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9月1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文學理論是指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的一門學科。是文藝學的一個門類。傳統的習慣把文藝學分成三個門類: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
提要:現代性是促使社會不斷走向科學、進步的一種理性精神、啟蒙精神,一種高 度發展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它影響著我國物質、精神文明的建設。當今體現現代性的思 維不應是非此即彼的思維,而應是走向寬容、對話、綜合、創新同時也包含非此即彼的亦此 亦彼的思維。新時期文學思想、理論的進展是在現代性的策動下,不斷區分政策與理論、初 步確立自身學理、獲得自主性意識的過程,是在文藝中初步擺脫政治群體意識之后,審美意 識發生激變、現代審美意識包括大眾審美群體意識不斷生成的過程;文藝中出現的反現代性 現象以及對其所作的批判,正是現代性自身的悖論及其潛力的反映.
現代性及其演變 現代性問題受到文化界的關注,已有10 多年了.
在我看來,所謂現代性,就是促進社會 進入現展階段,使社會不斷走向科學、進 步的一種理性精神、啟蒙精神,就是高度發 展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就是一種現代意 識精神,表現為科學、人道、理性、民主、自 由、平等、權利、法制的普遍原則。歐美學 術界圍繞現代性問題已談了幾百年,在其演 變過程中,大致形成了各種馬克思主義學派 的、韋伯式的自由主義思想學派的以及保守 主義思想學派的現代性觀念,發展到近期又 有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的現代性理論派別.
歐美等國家在不斷追求現代意識、現代性的 情況下,建立了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與精神 文明。但是由于現代性自身固有的內在矛盾 性,在理性精神的不斷地實現過程中,也造 成了種種失衡,使理性精神變而為只講實用 的工具理性。科技的飛速進步與物質生產的 高度豐富,顯示了人的無限潛能,但又形成 了人的物欲的急劇膨脹,造成了物對人的擠 壓與人的精神的日益貧困,并使人在精神上 時時陷入生存的困境之中。而在另一方面,近 百年來具有鍛鑄、宏揚人文精神的社會科學, 在提供多種知識,擴大人對社會的認識,加 深人對自身了解的同時,在不同的人群、集 團手里,又使理性變為反理性,并且走向反 動,釀成了種種危機與動亂,給社會與廣大 群眾制造了一場又一場的幾近毀滅的災難, 從而不僅使自己的權威喪失殆盡,而且也不 斷加深了人的精神危機.
20世紀的不少歐美哲學家、詩人、作家 按照自己對現代性的理解,對上述現象或進 行解釋與批判,或進行詩意的反抗,揭示資 本主義、科技發展和即將到來的信息社會下 的種種矛盾。他們對技術至上、工具理性的 全面勝利發出驚呼與警告,對人文精神的日 益衰落深感憂慮,他們的呼聲充溢了人類的 悲劇意識。小說家們使用荒誕的手法,顯示 人的生存中的荒誕現象甚至生存本身的荒 誕,藝術地展現人的價值,在物的陰影的覆 蓋下,不斷地被消解與毀滅。現代性的發展, 邏輯地從自身醞釀了反現代性的方方面面, 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了反現代性的思潮,同 時這種反現代性方面又遭到現代性自身的批 判,特別是人文的、哲學、美學方面來的批 判。自然,這并非反對現代性自身,而是批 判由于現代性的“偕越”而帶來的消極的東 西,即批判工具理性、偽科學所產生的反現 代性所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這種批判表明 了現代性本身所具有的科學、理性精神的強 大潛力。這種批判性也正是現代性自身所有 的特征.
西方學者把20世紀最后幾十年前的社 會精神、學術思潮的現代性,定位于現代主 義,把現代主義看成了現代性的最后形式,把 現代主義的危機當成是現代性的危機①。標 舉現代性原則,批判現代性自身無節制的擴 張,批判現代性因自身的反向異化而走向墮 落,確實是近百年來的現代文化思潮的主導 傾向,特別是本世紀的批判哲學,其針貶尤 為激烈。不過,現代化的弊端,現代主義以 前的非現代主義哲學、美學、文藝流派,都 早就有所發現,并進行了一定的批判,所以 也不好說,只有現代主義才體現了現代性。我 們總不能把批判現代性消極面的多種哲學、 美學、文學,都歸入現代主義,納入那代主 義的軌道。當語言論哲學、特別是解構主義 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之 后,現代主義成了批判的對象,人們原有的 思維與敘事模式普遍地遭到解構,人的價值 與精神進一步遭到解體。當后現代主義宣布 替代了現代主義,于是現代性也就被宣布為 過時了。然而,我們知道,針對那些反現代 性現象所進行的多方面的文化批判,并未停 止。要是完全把現代性定位于現代主義,那 么對于反現代性的多方面的批判,還能存在 下去嗎?如果存在什么批判,那是否又一定 就是后現代主義的批判了?恐怕未必如此。例 如,我們事實上也在對現代性的消極面進行 著批判,但這是一種現代文化的批判.
