,所以corporation是body的抽象化。而且因為body并非普通法上的一個特定術語,所以作為普通法術語的corporation構成了body的法律維度。從corporation跟corpus和body的緊密關聯來說,“機構”和“體制”兩個譯名中,“體制”似乎更合適一些。在普通法上,產生corporation的法律過程叫做incorporation,所以可以把incorporation理解為“體制化”。

  (四)法律位格問題的英國道路之由來

  英格蘭法中的法律位格和人造位格(artificial person)概念來源于從十六世紀英格蘭宗教改革到十七世紀英國兩場革命的社會實踐,其中的很多學理和制度可以說是當時英國的實際社會進展所倒逼出來的英國道路。英國法律位格學說集大成者梅特蘭的法哲學和法律史研究道路,發端于他年輕時對霍布斯以降的英格蘭政治哲學的研究。當梅特蘭在英格蘭普通法史研究領域功成名就之后,晚年又回到了英國國家理論和法律位格學說的主題,用法律史研究和法律思維來支撐國家問題的思考[5]4-6。

  霍布斯是古今法律擬制道路上的一位大師,他的代表學說實際是國家學說上的一種法律擬制理論,構成后世“國家法人說”的理論源泉。他的創舉在于將原來羅馬法和基督教神學中的persona概念運用于現代國家理論和公法上的代表理論,將person一詞用于上帝、人、自然物、被制造物以至國家。霍布斯在《利維坦》第十六章中給出Person的定義。

  霍布斯討論的是國家的Person,他直接給“國家”的位格(Person)有三個:利維坦怪獸的形象、主權者的自然位格(Person)、政治體(body politique)范疇[14]。霍布斯國家學說的法律困難在于,“利維坦國家”的三個位格會游走于上述法律位格分類之間,甚至游走于法律位格與“未體制化的團體”之間。霍布斯的國家與代表理論中的不穩定態勢,導致后來的英格蘭法一直選擇性地忽視了國家概念,而是選擇國王的人造位格即Crown來擔當英格蘭王國和聯合王國的“代表者”。在十九世紀的奧斯丁法理學中,Crown這種獨體位格被再次定義為“主權者”。梅特蘭所確立的現代英國法律位格學說在實踐維度上修正了霍布斯法哲學的內容,反過來,霍布斯的法哲學則通過影響奧斯丁和梅特蘭而參與建構了英國的現代法律位格學說。

  三、智能機器人的法律地位與位格加等

  (一)機器人的概念

  當代用于指稱機器人的西文概念,共有三個:Automaton,Android和Robot。Automaton一詞的現代意義出現于1611年,其希臘文原意指的是自動機器。早期現代的自動機器尚不含有智能含義,但是第三次產業革命以來的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出現當代常見的automation和automatics等概念,意為自動化控制、自動化操作,它跟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緊密相關,現在又匯入了人工智能潮流。所以Automaton概念是對機器人的機械學(力學)定義。

  在前現代的西方,人是受造于上帝、模仿上帝而來的事物;啟蒙時代西方出現了受造于人、模仿人類而來的事物的觀念,也就是Android概念,用來指代作為人造事物的機器人。Android(拉丁文為androides)意為人形機器、模仿人而來的自動化事物,其希臘文詞根是andro(人)和eidos(理念、形式)。啟蒙理性主義認為人的根本是理性心智,所以Android概念中已經有智能含義和模仿人類的含義。因此Android概念是對機器人的仿生學定義。

  當代經常出現的Robot概念,詞源是波蘭語中的強迫勞動(Robota)和工人(Robotnik)。Robot概念隨著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Robotics)和機器人科幻小說行銷世界而獲得廣泛接受。Robot與英文中的robust是同源詞,詞根意為強壯、健力‍‌‍‍‌‍‌‍‍‍‌‍‍‌‍‍‍‌‍‍‌‍‍‍‌‍‍‍‍‌‍‌‍‌‍‌‍‍‌‍‍‍‍‍‍‍‍‍‌‍‍‌‍‍‌‍‌‍‌‍。機器人是人造的勞動者,所以Robot概念是對機器人的功能主義定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無產階級工人(Robotnik)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強迫的勞動者,確實好似“機器人”。

  (二)人工智能與智能機器的概念

  當代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又叫做智能機器(intelligent machine),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實現形式。從組合術邏輯來進行分析,人工智能概念由“人工的”(artificial)與“智能”(intelligence)兩個概念組合而來,智能機器概念由“智能”(intelligence)與“機器”(machine)兩個概念組合而來[16]18。

