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4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期刊之家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服務。
[摘 要]信息時代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交往形式——網絡交往,在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從而有助于科學地理解和認識網絡交往。
[關鍵詞]交往理論 網絡 網絡交往
交往是一種關系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存在方式。交往對人的發展具有原動力的價值效用。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啟示我們,在當代條件下,應立足實際,積極建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的交往模式。而隨著21世紀的科學技術蓬勃的發展,網絡時代的發展也愈演愈烈的時候,那么人們在網絡上的交往自由是否也遵循著馬克思的交往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交往觀的基本內涵
交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行為,是人的社會關系的活化形式和動態表現。交往是馬克思原著中一個重要概念,它作為人類社會變更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個社會關系范疇,又是一個實踐的、歷史的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確立的基石之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種族發展的意義上討論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行為,把交往與社會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1.交往范疇的界定
關于交往范疇的界定,可大致歸結出兩種重要的傾向:第一,是突出交往的客觀物質方面,把交往看作是相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人與人的“社會的物質變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能力和成果的交換關系,這是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意義上建立起來的。第二,是注重人們之間的精神(信息符號、知識、情感)交流、溝通和理解。第三在內涵方面,也明確地指出了交往的主體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2.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內容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交往活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普遍存在方式。人要存在和發展,必須與其他人交往,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廣的社會關系中,從而更深地打上社會的烙印,人在交往中獲得了社會屬性。其次,馬克思、恩格斯也認識到物質交往對物質生產發生的巨大的作用和影響。他們指出:“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個人的發展是最為重要的,沒有個人發展和交往活動產生的關系,就沒有整個的人類社會,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不過是人進入社會生活的一個自然的前提,而人的活動內容和生活的過程,則要求人必須同他人結成特定的社會關系。
二、網絡交往的內涵
新興科學技術正在日益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條件和交往狀態,互聯網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它正以強大的攻勢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不同維度之中。
網絡空間的人的社會交往,缺乏身體的實際接觸,是一種身體不在場的匿名互動,這是網絡交往與現實社會交往的一個實質性區別。而在網絡交往的關系中,網絡空間是一個沒有現實社會的背景的虛擬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階級劃分,社會成員消除了現實社會的背景,身份,和限制。網絡交往的這種虛擬性,徹底顛覆了理性主體的確定身份,人類個體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改變。所以說網絡交往學說不同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學說,但是又離不開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延伸。
三、網絡交往的特點
第一是網絡開放性與多元性。網絡化的交往超越了時空限制,消除了地界的限制,拓展了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更具開放性。人的發展也具有個性化和多元化,使人們充分發揮了個人的自主性。第二是網絡的間接性與廣泛性。網絡改變人際交往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使人與人面對面、互動式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帶有明顯的間接性。第三是網絡的非現實性與匿名性。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定義,已經突破了現實社會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內涵。
四、交往理論與網絡交往的聯系
網絡交往是展示出了人的發展的前景,隨著科技的發展,馬克思交往理論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特質,人的交往需要個人的活動,沒有個人的交往活動就沒有社會發展的前進。進入21世紀,人的交往發展為以網絡交往為主,在網絡交往中人的主體性不斷凸顯。所謂主體性,即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人是網絡交往的主體,網絡社會交往是由人作為載體來實現的,而人是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的統一體。馬克思的交往理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是以人的發展作為前提的,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社會關系之間的演變,所以說網絡交往既是人的發展的進步,也是社會發展的進步,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指導了網絡交往以人為主導的模式。網絡交往雖然是虛擬的社會,但與馬克思交往理論說的現實社會又有差別。網絡社會的發展部分源于與自然和物質世界相關的運作,而更多的則來自維系人類的科學、藝術、商業和文化活動的巨大信息流。而馬克思交往理論是更多的關心人類與自然,社會,與自身的交往關系。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認為人的交往關系是人與社會發展的生產關系作為主要目的的,而網絡社會的發展則更多的是人為載體和以信息為目的的人的虛擬社會,更多的是人與人的交往,人與信息的交往。
五、交往理論對網絡交往出現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網絡交往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網絡交往的發展導致了網上虛擬社會的出現,使得網絡空間概念中的虛擬交往空間和社會空間等涵義進一步強化。作為一種社會空間的網絡世界正在形成一種人際互動的新模式,也是社會空間的一種新形式。馬克思“把交往發展看成人創造自己真正全面性的物質過程”。可以說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對網絡交往的發展具有借鑒的作用。他提出的“交往觀”就是人存在的理念,提出的宗旨在于推進、實現人的發展。而網絡交往的發展正是這種觀念的延伸。建立在平等、自由、開放基礎上的網絡交往,最終將獲得完整的精神世界生成,從而造就成有發展,有創造力、充滿鮮活個性色彩的完整的人的特質。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 教研資料 研究成果庫 2007-7-17
[2] 李豐才 周育國:《交往思想的建構與唯物史觀的確立馬克思交往思想探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3期
[3] 黃繼紅:《馬克思“交往與自由”思想視野下的網絡交往自由探討》 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 第5期
閱讀期刊:《四川政報》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