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1月15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東南網1月15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為充分激發新職業技術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提出,動態調整職稱評審專業,探索將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此舉將為福建這類新職業人群帶來怎樣的變化?為福建這類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新動能?近日,記者對這一新領域進行探訪。
職稱評審新認定帶來行業利好
“將人工智能列入職稱評審范圍,對于我們來說,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這個新職業和人才的重視!”新大陸科技集團創新發展中心圖像感知部經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王歡介紹,人工智能可劃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以AI芯片、計算機語言、算法架構等研發為主;技術層以計算機視覺、智能語言、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算法研發為主;應用層以AI技術集成與應用開發為主。
在以往,我省人工智能技術人員沒有渠道申請職稱評審,這給企業項目評審、招投標、企業人才招聘等實際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業內,一些專業人員只能參加相近的電子信息職業職稱評審進行代替。近10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細分為多個不同專業方向,迫切需要專門設立人工智能職業領域的職稱評審。
新職業人才將加速產業發展
“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有助于新職業人才找到職業歸屬感。”網龍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鄭輝表示,福建省是“數字中國”的發源地,2019年被列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和“后天潛能”。產業基礎層的大數據、核心硬件、傳感系統,技術層的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技術,以及應用層的無人駕駛、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應用終端和解決方案皆有所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形成產業鏈體系。但是,人工智能產業在核心技術、應用場景和專業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
記者獲悉,2020年,人社部的報告曾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國內供求比例為1∶10。《人工智能頂尖人才數據圖鑒2022》披露,包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在內的四個細分方向,均出現不等的人才缺口,其中以計算機視覺方向的“人才荒”最為嚴重,供需比僅為0.38。
“一方面政府要運用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人才。”鄭輝建議,可以將高等教育培養人工智能人才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研究型人才培養,主要做核心算法、核心理念創新的工作,還有產業研發等;二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主要是把人工智能算法和具體產業相結合落地;三是人工智能人才基礎素養培養。“建議大力發展校企合作,通過產教融合加快我省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鄭輝說。
校企合作是培養新人才良方
福州理工學院計算與信息科學學院院長林平認為,我省可以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職業職稱評審方面走在前頭,這將有利于福建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的落地,有利于我省企業引進一批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創新團隊以及優秀青年人才,也有利于高校引進這方面的師資人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大數據學院副院長葉福蘭建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流動機制,吸引企業中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兼任職業院校導師,通過導師親自參與的人工智能項目和課題,帶動學生參與到研發過程中,理論結合實踐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具備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對于這些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該建立怎樣的評價體系?葉福蘭建議,不簡單以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獎項等為硬性要求,技術推廣、高質量專利、智庫成果、教案均可作為代表性成果參加職稱評審。對于企業人員來說,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等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