  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是沿著機械論和工具發展的智能化邏輯而衍生出的結果。智能機器的一個歷史起源就是機械論和工具論傳統。機械論一方面意味著阿基米德—伽利略的數學—力學傳統,另一方面意味著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類技藝的工具論和勞動論觀點[16]21。

  當今的智能概念主要針對生物學所定義的人類(humankind),但在前現代盛行的神學語境中,智能概念首先是神學中對上帝的描述和定性。人類僅僅是因為受造而具有與上帝面相的相似性(likeness),人類因為此相似性而具有從上帝而來、但低于上帝的智能。所以,前現代的智能概念是一種超驗的概念,而現代的智能概念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16]22。

  人工智能從模擬人類思維開始。人工智能概念得以成為現實,有賴于法國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對思維方法的程序化和數學化來作為理論起點。笛卡爾在《方法論》中總結的抽象“思維法則”,給出了能夠解決各種不同問題的“萬能方法”。雖然笛卡爾主義的身心二元論模式否認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思維法則”還是開啟了智能機械化和機械智能化的序幕——如果沒有這種數學化約和轉化求解的原理,任何智能機器都是不可能的。笛卡爾持一種超驗的上帝智能觀和“神性”的智能觀,但是他的“思維法則”卻歸向極其明了的數學程序,導向對所有超驗因素和神性因素的“祛魅”[16]22。將“思維法則”推進到當代機器智能的,是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于1936年提出的一種抽象計算模型——“圖靈機”(Turing Machine),它實現了阿基米德—伽利略機械論傳統的智能化提升和隱身化處理[16]23 。1950年,圖靈發表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提出“圖靈測試”。“圖靈測試”不是定義,而是一種語言信息的“模仿游戲”意義上的“測試”。

  (三)物種位階的規范主義立場

  人工智能概念的創始人之一明斯基(Marvin Minsky)曾經如此定位人工智能科學:“讓機器從事需要人的智能的工作的科學”。明斯基的這一定位在邏輯上嚴格遵循“圖靈測試”的“模仿游戲說”——人工智能技術追求的是讓機器對人進行功能性的模仿和替代,讓機器實現對人的智能活動的模仿。人工智能是人類的造物,“智能機器人”概念是對“智人”(homo sapiens)概念的模仿和擬制。

  因此,人工智能概念說的是人機關系問題。目前法理學有關人工智能的爭論的焦點在是“人”還是“物”的主體定性。從概念分析來看,人工智能(AI)并不等于仿生學意義的“人形機器”(Android),所以人工智能不是簡單的“人”或“物”二選一的問題。應把人工智能(AI)概念跟人的形象和功能問題脫離開。人工智能的法理學問題要害,不是孤立的“人”或者“物”,而在于人機關系問題或者說人與機器的比較問題。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概念之所以用robot而不用automaton,是因為在十七世紀初automaton獲得其現代意義之前,它曾經用于指代人類——人就是上帝制造的一種自動機器。按照法律位格學說的視角來說,作為勞動者的robot是一種人造位格(artificial person),在人類中心主義視角下是輔助人類的,始終低于人類的神學-生物學-法學位格。這說明阿西莫夫在邏輯和倫理學上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堅持機器人是人造位格(artificial person),因而機器人始終低人一等。

  上文提到機器人、人類和上帝三者間存在模仿關系:人是受造于上帝、模仿上帝而來的事物;而人形機器(Android)是受造于人、模仿人類而來的事物。這個模仿關系可以表達為一個邏輯層次非常清晰的法律位格之位階公式:Artificial person (Android)

  按照西方近代理性主義的哲學,心智或者說智能(intelligence)只存在于上帝和人類中,也就是只存在于human person和super human person兩個法律位格的位階。而當代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意味著,智能(intelligence)也要與Artificial person之位階實現結合。所以人工智能概念摧毀了近代以來的上述位階公式。

  (四)從“位格減等”到“位格加等”

  在古典羅馬法中,羅馬公民的完整健全的法律位格由自由權(status libertatis)、市民權(status civitas)、家族權(status familiae)三類“身份地位”(status)構成,其中自由權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最低。自由權是羅馬公民的自由身份之地位,它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自由權取得有兩個途徑:一是生來自由人;二是解放自由人,即奴隸由于解放而取得羅馬公民地位。市民權是羅馬公民所享有的特權,包括公權 (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和私權(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訟權等)兩類。市民身份地位的取得有出生、法律宣布和皇帝賜予等方式[8]13 。家族權與羅馬的家庭制度和家父制度相關,是作為家族團體之成員的身份地位。