自然,可以說后現代主義就是一種批判.
不過,從后現代主義觀點出發的文化批判與 現代性的文化批判,是并不一致的。現代性 的文化批判仍在探索積極的因素,維護人的 存在所需要的普遍價值原則與普遍精神,以 便使價值與精神在被破壞中獲得重建,這里 的批判是為了豐富與更新;后現代性的批判, 則是在顛覆了舊有的價值之后,說要重新塑 造人的“自我形象”,往往是很聰明、機智地 數落了現代性的種種不是,并把它們視為現 代性的全部內容,進而把現代性加以否定.
“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拋棄現代性,事實上我 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們及地球上的大多 數生命都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②其實, 即使在歐美,如果要使社會獲得正常發展,那 么現代性以及現代性建立的意識、話語權威, 即使一部分過時了,而其基本原則、精神還 是常新的,是人們的生存須臾不能離開的。在 這方面,也許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現代 性是個未竟事業的觀點,似乎更有道理些③.
而反對現代性的后現代哲學,確是看到了人 們舊有思維的局限,提出了一些調節人的關 系的新觀念,它們可以用以說明后現代社會 的某些現象以及諸多消極現象產生的原因.
在我看來,可以將這些積極因素作為現代意 識因素,融匯到現代性中去,豐富現代性,但 難以排擠掉仍在起到支配社會生活的現代 性。把現代性從現實生活中驅逐出去,無疑 會使現實生活的進展失去指向,即使進入資 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也無疑會遭到社會正常 發展需要的極大的反抗,受到人文、哲學、美 學的批判。現今的所謂全球化,就是通過國 際金融資本、信息技術的聯合與組織,在全 球國與國之間形成一種緊密聯系、相互制約 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它使得全球各 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走向形式上的同一 化與一體化。但是對于政治、經濟、文化不 發達的國家來說,全球化就是一種參與意識, 在積極的參與中發展自己。因此,它們心目 中的現代性與發達國家所主張的現代性并不 是一致的。至于在未來,現代性的內涵可能 會有所變化或變得復雜起來,但其原則與精 神,無疑還會長期存在下去.
對于我們來說,我想體現了現代意識精 神的現代性,是不會過時的。一百多年來,我 國社會的現代化的道路十分曲折。我國社會 發生過多次巨變,我們可以加速現代化的進 程,但是社會的現展階段看來是路途漫 漫,難被超越。我們過去早就想超這超那,一 絨而就,結果這些盲目的躍進,卻給人們造 成了無數物質的與精神的傷痛。我們痛感于 一部寫于20年代初俄羅斯的反烏托邦小說 《我們》,竟有如此巨大的預言力,而不能不 引起我們的深思。現代性的原則與精神看來 也是如此.
現代性遭到多次歪曲,現今需要新的整 合。就目前來說,廣大的人群在物質上尚未 呼吸到充分現代化的生活氣息,在精神上也 是如此。為了使社會進入現代,國家走上現 代化的道路,我們過去有過不少人、現在又 有多少人都在塑造各自的現代性。在20世紀 里,有的學者把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當成我 國的現代性加以宏揚,也即寄希望于全盤西 化。但是早在19世紀下半期,西方的現代性 就已暴露了它的另一方面的種種矛盾,至今 更是危機重重。“五四”后一些人照搬照抄, 但是這種學風一直受到人們的非議。另一些 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加以傳播,并與中國的 實際結合起來,使中國社會開辟了新時代。但 是到了50年代,又預設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 的明天,并且化成了一系列群眾運動,一有 不同意見,就進行政治消除,這實際上也是 一種典型的照搬。由于現代性被盲目的主觀 性所替代,由于根深蒂固的東方習尚并未壽 終正寢,致使科學淪為現代迷信,理想被扭 曲為早就被批判過的烏托邦,人禍連連,從 而使現代性走向“文革”的封建法西斯性,走 向了反動,使社會發展遭到了極大破壞而瀕 臨崩潰的邊緣,人的精神家園幾乎敗落為一 片廢墟,并且至今未能使人們在精神上走出 其陰影。這已經成了幾代人的銘心刻骨的時 代感受,無疑,這必定會受到思想史的長期 清理.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一些人痛感 于自己的落后,目光緊盯現代的西方,以為 西方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以為這就是現 代精神,于是再度掀起了西化的浪潮,這在 我們思想界、學術界都有廣泛的表現。就以 文學研究來說,不久前讀到錢理群的短文④, 談及80年代他與同行提出“20世紀中國文 學”的觀念。這一觀念不在于文字表達本身, 而在于對其所作的闡述。倡導者對這一觀念 的解釋,在后來文學史的編寫中發生了眾所 周知的影響,但是在學界是存有不同意見的.
