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5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語言文學論文發表了“漢字英雄”活動,“漢字英雄”這檔節目引發了百姓對文字的極大興趣,該節目把握契機,意在喚醒人們逐漸消失的漢字記憶。論文探討了“漢字英雄”活動出現的原因和意義。
關鍵詞:語言文學論文,語言論文發表
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度進展,我國的經濟實力、政治作用力、國際影響力乃至整個綜合國力都在穩步提升。國家的科技水平已經走在時代的前列,近年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除卻國家方針政策方面的規定和施事,我們僅看近年來出現的眾多文化類電視節目便可知曉文化興隆之現狀。《漢字英雄》節目,從節目形式到內容宗旨都可作為此類節目的典范,引領時展新風尚,保我民族長存之魂。可以說“識字的頭腦創造了新的媒介,而這些媒介又使識字文化所依賴的‘傳統技能’變得毫無意義。”[1]毫無意義或許言過于實,但不置可否,漢字書寫技能的弱化已日益顯現。
一、“漢字英雄”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漢字英雄》節目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響,并引起人們對漢字文化傳承的思考和探討,同時也引發了媒體關于漢字文化以及漢字是否正在衰落的大討論,《人民日報》、《三聯生活周刊》、《參考消息》、《綜藝報》等多重要媒體對《漢字英雄》進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關注和報道。新浪、搜狐、映象網等千余家網站發布4000篇新聞稿,稿件轉發二十萬余次。節目播出期間,微博總轉發及評論數:795636次,多次名列周五綜藝排行第一名,甚至一度超過《中國好聲音》。此外,節目的熱播,還造成《新華字典》的一度脫銷,并引發全國各地中小學老師向家長及學生推薦觀看該節目,甚至有老師將觀看《漢字英雄》布置為暑假作業。究其原因,引人深思。
二、“漢字英雄”活動出現的原因和意義
“漢字英雄”活動的出現絕非偶然,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同時也有其深刻的意義。
(一)電子科技產品的普及引起漢字書寫的危機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和智慧。然而,受互聯網的影響,人們的書寫方式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鍵盤敲字和手機短信打字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漢字手寫,許多人提筆忘字,好多字是會認不會寫。據調查顯示,在鍵盤時代,漢字成了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2]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悲且可怕的事情。
(二)媒體結合自身發展和漢字書寫危機而進行的推崇
從世界范圍來看,“提筆忘字”的現象并非僅僅出現在中國。為保衛傳統文字,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都陸續推出了以拼字為主的電視游戲節目,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參加,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視率。從國內現狀來看,《漢字英雄》出現在人們拼寫能力日益萎縮、“提筆忘字”現象逐漸嚴重的今天,可謂生逢其時。在當今各類唱歌、跳舞類選秀節目充斥各大熒屏并出現白熱化的情況下,該節目另辟新徑,將文化傳播與娛樂互動結合在一起,取得收視佳績是必然的。該節目自誕生之日起,就采用“書寫”方式來進行比賽,在觀看緊張激烈的比賽之余,該節目還帶領人們重新領略漢字之美與豐厚內涵,提升漢字書寫的能力,使節目自身從一檔受到熱捧的文化節目演變成為一個文化現象。總而言之,《漢字英雄》換回了人們對漢字書寫的敬畏與尊重,幫助觀眾意識到“提筆忘字”的窘況。正像節目開場主持人所說的“橫平豎直寫字,方方正正做人”那樣,在一筆一劃的書寫中,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文字符號,更看到了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漢字英雄》節目的熱播推動漢字及國學文化的發展