  羅馬法上的“人格減等”(capitis deminutio,即decrease of head)制度,準確理解應該叫“位格減等”——如果一個羅馬公民的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類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法律位格不完整的人。位格減等有三類:位格大減等為喪失全部三類權利,即位格喪失。位格大減等意味著法律上的推定死亡——自然人在羅馬法上的死亡可以是生物學上的實際死亡,也可以是淪為奴隸意義上的推定死亡。位格中減等為同時喪失市民權與家族權,但仍保留自由權而免于淪為奴隸。位格小減等為只喪失家族權,但并不影響自由權和市民權[17]。

  羅馬法上自然人的生物機體與其法律位格相分離的理論, 為現代法人制度的出現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持:當法律位格的賦予純粹成為法律技術運用的產物,其與法律主體是否為生命機體并無必然聯系時,賦予無生命物或者團體以法律位格的可能性便得以出現。1900 年 《德國民法典》 最終創設了現代法人制度并落實了其法律關系問題,在德國民法上,自然人和團體法人的法律位格采用了“權利能力”的表達[18]。

  通過“位格減等”的反向邏輯——“位格加等”(increase of head),我們可以嘗試理解法人制度的產生以及當代的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問題。古典羅馬法上只有從上到下的“位格減等”,古代的奴隸制是在法理上通過“位格大減等”而把人變為喪失三類身份權的自動化工具。現代法人制度是運用“位格加等”的主體邏輯,把人為設置的團體組織提升到具有一定法律位格的主體地位,擬制出其人格——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進而確定團體組織的法律責任和法律關系‍‌‍‍‌‍‌‍‍‍‌‍‍‌‍‍‍‌‍‍‌‍‍‍‌‍‍‍‍‌‍‌‍‌‍‌‍‍‌‍‍‍‍‍‍‍‍‍‌‍‍‌‍‍‌‍‌‍‌‍。法人制度在實現法律主體意義上的“位格加等”的同時,也規范性地規定了法人的人造位格在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上低于人類一等——人造產物必然缺乏人權和人的尊嚴的道德含義,在實定法律地位上必然低于人類。

  智能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在現行法上并不具備法律主體地位。但是,按照跟法人制度同樣的法理,未來的人工智能法理學可以考慮通過“位格加等”,而把人造的智能機器提升到類比自然人的法律位格。這個類比和“位格加等”的結果,可以是一個既有別于自然人、又有別于動物和團體法人的某種新的位格位階。

  四、反思法律主體概念的社會—歷史限度

  (一)“法律主體預定論”的由來

  現代實定法體系的一個基礎理論是“法律主體預定論”。“法律主體預定論”的內容是:法律主體性是全部實定法律概念體系的預設起點,權利主體性是法律概念的根本所在,實定法是主觀權利的客觀法,但首先是主體的法。由此,實證主義的法律概念體系的必要順序是:法律主體是最為基礎的概念,代表法的目的和基本價值來源;然后是權利和能力,用來確定主體性內容的法律形式;再往后是義務、責任、賠償、制裁、豁免和起訴等其他概念

  龍衛球.法律主體預定理論之實證分析[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8492.html 2208-04-24.此文為“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兼論法律的主體預定理論”一文的修訂版。后一文章發表于《學術界》,2000年第3、4期。。

  現代法律主體概念在新自然法學和實定法學上是一種絕對給定的規范主義表達,但是在社會法學和歷史法學上則具備一個歷史生成的建構過程。新自然法學和實定法學以笛卡爾和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茨等人的理性認知的近代哲學為根基,這種理性認知的哲學的要義是建構出“主體—個體—實體”意義上的“理智之人”。后來生物學上的“智人”(homo sapiens)概念也是以此種哲學為根基。

  從“主體—個體”路線來看,自近代哲學與前現代思想分裂以來,個體的主體性有突出的表現,從而形成了由個體主體性的主觀權利為內容的近現代實定客觀法局面。現代法律以人的個體性主觀權利為基礎,抽象出法律人格的概念,從而在法律上抹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實現對現實中各類“社會人”的平等的法律支配。平等的個體是法律現代化的重要成就,也是法治現代化的必由之路[19]。

  從“主體-實體”路線來看,奠定現代法律之正當性的“主觀權利”維度,則被牢牢寄托在“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理智之人”身上。這正是現代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所在,依據法律主體之間基于能力和權利的互動,建立不同層次的法律關系,并產生不同的法律行為后果。這一互為主體的反身性理智—權利結構,構成了現代法律的內在精神基礎。理智主體的法律人格是現代社會打造出的為事不為人的“新人”,它具備為社會秩序的理性建構而服務的位格。抽象法律人格意義上的“新人”之實體,最終煉成了獨具特定倫理態度和心理動機的“法律主體”[3]75。

