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讀寫之間有條途徑:深厚積累——深度閱讀——創造運用。 具體教學中,如何整合閱讀文本? 如何將閱讀文本轉化為寫作素材呢? 本文著重論述如何在教學中探索一條清晰的寫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徑,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橋梁,來幫助中學生破解讀寫轉化之困境。
“為什么背了那么多名言,到了考場還是不知怎么用? ”“為什么明明讀了些書,寫作分數還老是上不去? ”好多學生在語文考試后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事實上,許多語文老師為了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搭起橋梁,付出過諸多實踐,如引導學生從各類閱讀中摘抄句段,歸納句段在寫作中的運用方向,分門別類以備用; 再如帶領學生領悟閱讀文本中文字表達的奧妙,發現語言運用的技巧,歸納寫作的規律。 但可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多數摘抄下來的句段是從特定的主題和情境中剝離出來的,學生缺少轉變和改造,導致作文生硬別扭。 閱讀文本中習得的“妙招”,因為缺少“運用”的具體策略指導,只是簡單地將閱讀的知識經驗“圖式”遷移到寫作上。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如果說,閱讀重在測試“理解”,那么,寫作重在測試“應用”,尤其是培養中學生能根據考試要求,查找、搜集和整理資料,對自己的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且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應用”水平。
為了突破橫在“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這個“梗”,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嘗試探索一條清晰的寫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徑,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橋梁,來幫助中學生破解讀寫轉化之困境。 筆者從補充素材庫、讀寫巧融合兩方面來例說如何有效積累素材,如何將閱讀的能量轉化為寫作的質量,在提升讀寫能力的同時,在考場有所發揮。
1 補充素材庫
學生作文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內容空洞,形式雷同,不能真實地反映人、事、物的具體特征。 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學會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形成寫作前的素材“厚積”。 大家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米”從何來呢? 我覺得可以從課內閱讀文本和課外閱讀文本(包括初中教材、名家著作、古今詩文、雜志報刊、微信微博、歌詞臺詞、試卷練習中的記敘文閱讀、議論文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出自影視歌詩網絡等的各類閱讀文本)。 老師應先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轉為各類寫作素材積累下來,建立素材倉庫,以此來驅動寫作實現儲備功能的“大換血”。
如何根據寫作需要對文本剪裁加工,如何對文本語言重新建構、梳理、整合呢? 我認為化有寫作素材必須遵循“六原則”:合時代、合地域、合身份、合生活、合情境、合主題。 即合乎時代特征、不同的地域特征、人物的身份特征、生活的現實特征、文章的具體情境、文章的主題需要。
寫作是直接對原生態的素材的破譯和選擇,是獨立的發現和原創。 面對文本,不能純粹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應用寫作的眼光去審視文本,作為讀者的老師與學生,始終都要有“我”這個閱讀主體的存在。
2 讀寫巧融合
王寧教授說:“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 ”如何將閱讀文本轉化為備用素材,再將備用素材轉化為寫作內容,整個過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圍繞真實的具體的情境進行語言的積累、梳理、融合、轉化和創造。 下面舉一些讀寫融合的實例。
1)文言文單元,可采用“原句+翻譯”或“原句+注釋”方法進行拓展組合。
如:只見兩岸高山連綿,全無中斷; 懸崖層疊,峭壁層排,果然是“兩岸連
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三峽》
如:只見巍峨山峰聳入云端,明凈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石壁色彩斑斕,一會兒是青蔥林木,一會兒是翠綠竹叢。 不禁讓人想起那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答謝中中書》
2)古詩文可依據作文的不同情境需要,采有“詩句+翻譯+鑒賞”進行拓展組合。
如: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好像困在原地,動彈不得,前行之路寸步難移。 常常“停書投筆不能習,拔足四顧心茫然”,總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
太行雪滿山”。 這是否就是老師常說的“學習的瓶頸”?
