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為了適應教育部夯實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與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現實需求,各大高等院校必須轉型升級以突破人才培養的瓶頸。本文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借助Python,基于2014-2018級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268名學生的就業選擇及其對現行課程設置的問卷調查,以需求為導向,探索課程體系設置與實施分流機制,以期為科學地制定更有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
關鍵詞就業需求課程體系分流機制人才培養
地理老師職稱論文:初中地理數值圖判讀解析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中涉及一些數值圖形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理解這些圖形需要數學思維。文章根據教師自身教學經歷,結合典型例題,對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值線圖和統計圖的解題思路進行歸納,并預測命題方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1引言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歷久彌新的研究熱點,新時代的高校教育更加聚焦人才培養,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激勵學生勤學善思。“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被諸多高校采用,通過專業分流引導學生學習、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贏得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1-2],但易導致分流培養環節專業“冷、熱”分化嚴重[3],在課程體系設置等環節滯后,亟待立足分流培養目標,實施課程體系改革[4-5]。
地理學既是一門具有堅實的基本和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又是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就業前景廣,報考地理學專業的人數逐年攀升。然而,高校擴招加劇了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人才培養方案必須不斷變化以有效解決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為此,本文基于重慶師范大學2014-2018級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26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視角的就業方向與課程關聯反饋,以需求為導向,探索課程體系設置與實施分流機制,以期為更科學地制定有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
2現行課程體系與分流就業需求沖突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從2014-2018級課程設置來看,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獨立實踐教學六個大類設置基本不變,但不同大類下設的課程數量卻參差不齊,且同一大類下設的課程數量呈波動變化。近5年,課程設置變化最大的是專業方向課程,主要涉及“城市氣候學”“景觀生態學概論”“GIS軟件應用”等;其次是學科基礎課程,其選修課程全部取消;再次是專業核心課程,取消“綜合自然地理學”和“地質學基礎”。通識選修課程變化也較大,先后增設“教師教育系列”“創新創業系列”“衛生健康系列”,取消“網絡精品視頻課程”;獨立實踐教學涉及“讀書學分”“學年論文”的增減和“各類地理野外實習”的調整;教師教育課程變化最小,僅2017級取消“教育研究方法”,2018級取消“地理教育學”。
總體上,通識課程學分占比基本不變,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分占比均逐年增加,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及獨立實踐教學的學分占比波動減少。但是,“教學方向”和“應用方向”的專業分流培養差異化設置僅在專業方向課程上有所體現,其他五類課程設置基本一致,故就業導向的針對性不強,而且課程設置過多但學時少,導致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泛而不精。借助Python分析發現,應用方向的學生和教師方向的學生對課程設置多寡和課程類別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前者建議取消的課程數量要多于后者,相同的是均希望適當取消通識課程和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分歧在于專業方向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
應用方向的學生建議取消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普通話與教師語言”“地理高考專題”等,以及獨立實踐教學中的“讀書學分”和“創新學分”等;教師方向的學生則建議取消更多的專業方向課程,如“區域分析與規劃”“城鄉規劃概論”等。應用方向的學生認為教師教育課程對考研升學貢獻較小,大三下學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復習考研上;教師方向的學生認為教師教育課程對其就業貢獻很大,同時強調部分涉及初高中教學內容的課程或教學方法等課程開設學期不宜過早,這直接體現在不同就業方向的學生對各類課程重視程度的不同。
結果顯示,兩個方向的學生均認為現有課程體系中25%左右的課程是不重要的,此外,應用方向的學生認為一般重要的課程占大多數(33.33%),特別重要(20%)和較為重要(20.32%)的課程比例基本相當;而教師方向的學生則認為多數的課程是特別重要的(占28.21%),而一般重要和較為重要的課程占比相當,分別為23.79%和23.58%。可見,從學生視角而言,現行課程體系與分流就業需求沖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1)開設課程類別與就業需求不匹配。如應用方向的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學習“中學地理教學設計”“地理高考專題”等。
(2)課程開設學期與就業需求不匹配。即課程內容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與就業技能的提升用處很大,但因開設學期設置不當,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部分課程開設過早且難度較高,導致對專業定位還不清晰的大一學生認為課程太難而逐漸失去專業興趣,而當到大二或大三個人方向定位基本明確、意識到該課程對就業選擇的重要性時,卻因前期對課程不夠重視導致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就業競爭力不足。