  根據自由意志學說和人類中心主義信念而建構的法律人格理論,構成了法律主體理論在法國法上的早期形態,它建立在主體意志、自由權利、人格互動的基礎之上,核心要義在于將法律行為的關系指涉通過語言、行動和代表,整合為一元穩定的法律人格,從而確保法律主體之間緊密的溝通和互動。這些抽象的主體哲學元素,都在后來的德國現代立法運動中,獲得了法哲學上的思辨性表達。

  (二)法律主體理論的現代性之限度

  法律主體的特征包括:人之惟一性、人之普遍性、人之時間性、人之社會性、人之主體性和人之法上權義性[20]。這些特征充分說明了法律主體概念的人類中心主義之抽象。人類中心主義意味著,從自我出發認識外界事物,并對外界事物作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和安置。啟蒙主義的主體哲學進而把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改造成了一種抽象生物學性質的人類中心主義,成為法律主體理論最重要的現代性限度。

  歷史上,法律地位和法律資格曾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態,地球上的東西幾乎無所不包,不同法律體系也有不盡相同的規定,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類:(1)正常生物人,(2)非正常生物人,(3)超自然人,(4)動物,(5)法人,(6)無生命物。即使單論人類的話,在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社會,人的法律地位和特權資格,依其性別、封建身份、職業團體、宗教共同體等而有很大差異[12]12。當代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發現,人的特殊地位是由西方思想中的“人類學機制”生產出來并加以鞏固的。在十八世紀的啟蒙哲學的人類學中,現代“人類學機制”通過在人與動物之間制造一種絕對差異,讓人凌駕在動物與環境之上,讓主體機制得以運轉[21]。法國大革命普及人權概念,實際是普及了世俗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普及了抽象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

  現代法律主體的誕生,是法律位格的簡化和一元化的收縮過程,原本差序結構的法律位格被收窄到世俗化人類中心主義的法律主體。在世界理性化的過程中,新自然法學和實定法學借助近代主體哲學,通過個體意識的心理驅動力和個體化的“主觀權利”機制,通過抽象化的個體心理系統及其生化能量,圍繞可普遍化、批量化處理的“法律人格”,打造理性的“法律主體”,擺脫面對魅惑世界時的不確定、不透明。現代世界是驅魅的世界,現代法律則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法律,一切非人類或非人造的事物——神、動物等,其法律位格都因其非理性而依次消失[3]79。

  但是自現代社會成熟以來,隨著生命科學和精神科學的發展,自然人內部出現了新的變化,自然人主體里出現了漸凍人、植物人等“非自由人”和“半自由人”[22]。這表明,自由平等的抽象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概念與人類的實際存在狀態之間出現了裂隙,甚至行為能力概念上的減等都不能彌補權利能力上的困難。二十世紀的法哲學已經開始著手對法律主體概念的替代性表述。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就認為,法律主體概念是一個不純粹且沒必要的實體設定,“法律主體”不過是一批法律規范位格化了(personified)的統一體而已

  龍衛球.法律主體預定理論之實證分析[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18492.html,2008-04-24.此文為“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兼論法律的主體預定理論”一文的修訂版。后一文章發表于《學術界》,2000年第3、4期。。美國法學家霍菲爾德(Wesley Newcomb Hohfeld)把法律主體理解為一個“權利束”(a boudle of rights)。法國哲學家拉圖爾(Bruno Latour)提出了“行動元”(actant)概念,具有和霍菲爾德“權利束”同樣的原創性。在拉圖爾看來,不必將“行動元”想象為活生生的個人或團體,也不需要它具備諸如靈魂、心靈、同情、意志、情感、反思等主體能力,只要通過類似“圖靈測試”的某種測試,就可以推動形成一個開放的行動元法律秩序[3]77。

  根據法律主體理論,承載法律關系歸因的基本單元,通常被規定為個體性的實體或者擬制性的實體——自然人、公司法人或其他團體。但在“權利束”和行動元的法律世界中,承載法律關系的基本單元可以被理解為法律關系歸因的分布式節點,它們經由不同的“位格化”的法律定位,而分配到不同的法律面具。由此,從開放的法律秩序來理解,根本就不需要法律主體和抽象法律人格的出現,只需要法律面具(法律位格)。

