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觀察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誘因及對癥治療效果。方法:將12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為對象展開研究,患者均被確診為耳鼻喉科疾病誘發慢性咳嗽,診斷手段有問診、血常規、X線、CT等,明確誘因后開展對癥治療,并統計治療效果及患者治療前后Leicester咳嗽問卷(LCQ)評分變化。結果:導致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變應性鼻炎、慢性咽炎、鼻竇炎、喉炎,其中,變應性鼻炎的占比最高,為43.33%;對癥治療后,患者有效率為91.67%,且患者治療后LCQ各項分值均高于治療前。結論:在對慢性咳嗽患者開展治療前,應當先行明確患者的致病原因,并予以正確、針對性的治療,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咳嗽復發。
關鍵詞:耳鼻喉科疾病;慢性病;慢性咳嗽
引言:目前,針對慢性咳嗽而言,其病因較為復雜,除呼吸系統常見因素外,耳鼻喉科疾病也有可能導致發病,且臨床辨別較難,誤診可能性較高。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包括CVA、PNDS、EB、AC等,而EB及AC均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因此被統稱為GCSC。一旦出現誤診,導致治療時機延誤,患者病情難以得到有效緩解,對身體健康、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在對慢性咳嗽開展治療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慢性咳嗽病因的診斷,依據病因開展治療,提高治療效果[1]。本文選取60例因耳鼻喉科疾病引發的慢性咳嗽患者開展研究,現將有關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中醫論文投稿刊物:《現代中醫藥》(雙月刊)曾用刊名:(陜西中醫函授)1981年創刊,是由陜西省教育廳主管、陜西中醫學院主辦的中醫學類醫學期刊。本刊以傳播中醫藥新理論、普及中醫藥新技術為主,遵守嚴謹、求實、科學、優質的方針,體現實用、創新、相結合的特色,重點面向臨床,面向基層,注重實用,堅持中醫特色。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12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為對象展開研究,患者均被確診為耳鼻喉科疾病誘發慢性咳嗽,時間范圍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其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齡20~67(32.76±5.18)歲;病程2~18(4.68±1.29)月。患者、家屬共同查看本研究相關文件后,自愿簽訂同意書,且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支持。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同時有咽喉不適、咽痛、鼻塞、頭疼、流涕等癥狀。
1.2方法
依據患者誘因展開對癥治療:⑴若為變應性鼻炎誘發,則應用糖皮質激素結合抗組胺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可采用丙酸氟替卡松(生產廠家:GlaxoSmithKline,S.A.,批準文號:JX20050199,規格:60噴/瓶),給藥方式:鼻腔吸入,每次50μg,1~2次/d,抗組胺藥物則以氯雷他定(深圳市海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091,規格:5mg)為主,口服用藥,每次10mg,1次/d,同時,患者應當與變應源隔離,若患者病情嚴重,應予以特異性變應源免疫療法。⑵慢性咽炎:通常采用呋喃西林(武漢久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920,規格:500mL)、硼砂(上海運佳黃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772)共同治療,對患者的口腔衛生進行監督,要求患者確保口腔清潔,如出現淋巴濾泡隆起,可考慮應用激光進行治療。
⑶若為鼻竇炎誘發,可應用糖皮質激素結合經血管收縮抑制劑,均為鼻腔局部滴入給藥,持續應用4周,同時,可依照患者病情,應用功能性篩竇切除手術治療,術后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采用地塞米松(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53)對鼻腔進行沖洗。⑷喉炎:可應用地塞米松、抗生素進行治療,并采用霧化器將藥物霧化吸入,確保藥性能夠直達病灶,以實現更優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喉源性患者可應用加味六味湯,方藥為:防風、甘草、薄荷、荊芥、桔梗、僵蠶、黃藥子、生地黃、前胡、玄參,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
1.3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的發病誘因及有效率,判斷患者治療前后Leicester咳嗽問卷(LCQ)評分。治療效果判定方法:顯效提示患者咳嗽情況全部消退,藥物治療停用1周后,仍無復發現象;有效提示患者咳嗽情況有所減輕,但若遇到冷空氣,仍有些許咳嗽,持續治療后,患者咳嗽癥狀得到抑制;無效提示患者咳嗽情況完全無變化,部分患者甚至出現加重現象。最終治療效果通過有效、顯效總數進行計算。LCQ評定內容為咳嗽患者的健康狀況、生活質量及咳嗽改善情況,囊括生理、心理、社會3個層面,每個層面分別有11項、5項、3項,共19項,每項分值為1~7分,分值較高者代表患者健康狀態更優。
1.4統計學方法
以SPPSS18.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發病誘因及治療效果
導致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變應性鼻炎、慢性咽炎、鼻竇炎、喉炎,其中,變應性鼻炎的占比最高,為43.33%。對癥治療后,患者療效較為顯著,達91.67%。
2.2患者治療前后LCQ評分對比
患者治療后LCQ各項分值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討論耳鼻喉科疾病誘發的慢性咳嗽原因主要有:鼻后滴漏綜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變應性咳嗽等。
(1)鼻后滴漏綜合征主要指,患者因慢性咽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病情影響,鼻腔、口腔中出現的分泌物向下滴,刺激患者咽部,導致咽部有異物感、癢感等,進而出現慢性咳嗽癥狀[2]。這一情況在慢性咳嗽中較為常見,其涉及咽喉、鼻部疾病,因其涉及原因較多,病史診斷、專科檢查是其主要診斷方式,綜合二者往往能做出明確診斷。鼻后滴漏綜合征誘發的慢性咳嗽常以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抗組胺藥物等聯合治療,若病情嚴重,則可以特異性變應原免疫治療[3]。
(2)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發病原因在于,患者胃酸、胃內容物因反流進入食管中,進而誘發咳嗽,其與食管運動功能失常、微量誤吸、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相關,患者可見明顯的脹氣、反酸、噯氣癥狀,診斷方式主要為24hpH檢測,確診后常以質子泵抑制劑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且療程通常在3月以上。
(3)變應性咳嗽與患者個人體質相關,臨床常見刺激性干咳,誘發因素常為灰塵、冷空氣影響等,在咳嗽的同時,患者喉部有發癢癥狀,臨床診斷中,可通過患者過敏史、病史、血常規確診,治療方案通常為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4]。本研究發現,導致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變應性鼻炎、慢性咽炎、鼻竇炎、喉炎,其中,變應性鼻炎的占比最高,達到43.33%,臨床治療可加強對患者過敏史的排查;患者接受對癥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達91.67%,表明對癥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且患者治療后LCQ各項分值均高于治療前,表明采用對癥治療可提升患者健康狀態及生活質量。
總之,導致慢性咳嗽的原因較多,患者如于呼吸內科診治,應當將感冒、藥物、支氣管擴張等因素納入診斷考慮范圍。如為耳鼻喉科診治,應著重分析慢性咳嗽原因,詳細、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并應用血常規、X線胸片、24hpH值檢查、肺通氣功能等檢查,明確患者致病因素后,予以有針對性的治療,確保患者病情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對慢性咳嗽患者開展治療前,應當先行明確患者的致病原因,并予以正確、有針對性的治療,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咳嗽復發,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王遠強,劉永紅.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9):87-88.
[2]史利卿,馬建嶺,楊凱,季坤,溫紹惠,林彬.慢性咳嗽中醫病因病機及證候學規律的認識與探討[J].現代中醫臨床,2017,24(05):1-5.
[3]付建梅.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03):302-303.
[4]翁澤林,江文文,鄭燕霞,許尤佳.兒童慢性咳嗽279例常見病因與危險因素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7,16(02):172-176.
作者: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