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新媒體藝術是當代藝術領域發展的全新方向,體現了開拓藝術新思維,順應時代發展。 本文從新媒體藝術概述出發,并對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形態進行分析,重點闡述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及其運用的策略,包括傳統藝術再現、人文元素重創、藝術韻味延伸,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 創作與傳播; 多元化發展
基層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其對精神文化產生了更高的追求。 新媒體藝術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作為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應與科技完美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人們的藝術體驗。 拓展新媒體藝術應用領域有利于為人們創造全新的情感體驗方式,改善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現狀。
藝術創作論文: 論藝術創作的初心與真實
一、新媒體藝術概述
(一)新媒體藝術定義
新媒體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是新時代延伸出來的新興媒體形式,主要體現為以高科技為基礎和數字技術的運用。 高科技與媒體有效結合就是新媒體,傳統藝術運用新媒體技術即可成為新媒體藝術。 當前新媒體藝術也作為一種技術存在,是重要的傳播技術之一,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新媒體藝術主要包括手機電視藝術、數字影像藝術等等[1]。
(二)新媒體藝術發展
藝術具有緊跟時代甚至超越時代不斷前行的性質。 新媒體藝術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是明顯區別于傳統藝術的,該藝術形式很好地體現出時代在進步。 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條件,藝術家能夠利用更多的方法進行創作,對不同的材料和方式進行融合,更好地體現出其對社會和人類的思考。 當前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支持力量。 應以開放的發展理念對待新媒體藝術,強化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保持作品原有的藝術價值。 科技手段的加入雖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但也削弱了作品原有的人文關懷。
(三)新媒體藝術特征
新媒體藝術發展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藝術就會發生重大轉變。 新媒體藝術就是將各種媒體融合在藝術創作與傳播中,結合當代各領域的優勢,重新構建人們對感知方式和藝術的理解,轉變傳統藝術發展模式。 新媒體藝術展示出的特征可簡單概括為社會性、生活化、時代化、開放化、包容化等等。
新媒體藝術站在時代發展前列,具有鮮明的時代超越特征,不斷融入科技方式和手段,并將自身的內在特性展示出來,拓展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 新媒體藝術可以改變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情感體驗。 新媒體藝術創造出的形象比較貼近日常生活,能夠一定程度上縮短藝術和觀眾的距離,使觀者更好地理解藝術家所傳達的情感。
通過多元化媒介打破傳統藝術形式的固態特征,促使藝術語言不再受限制,具備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實現資源的跨界整合,更清晰地表達出藝術家所想傳達的藝術觀念,從不同的角度展示當代社會現象。
二、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形態分析
(一)數碼藝術
數碼藝術作品就是基于計算機等終端設備制作出的藝術作品。 數碼藝術是新媒體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藝術創作者憑借新媒體方式對藝術理念進行加工而形成的,如數碼合成影像、數字多媒體裝置等等。 當數碼藝術與商業有效結合起來,便形成了數碼藝術產業,這是近些年發展速度最快的新媒體藝術產業之一,如動漫藝術產業等。 數碼藝術中大量的交互式多媒體是發展的全新形式,人機互動是此藝術形式的主要特點,因此應使觀者參與到完整的藝術作品展示的過程中,強化觀者的現場感知和現場參與。 當前,交互式多媒體藝術在各類藝術展館中得到廣泛應用。
(二)網絡藝術
網絡藝術以互聯網為基礎不斷向前發展,逐漸產生網絡游戲、電子刊物以及網頁設計、桌面美化等藝術新模式。 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新媒體藝術形態得到延伸和拓展,基于原始網頁設計的靜態設計理念幾乎被淘汰。 為了提升視覺體驗下所取得的傳播效果,當前的網頁設計均以動態網頁為主。 針對門戶網站,一般使用二維或局部三維的方式進行處理,以此不僅促使桌面美化,也避免了出現文字信息傳播效果不佳的情況[2]。
(三)媒體藝術
媒體藝術就是移動端新媒體藝術,通常借助手機、平板、電視、移動網絡等工具,其中手機媒體作為國民通用的通信工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手機媒體的應用比較廣泛,目前我國手機媒體發展速度比較快,在看新聞、聽音樂、聊天等過程中令人得到全新的體驗。
(四)影像藝術
攝影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影像藝術這一新媒體藝術形態趨向大眾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影像藝術的傳播渠道很廣,不僅可以利用傳統的傳播形式,還可以利用當前新型的短視頻模式。 此外,此藝術形式還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三、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產生的影響
(一)藝術形式大眾化
新媒體藝術的興起改變了傳統傳播媒介,增強了藝術傳播的個體性和主觀性,數字化的傳播模式可以使藝術家在短視頻平臺、社交視頻號或個人藝術網站上隨時隨地發布藝術作品,不再受到傳統方式的傳播限制。 對于藝術觀賞者而言,便捷的網絡傳播給予其選擇權,自主進行作品選擇、欣賞以及轉發,不再受到傳統方式選擇權和傳播權的限制。 藝術家和觀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就意味著個體傳播者和受眾具有媒介話語權,傳統藝術的權威性得到消解,促使藝術形式更加大眾化。 藝術的大眾化一方面是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也不斷發展,使個人藝術作品的發布不再有難度,各類便捷且高速的傳播軟件幫助藝術家打破藝術傳播的局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交互性網絡傳播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傳播中的傳播者和受眾提供了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單向傳播逐漸轉化為雙向傳播,其逐漸成為話語權走向大眾化的主要導向因素。