也許此時的我,需要拿一份李太白的豪氣與膽識,縱使“行路難”,縱使“多岐路”,也要相信終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那一天。 (《行路難》表達面對學習上的瓶頸,從“前路漫漫的困阻”到“決心迎難前行”的內心變化過程)
如:沉迷手機太久了,放縱自己太久了,我也想回去,可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現在回頭,還來得及嗎? (《水調歌頭》表達想付出努力又害怕不能實現愿望,糾結無眠的狀態)
3)現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寫到學生們在小園里玩得不亦樂乎,被先生喊回受罰大聲朗讀,不一會兒又紛紛搞小動作的情節,針對這一情節可調整情境,表現當下校園生活壓抑和活潑生動并存的場景。
如:早讀鈴響。 語文老師一進教室,就發布指令:“上課小測昨天教的古詩! 默寫! 主題! 寫法! 聽清楚了沒有? ”又瞪全班一眼,大聲道:
“讀書! ”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有念“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的,有念“李白,李白,字太白”的,有念“我報我報路長嗟日暮”的……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聽見一個聲音還在高高地響: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風休住……”
那同學許是背得太入神了,許是想爭取今日的“小測之星”,總之,他背著背著,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就在“風休住”了這當時,他忽然意識到了什么,停下來,疑惑地張望。 頓靜十秒。
“哈哈哈……”十秒后,集體爆笑。
(描寫“語文老師看早讀”的有趣場景)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有言:“告訴我,我會忘記。 做給我看,我會記
住。 讓我參與,我就會理解。 ”之所以學生無法將閱讀文本真正內化為寫作素材,主要在于我們告訴學生的美文,給學生看的故事,讓學生摘抄的語段,都止步于觀望、淺表的層面。 其實,考場作文都有一定的寫作情境,備用素材往往與考場作文的情境有一定的距離,這時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作出適當調整并加以組合轉化,才能切合考場作文的寫作情境。 接下來以一篇考場作文為例來談談如何讀寫融合。
第一步:提煉關鍵詞,解讀潛臺詞
當你開始穿過迷茫,找到方向,會發現路并不遙遠; 當你開始揚帆起航,奮力前行,會發現路并不遙遠; 當你開始有了向往,向往著遠方,會發現路并不遙遠……
關鍵詞:穿過迷茫,找到方向; 揚帆起航,奮力前行; 向往遠方,路不遙遠
潛臺詞:1)路:成長、求愛、友情、親情、成功、夢想等。
2)路不遙遠的原因:有所行動,有所向往。
3)并不:經歷一個“遠——近”的過程。
4)對比近義詞:遙遠——近在眼前,觸手可及
第二步:掃描素材,找出聯系點
從關鍵詞、近義詞、潛臺詞入手、搜索相關的課內文本,閱讀題文本,現當代名作家作品句、影視對白與歌詞、百度百科、名人言論等。 針對此題通過解讀可找到這些課內文本。
1)《走一步,再走一步》七上第四單元
聯系點:穿越迷茫,找到方向。 走一步,再走一步,路,很遠,又并不遙遠。
2)《美麗的顏色》八上第二單元
聯系點:心有向往,科學夢想的道路并不遙遠。
3)《植樹的牧羊人》七上第四單元
聯系點:老人心懷開荒之夢,開始揚帆遠航,他奮力前行,初心不忘,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他到達了似乎永遠不可能到達的遠方。
4)《再塑生命的人》七上第三單元
聯系點:穿過迷茫,找到方向。 喚醒靈魂的路,并不遙遠。
2019年湖南省長沙市中考題《走出青春迷茫》亦可找到聯系點。
簡介:一群初三男生精力旺盛,癡迷足球,課前課下踢球,上課當中場休息,兩次被班主任沒收足球后,將女生的網球當足球踢,再次并沒收。 全班晨操罰跑,無聲抗議。 后在班主任的啟發下反思,走出青春迷茫。
聯系點:當一群足球少年穿過青春的迷茫,在反思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他們創造了學校有史以來最高的高中錄取率,他們的成長之路不再遙遠。
第三步:轉化素材
以《美麗的顏色》為例。
原文: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 比埃爾和瑪麗并沒有失掉勇氣。 這種抵抗他們的材料迷住了他們。 他們之間的柔情和他們智力上的熱情,把他們結合在一起; 他們在這個木板屋里過著“反自然”的生活,他們彼此一樣,都是為了過這種生活而降生的。
方法:提取素材關鍵詞,將“心有向往,所以在艱苦卓絕的實驗中堅持”嵌入素材中。 夜的黑暗里充塞著煎熬,雖然他們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但他們卻心懷迷戀,柔情與熱情去度過。 于是我們理解了,心有向往,雖然置身于夜的黑暗,依然能向光明的地方砥礪前行。 科學發現之路,并不遙遠。
第四步:引入素材,升格作文
這一環節基本遵循四個步驟:鋪墊、引出、思考、感悟。 鋪墊部分應扣緊關鍵詞與作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做相應的心理,環境和情境鋪墊。 要求自然,合情合理,引人入勝。 引出部分應注意讓素材成為行文自然流暢的有機組成部分,避免造作感和突兀感。 引出素材后切記要對素材中的關鍵詞作出解讀,抒寫感想,并從思考素材主體的特點轉到思考“自我”,將“自已”的種種表現與主題、與素材句結合,作真誠的反思。 最后創造一個句段,將故事情節特征詞、素材關鍵詞、主題關鍵詞這三個要素“三合一”點題。 感悟部分追求深度和力度。
教育部最新《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第一層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包括“能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有機的聯系,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豐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 在具體教學中,以寫作的眼光去審視文本,補充素材庫,運用讀寫融合的方法,鏈接生活,借鑒筆法,調整情境,引用精華,拓展組合,培養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取文本中有思想價值、語言價值的元素,進一步訓練梳理和整合語言信息、重構語言意義的基本能力,并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寫作材料剪裁加工的思維路徑。 以此循序漸進地進行整合訓練,必定對孩子的閱讀習作能力有莫大助益。 經年累月地堅持下去,必能幫助中學生破解讀寫轉化之困境。
作者:黃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