  (三)未來法理展望:從法律主體回歸法律位格

  原初羅馬法中具備大量與生活經驗和社會機體渾然一體的制度,并非一種固定觀念支配著羅馬人的位格思維,羅馬法也從來沒有完全單一的主體性位格結構。在原初羅馬法上,法律位格從來沒有被規定于普遍意義上的“個體—主體—實體”的“人”,而是依據“身份地位”(status)的不同層次,從上往下分配位格的不同減等形態(capitis deminutio),形成多層次、差序化的法律位格體系,其根本目的是促使自然人與法律位格分離,超越羅馬社會的部落血緣,而以地緣與財產因素作為法律變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多層次差序結構的法律位格,殊異于近現代法哲學所設定的基于個體尊嚴、自由意志和平等支配的抽象人格模式[3]75。原初羅馬法不需要嚴格定義法律位格,只需要通過法律擬制技術所要求的相應技術性測試即可‍‌‍‍‌‍‌‍‍‍‌‍‍‌‍‍‍‌‍‍‌‍‍‍‌‍‍‍‍‌‍‌‍‌‍‌‍‍‌‍‍‍‍‍‍‍‍‍‌‍‍‌‍‍‌‍‌‍‌‍。

  在人類文明的演化史中,法律賦予不同主體以不同的法律人格、地位、身份、權利、資格和責任,造成社會演化的復雜性。在近現代法律主體概念建構史上,奴隸解放、女權主義、勞工組織、公司法人制度、股份融資證券的發明,還有當代關于尸體、植物人、胚胎、基因的法律爭議,都不斷突破著現代法律主體理論,顯示了法律位格概念的歷史變遷和可塑性。不同形態的法律位格,其實只不過是法律體系和社會系統根據自身需求而創設的溝通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因而是歷史性語境中的概念建構。法律體系的功能運作,不斷將溝通歸結到不同位格主體的各類行動,而人類中心主義的“法律主體”只是其中之一[3]79-81。

  隨著數據技術、網絡空間和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變革,未來的法律秩序很可能通過創設各類法律位格面具,無論是智人、團體或人工智能,都可以獲得法律關系的“權利束節點”。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它完全可能在未來的立法考量和司法實踐中,成為法律關系的某種分布式節點,而配置出一個既有別于自然人、又有別于動物和團體法人的某種新的位格位階,從而參與法律過程。甚至更進一步,連現代法律主體意義上的“位格加等”都予以靈活變通。

  五、結語

  實定的應用法學必須堅持實定法規范至上的教義學公設,但是法律理論和法哲學還是要有歷史和未來的眼光,要看到法律主體學說的歷史—社會限度,才好前瞻性地研究數字網絡空間(cyberspace)、人工智能與未來人類命運的法理走向。現代的法律人格和法律主體概念摒棄了古典羅馬法根據不同實踐需要設置法律位格,靈活分配不同行為能力(facultas agendi)的傳統[3]76 。從法律主體概念回歸到法律位格概念,是人工智能時代推動法律變革的重要契機。

  人工智能概念源于機器與人相比較意義上的擬制,所以人工智能之法律地位就與法律擬制相關。現代大陸法意義上的法律擬制,主要是一種立法領域的理論和技術;而原初羅馬法上的法律擬制,主要是一種構造性的法律思維——法律擬制(legal fiction)中的“fiction”,在詞源上原本就是“構造”之意。法律位格既然來自法律擬制,法律既然可以給團體組織構造出法律位格而出現法人制度,也可以給動物構造出法律位格而出現“動物審判”,那么未來的法律自然可以給智能機器構造出法律位格,只要這一位格擬制能實現相應的法律目的即可。從人類法律的演化進程來看,似乎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未來法律位格的配置會擴展到人工智能和信息網絡空間中的新事物。ML

  參考文獻:

  [1]徐昕. 論動物法律主體資格的確立——人類中心主義法理念及其消解[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5-20.

  [2]鄭友德,段凡. 一種理念的詮釋:動物法律主體地位之思考[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52-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青青青 |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软件 | 国产麻豆精品传媒AV国产在线 |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琪琪精品色 | 久久偷拍国2017 |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理论片 | 97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 暖暖日本大全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精品综合在线 | 麻豆免费观看高清完整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 美女pk精子2小游戏 美女MM131爽爽爽 | 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 | 日韩欧美高清一区 |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 亚洲国产AV精品卡一卡二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 国外色幼网 |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百花影院 | 亚洲精品AV一区午夜福利 |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动图 | 青草在线观看视频 | hd性欧美俱乐部中文 | 成人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免费 | 国产女人91精品嗷嗷嗷嗷 | 99riav9 精品香蕉免费大视频 | 纯肉宠文高h一对一 | 双性精跪趴灌满h室友4p | 好紧小嫩嫩水的10p 好紧好湿太硬了我太爽了小说 | 一二三四高清中文版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 国产专区_爽死777 |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HD浪潮 | 好大好硬好湿再深一点网站 | 亚洲在线国产日韩欧美 | YELLOW视频直播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播高清无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