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6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分析小兒手術的護理配合 介紹站內著名小兒臨床雜志:《中國當代兒科雜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的兒科專業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國國立圖書館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荷蘭醫學文摘(EM),俄羅斯文摘雜志(AJ)等國際著名的檢索系統收錄。
關鍵詞:中國當代兒科雜志,小兒手術,護理配合
小兒與成人不一樣,正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系統組織器官的構造和功能,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對疾病和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有顯著的差別。因此,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年齡期小兒的生理、解剖和病理的不同特點,正確的配合小兒手術。
1 觀察小兒生命體征,做好術中護理
1.1呼吸管理
1.1.1保持呼吸道通暢 小兒鼻腔、咽喉狹小,下呼吸道亦相對狹窄,軟骨柔軟,肌肉發育不完全,缺乏彈性組織,粘膜柔嫩纖細但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所以不但易受感染也易引起阻塞,術中精心護理,及時清除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1.1.2觀察呼吸頻率 小兒呼吸主要以模膈運動的腹式呼吸為主,其需氧量以體表面積計算,相對較成人大,而換氣面積小,為了滿足較多的氧需要時,只有增加呼吸的頻率來代償,這樣極易引起呼吸肌疲勞而至呼吸衰竭。正常新生兒40次/min,1歲30次/min,2歲25次/min,8歲20次/min。
2 循環系統觀察
2.1心率 新生兒心臟輸出量每分鐘500-600ml,此量按體重計算是成人輸出量的兩倍,每次心搏量與成人相同,每分鐘心輸出量大是由于新生兒心率快所致。正常新生兒安靜時心率為110-140次/min(哭鬧時可達180次/min),2歲時105次/min,4歲時90次/min,6歲時80次/min,10歲時70次/min。
2.2血壓 正常新生兒血壓60-75/40-50mmHg(8.00-10.0/5.33-6.67)kpa,6個月時血壓80-85/60-65mmHg(10.7-11.3/8.00-8.66)kpa,1-12歲時血壓90-100/65-70mmHg(12.010.7-13.3/8.66-9.33) kpa。如果1歲以上小兒收縮壓低于85mmHg(11.3kpa),脈壓差小于30mmHg(4.00kpa)則為輕度休克,收縮壓60mmHg(8.00kpa)為中度休克,而低于60mmHg(8.00kpa)為重度休克。
2.3精確計算失血量 新生兒的血容量為體重的10%,2-3歲時為8%,成人為6%。出血量超過血容量的10%易致心力衰竭。一個新生兒出血30ml,就占其血容量的10%,相當成人失血450ml,所以在小兒手術時必須精確計算失血量,做到及時輸血,防止休克。估計失血較多的小兒手術,應術前備好血。
2.4注意體溫的變化 小兒對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不易適應,體溫不穩定。體溫過高可引起脫水和驚厥,夏季手術更易發生高熱,術前高熱的小兒須降溫后才能手術。冬季為防止嬰兒熱量喪失,應注意保溫,防止術后肺炎的發生。
2.5注意皮膚護理 由于小兒皮膚角化層發育不好,易引起破損、感染,術中要保持手術床平整、清潔、干燥;用冰袋、熱水袋時防止凍傷、燙傷患兒。
3 小兒手術體位及固定法
小兒手術體位固定不同成人。不舒適或感覺難受,也不善表達,特別是年齡較小的患兒,全靠醫護人員給予舒適的體位,既保證手術野能充分暴露,術中維持原位不移動,又能使患兒感覺舒適,不影響呼吸循環的正常活動,不壓傷患兒。
3.1仰臥位 適用于頭頸部、腹部等軀體前面的手術。當患兒麻醉后,用約束帶將患兒四肢固定于床的兩側,固定時要固定在關節活動處,松緊要合適。
3.2側臥位 患兒健側在下,根據手術需要,患兒的背部與手術臺平面角度可稍前傾或后仰。根據患兒身體的長短,選擇不同大小的軟墊墊在患兒胸下,減輕臂部的壓力,然后將患側大腿屈曲,兩腿間墊一軟枕,在腘窩部用寬固定帶固定,上肢放在托手架上。
3.3俯臥位 適用于背、腰、骶尾部等軀體后面的手術。患兒俯臥后,恥骨后髂棘上,橫墊一軟墊,保證腹肌及橫膈正常活動,兩腋下墊起,頭部墊軟頭圈、頭向一側。
3.4膀胱截石位 適用于會陰部手術。新生兒和較小的患兒肛門手術時,工作人員可扶著患兒兩腿,使其彎曲分開,暴露肛門,臀部墊高。
4 小兒術中靜脈輸液、輸血的管理
患兒手術時必須建立通暢的輸液途徑。麻醉下的患兒生理功能紊亂較大,麻醉區域血管擴長,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加上手術刺激、出血、牽拉反射等,往往病情瞬間多變,意外突然發生,暢通的液路是搶救時輸血、輸液、給藥的重要途徑。
4.1穿刺部位的選擇 根據年齡及手術部位決定穿刺部位。頭頸手術,盡量將輸液放在下肢靜脈;胸腹部、下肢手術選上肢靜脈,新生兒及嬰兒最好選頭皮靜脈。這樣,既不影響手術也便于術中管理。
4.2輸液針的選擇 根據患兒年齡的大小,靜脈的粗細,以及手術大小而定。
4.3輸液速度的調節 輸血一般以等量輸血為原則,即出多少就補多少,如估計手術的下一步驟會出血較多,可先輸進50-100ml的血,以防術中失血引起血壓驟降。輸液要求輸入量盡量準確,速度以每小時7-10ml/kg為宜,必要時開放兩條靜脈,也可以直接推,直到血壓回升。
4.4靜脈輸液的觀察 術中巡回護士要經常觀察,看有無外滲,外漏或阻塞,根據術中出血多少,血壓高低,主動及時調節輸液速度。如發現液體外滲,應及時更換輸液部位,滲出處可用酒精紗布或25%硫酸鎂濕敷消腫,滲出較多時可熱敷或按摩。在推藥或推血時應觀察有無回血,有無外滲,凡疑有外滲者,絕對不能推,以免造成局部組織壞死。
總之,術中加強責任心才能保證手術安全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