此外,部分實習課程開設過晚,與應用方向學生的考研復習時間沖突,學生內心將面臨野外實習/教育實習和在校備考的兩難抉擇。為了獲取課程學分,即使參與野外課程實習,但也是身在野外心系考研,導致實習效果不佳,更是有部分學生會直接放棄教育實習。同樣,實習課程開設過晚,也不利于提升教師方向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為教育實習對教師學生以后的就業影響非常大,但因時間過晚,即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知識掌握不足或教學技能的弱點,也難以重返課堂進行彌補。
3分流導向下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
現行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學生的預期與就業需求,因此制定課程類別適當、課程難度梯度上升、課程開設學期合理的課程體系至關重要。在此情景下,擬立足分流培養,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即六大課程大類設置不變,第一學年學習基礎專業課程和通識必修課程,同時進行就業方向指導,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意愿自主選擇地理學教師方向或應用方向。在此基礎上,根據兩個方向的不同側重點來制定不同的課程體系。
3.1第一學年實施統一課程設置第一學年,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設置統一課程,考慮到新生入學后只是初步接觸地理學專業,設置課程難度較低的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專業學科并培養專業興趣。同時,新生還要學習如英語、政治、體育等通識必修課程,因此第一學期應適當安排專業課程量,主要包括“地球概論”“專業導論”“地圖學”“地理學簡史”。經過以學期的專業啟蒙后,在第二學期開設“地質學基礎”“地貌學”“自然地理野外實習Ⅰ(地質與地貌)”“地理科學系列講座”“普通話與教師語言”“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Ⅰ”,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專業,并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之后的學習方向,進行分流培養。
3.2第二學年實施分流課程設置第二學年,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課程開始分流設置,兩個方向的學生開設差異化專業課程,此外教師方向的學生應開始接觸教育類課程,同時深入開設“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課程,使學生對就業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準備。在第三學期,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均開設“水文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同時教師方向單獨開設“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普通教育學”,應用方向單獨開設“生態學概論”。第四學期,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均開設“經濟地理學”“自然地理野外實習Ⅱ(水文、土壤與植物)”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Ⅱ”,同時教師方向單獨開設“教育研究方法”,應用方向單獨開設“水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和“水土保持學”。
3.3第三學年實施分流課程設置第三學年,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課程繼續實施分流設置,將學生反饋在考研或學校招聘的筆試與面試題中涉及較多的課程或技術應用課程側重設置在該學年,為學生就業選擇做鋪墊,提高就業競爭力。第五學期,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均開設“中國地理”“城市地理學”“GIS軟件應用”和“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同時教師方向單獨開設“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地理微格教學”“地理課件設計與制作”和“地理課堂教學能力綜合訓練”,應用方向單獨開設“計量地理學”“災害地理學”“文獻檢索與科研論文”和“SPSS應用”。第六學期,教師方向和應用方向均開設“綜合自然地理學”“氣象學與氣候學”“世界地理”和“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同時教師方向單獨開設“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教師禮儀與溝通藝術”和“教育政策法規與教師職業道德”,應用方向單獨開設“環境科學概論”“區域分析與規劃”和“景觀生態學概論”。
3.4第四學年實施分流課程設置第四學年,應用方向的學生應全力準備研究生考試復習,并對畢業論文進行構思與撰寫。學校可以在初試準備期間為學生提供考研指導,比如相關考試課程的復習指導與講座,給予學生相應的備戰幫助。第八學期,在考研初試結束之后,該方向學生應進行一次地理學專業見習。選擇教師方向的學生,在短期教育見習與畢業論文準備之余,還需進行教育實習,對整個四年的本科理論學習進行實踐。即教師方向開設“地理高考專題”“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應用方向開設“考研指導”“專業見習”和“畢業論文”。
4小結
從就業選擇與課程關聯出發來看,現有課程體系針對分流培養導向并不突出,僅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上考慮到了應用方向和教師方向的差異化。課程體系分流設置與實施是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有效途徑,它既不能脫離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又要充分兼顧不同就業方向學生的市場需求,不僅要突出課程類別的全面性和專業性,更要注重課程開設學期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課程內容及其開設節點的把握同等重要,同一門課程開設在不同的學期,對學生就業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分流導向下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實施,通過課程調整可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準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逐步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適應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梁明亮,胡殿宇,蘇東民.高職院校“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9(11):64-68.
[2]潘玉婷,黃海燕.基于學生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視角的高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優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9):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