該節目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活動,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4]為節目定位向全社會倡導書寫漢字、保護漢字的意識,倡導愛漢字、愛漢語、愛中國文化的價值觀。節目組強調通過漢字書寫追求文化傳承、文明傳遞的目標,并發揮漢字書寫節目的危機預警功能,令國人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相繼而來的《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相關節目紛紛踏上熒屏,相信不久的將來,像《百家講壇》、《華豫之門》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節目會引發觀眾追捧新熱潮,文化將搭乘媒體發展之舟在新時代以新的方式重鑄昔日之光。
三、《漢字英雄》節目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這檔節目辦的有聲有色,可謂說非常成功,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作為新生事物,他也有其缺點和不足。
(一)節目評委的專業性有待提高
該節目評委陣容強大,不僅有國家級播音助陣,還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例如文化名人于丹、江湖才子高曉松、知名學者張頤武,這些當代領先級的“漢字先生”[1],使觀眾收看同時,收獲大量內在文化知識。節目收視率自然也因此得到了強大的保證。但是這些評委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漢子文化領域的先驅,他們對于比賽的評判過多的依靠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這對于比賽來說無疑失去了絕對的公正性。例如,評委對有些字詞的點評含混模糊,精準性不夠,在有“筆畫達人”之稱的小選手面前,張頤武老師數錯自己名字的筆畫,于丹老師多次念錯字音,主持人馬東更是多次被指出讀音錯誤,在這些瑕疵中有學術水準方面的原因,也有這些嘉賓準備不足的因素。
(二)考核的漢字難度與參賽者年齡關系的處理欠妥
從前幾期播出的節目看,要想在比賽中表現出眾,參賽選手需要廣博的漢字知識儲備,并對常見漢字和生僻漢字都比較熟悉才能過關斬將,而遇到不太熟悉的漢字時,選手對漢字文化、漢字構成規則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選手的正確率。以該節目第一期為例,漢字考查范圍涉及生活、成語、俗語、地理、生物、化學、醫學、歷史文物等方面的詞匯,這些詞匯基本涵蓋了中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妙趣橫生的成語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歷史典故和我國人民在詞匯選擇、運用中的智慧。這種對漢字書寫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一方面起著排查錯別字的作用,另一方面這對于弘揚中國漢字文化的意義舉足輕重,但是節目要求參賽選手年齡在7―17周歲,這無疑使節目具有沖突性和戲劇性,既然考題要求范圍涉獵方方面面,為什么參賽選手年齡要求如此狹隘。此外,在很多場比賽中都出現小學生和高中生同臺競技的場景,尤其在復賽和總決賽中更是同樣難度的漢字考核初中和高中不同年齡段的選手,這無疑會造成成績的差距。可能節目在開播初期這方面拿捏的不夠好,節目組在幕后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科學篩選不同年齡段所該掌握的漢字范圍,或者結合選手年齡特點更合理的安排賽場,保證節目更趨合理性。
(三)偏離漢字書寫競技初衷,出現過多娛樂煽情情節
雖然漢字英雄節目“秀文化”的亮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當下節目的內容高度,但卻不能否認其選秀的表現形式,即娛樂海選、煽情故事加評委點評的模式。不難發現,在《漢字英雄》舞臺上出現過不少如“輪椅男孩”、爸爸去世思念天國爸爸的小男孩、家境不好心疼父母的小女孩等的煽情選手。另外唱歌跳舞等各種為博人眼球的娛樂選手也充斥著每期節目,“快板”女王泊玨和“貓女”劉冠文都無一不體現出節目的選秀特性。任何一種競技類節目,無論其節目宗旨如何,參賽選手的技能強弱無疑都是決定其成績優劣的絕對因素,就像有“毒舌評委”之稱的金星老師說的那樣:“最討厭選手在場上說自己家庭條件有多不好、身體有什么殘疾等哭哭啼啼的行為,比賽就是比賽,就用自己的實力來說服評委,說服場上所有的人,其余的都場下再說,請把自己那無意義的淚水收起來。”所以節目中安排的過多娛樂煽情片段都是不可取的。然而,對于誓言挖掘自制節目新價值的節目來說,娛樂煽情元素雖不可避免,但無需刻意制造。(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文學院)
推薦期刊:語言科學(雙月刊)創刊于2002年,是由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主辦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學術刊物。辦刊方針:追求卓越、體現多元、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