80、90年代的現實生活逼人反思。短文作者 認為,這一概念本身無需改變,但是根據20 世紀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現今必須對其涵 義做出新的闡述了;同時承認這一觀念的提 出,正是受到當時“西方中心論”影響的結 果。對于一個學者來說,修正自己觀點是常 有的事,有的公開申明,有的暗中進行,有 的暗中修正了還得表現自己是一貫正確的.
短文作者要修正自己的觀點,這已是實事求 是的表現,但還和盤托出了思想來源,特別 是承認受到西化的影響,卻是要有勇氣的。說 實在,我讀完這篇短文后,深為作者坦誠的 學風所感動。西方中心論,在我看來,就是 這位學者在80年代所理解的現代性,而今對 現代性有了新的認識。西方一些學者說,當 代西方社會已進入后現代社會,現代性已經 過時。80年代中期,此說傳到了我國。到了 90年代,我國一些年輕學者把西方學者的理 論搬過來就用,高唱在我國的文化、文學中, 已走向“現代性終結”。其實,這是又一種西 化論的搬弄了,或是一種真正的“抄襲”、 “模仿”了J警惕、批判與避免現代化帶來的 破壞性后果,跨越它的陷阱,我以為這并不 會導致現代性的終結。我們要分析西方學者 對于現代性的不同的解釋與批判,但又不能 局限于他們對現代性的所作的闡述。同時,我 們也不能重蹈現代迷信所制造的現代烏托 邦,來構筑我們所需要的現代性.
從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來看,現代性是一 種被賦予歷史具體性的現代意識精神,一種 歷史性的指向。在各個發展階段,現代性的 內涵有著共同之處,但又很不相同。一些學 術思想問題,在彼時彼地的提出,看來有違 那時現代性的要求,而不被重視,甚至還要 遭到批判;而在此時此地,則不僅與現時現 代性的要求相通,而且還可能成為現代性的 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對于“五四”后的多 次學術思想的爭論評價,我們從現時的現代 性要求出發,可以說與“五四”時期的要求 在總體上是一致的,但又是不完全相同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一次深人, 文化上的真正革命。這場運動,意在進一步 摧毀封建制度,擊潰舊的文化傳統,走向更 為徹底的現代化。其批判的準則,則是民主 主義、科學主義思想,部分則是剛剛傳入中 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些思想形成了“五 四”時期的現代意識精神,其指向表現為這 一時期的現代性。這時期的任何文化現象,在 新文化運動面前,在“五四”時期的現代性 面前,都將陳述自身存在的理由,而受到檢 驗與被取舍。提倡白話文,是我國文學敘述 的一個轉折;而當時的國學研究的傾向,與 其時倡導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相悖,妨礙 了新文化運動的推進。稍后的《學衡》派、 《甲寅》派,繼續反對文學話語的改革,他們 保衛舊文化,批判新文化,聲稱白話文學不 算文學,對改革派極盡嘲弄之能事。毫無疑 義,他們自然是時代的落伍者了.
“五四”運動的功績在歷史上彪炳千秋, 當時對舊文化所采取的激進態度,從促進歷 史進步來說,實屬必要。但是也正是由于其 激進性,絕對性,使得新文化與傳統文化之 間橫亙一條裂痕,這也是事實。一些學者不 承認有什么斷裂,認為繼承得很好,這也是 一種意見。我們一面為要趕上時代的發展,擺 脫落后愚昧的局面,覺得只有從外國人那里 尋找榜樣與藥方,否則似乎就難以自立。另 一方面,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幾十年之后, 由于我們中斷了與傳統的聯系,總是使我們 覺得在文化傳統上飄零無依。說是我們有幾 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但又不斷撻伐古代文 化以致焚燒古籍,讓人看不見、摸不到的優 秀文化傳統不知究竟在哪里,從而造成人們 文化、精神的貧困。這就是我們近百年來特 別是近50年來的心態,雖然近20年來的情 況有所改善.
小編推薦優秀文學期刊 《世界文學評論》
在發表著名學者與批評家科研成果的同時,也注重發表國內外中青年學者的科研成果,內容豐富,觀點鮮明,富于創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的高度肯定與廣泛好評,在學術界、批評界與教育界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