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6月02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6月1日,由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內科楊清武教授和資文杰教授牽頭發起的前瞻性、多中心、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急性非大、中血管閉塞性卒中早期替羅非班治療臨床試驗(RESCUE BT2試驗)”取得重大突破,在最新發布的新一期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以封面文章原創論著在線發表,提出了一項急性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標準。
該研究聯合全國16省(自治區、直轄市)117家卒中中心協同開展,通過上千臨床試驗病例證明,對于無大、中血管閉塞的急性致殘性卒中患者,相比于以往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在靜脈使用替羅非班(一種以往常規用于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藥物)治療能夠提高改善患者極佳功能預后比例7%。該研究結果在國際上為急性非大、中血管閉塞性卒中治療提供了新的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據了解,腦卒中是當前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為國人首位死亡原因。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ICAS)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亞型。中國國家卒中登記數據庫研究顯示,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約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發生率,歐美人群為8%至10%,亞洲人群為30%至50%。中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發現,中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CAS的患病率可高達46.6%。腦卒中已成為我們臨床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
專家介紹,靜脈溶栓治療是目前急性顱內卒中的唯一標準治療方法。然而,由于靜脈溶栓狹窄的治療時間窗(發病4.5小時以內)及嚴格的適應癥,我國靜脈溶栓率僅約5.64%。未能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大量患者,尤其是非大、中血管閉塞性致殘性卒中患者,目前缺乏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推薦的有效治療方法。因此,針對臨床上這一治療困境,亟需探索新的治療策略。
替羅非班是選擇性糖蛋白Ⅱb/Ⅲa受體抑制劑,此類藥物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有效,專家因此推測其可能抑制急性卒中病程中活化血小板介導的血栓形成。但之前的臨床研究結論不一,且規模小或患者卒中較輕。因此,替羅非班對中度至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療效尚未明確。
有鑒于此,新橋醫院神經內科楊清武教授、資文杰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慶市科衛聯合醫學科技創新攻關工程項目、重慶市創新群體項目、陸軍軍醫大學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項目和醫院學科人才建設專項“揭榜掛帥”項目等相關課題支撐下,發起了RESCUE BT2研究。該研究旨在探討靜脈替羅非班治療急性非大、中血管閉塞性致殘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提供新方法。
該研究覆蓋了重慶、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吉林、安徽、湖北、湖南、陜西、河南、云南等國內117家卒中中心,對患者治療一周內、30天、90天時間相關治療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這項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設計,受試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替羅非班組和阿司匹林組。本研究最終入組1177例患者,其中606例為替羅非班組,571例為阿司匹林組。試驗結果顯示,替羅非班組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盡管輕微增加腦出血的發生,但使用替洛非班的安全性方面與現有治療方式比較仍無明顯差異。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是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雜志,對選取發表的文章有很明確的標準,通常是改變現階段醫療指南和臨床實踐的重大發現,或是影響人類健康重大疾病和問題的研究成果,且經過權威專家嚴格的評估后方能發表。
6月2日上午,新橋醫院舉辦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陸軍軍醫大學黃春基副校長兼教育長、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謝春鷹處長、新橋醫院院領導和項目組成員代表等出席,楊清武教授介紹了項目組情況和試驗研究成果,到會領導致辭并向科研團隊代表頒發了紀念牌。
楊清武教授介紹,這也是他們團隊連續兩次在國際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相關研究學術論文后,國際腦血管病研究學術界又一次對他們團隊這項研究成果的高度關注與認可。楊清武教授表示,他們學科團隊將以此成果為契機,潛心耕耘于臨床科研一線,致力于用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成果解決臨床治療“卡脖子”難題。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