(二)藝術傳播商業化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消費是當下社會的普遍形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屬性。 當前商業現象隨處可見,如公路邊的巨型廣告牌、隨處可見的霓虹燈廣告使廣告的視覺效果十分突出; 打開電子設備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消費資訊; 社交軟件上商業氣息濃厚等等。 在當前消費文化普及的時代,藝術傳播也帶有了濃郁的商業氣息。 新媒體藝術背景下的傳播與各種APP息息相關,此類平臺利用媒體特性進行商業擴展,使藝術傳播頗見成效,但無處不在的廣告令藝術傳播過程商業化過度。
(三)藝術傳播娛樂化
當代娛樂被理解為使人感受到快樂的消遣活動,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之一的娛樂,在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中呈現出過度的趨勢。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中的娛樂化主要體現在新型網絡語言以及藝術作品描述、藝術狀況分析、藝術資訊獲取等方面,高度零散化的傳播形式使作者和觀者產生實時互動,因此藝術傳播逐漸趨向于過度娛樂化。 微視頻時代自媒體比較廣泛,藝術傳播與傳播者息息相關,若傳播者的專業素質不達標,很容易造成藝術內容的低俗化。 比如,當前很多自媒體博主將藝術以別樣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期達到藝術推廣效果,但對藝術作品描述過度的主觀評價背離了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本心[3]。
四、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運用的策略
(一)傳統藝術再現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的多元化發展不應遠離我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形態結構,能使新媒體藝術發揮多重價值,存在特殊的實踐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超過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其不僅表現形式多樣,還承載著厚重的思想精神內涵,當前依舊顯示著非凡的魅力和價值。 將其和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有效結合起來,能形成超強的生命力,更符合也更能滿足我國人民的精神需求。 基于此,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中的有效運用可使傳統文化重新散發光彩,展示出更好的視覺效果。 但是,傳統文化作品應用在新媒體藝術中不應被過多改變,重心應放在技術加工和處理上,將音頻、視頻等技術完美加入其中,使傳統文化以多元化的視角真實地展現出來,使觀眾更加清晰地把握其中蘊含的藝術風采。
(二)人文元素重創
藝術具有廣泛的人文意義,是人類各生活要素形態的整合,關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向。 因此,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多種文字、圖案等等,將其運用在新媒體藝術中,能產生極佳的效果。 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可對人文元素進行剝離,發現不同元素之間的關聯,明確主題架構方式,將其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呈現出和諧且具有個性的審美意蘊。 人文元素的組合搭配會給予人錯位感,進而激發人文文化的活力,突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特點。 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的重構不是隨意的,需要根據核心內容進行合理的串聯,降低主題突兀感,將藝術作品以當代審美特點呈現出來。 此外,新媒體藝術創作中人文元素的抽離與現代文化的重組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新媒體藝術在傳播過程中需迎合大眾主流審美,并呈現個性化的傳播特點。
(三)藝術韻味延伸
藝術是人們生產勞動中的精神產物,包含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比如,我國流傳下來的牡丹花是富貴的象征,桃子寓意長壽,蘋果代表平安等等。 將民間韻味延伸到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傳播中,將呈現出獨特的中國風采,更加容易激起當代人們的藝術情懷。 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應注重對民間藝術形式的運用,并以清晰、簡單、明確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才更加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接受。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雖有高新技術的扶持、西方元素的參考,但依舊應保持文化的民俗性,融入傳統情感和內涵,將新媒體藝術與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增強觀眾視覺感受的同時,注重情感表達的完善。 因此,新媒體藝術創作中應掌握好傳統元素的情感內涵,實現具體且清晰的表達,給予受眾足夠的互動空間,強化背后的審美精神,這樣才能將新媒體藝術的魅力展現出來[4]。
五、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藝術是實現知識傳播、藝術發展、信息共享的重要途徑,憑借先進技術給予人們全新的感官體驗,以此強化藝術感悟,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提升審美能力,最大限度地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因此,應充分理解新媒體藝術的形態,不斷對此項藝術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升群眾生活質量,以此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孟祥.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J].大觀(論壇),2018,000(007):99-100.
[2]鄭童,馮薪碩.新媒體帶來的藝術設計理念創新與實踐——評〈新媒體藝術設計——數字·視覺·互聯〉[J].中國教育學刊,2018,(1).
[3]黎子然.從構建“場域”中聯系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談新媒體藝術〈與非〉的創作[J].藝術家,2019,000(006):30-33.
[4]周海清.傳播學視野下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探索[J].包裝世界,2019,(1):89.
作者:呼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