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 是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 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征是問題性、 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在探究學習中,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 情感和態度的發展, 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創設開放情境,增強課程活力
新大綱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因此, 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給每個孩子多鼓勵, 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構建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體系。時間和空間是確定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的條件,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即自學或操作或討論或有選擇地朗讀等。可采用個別自讀,小組討論,組織質疑,小組交流等形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人人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自主探索能力的發展。
2.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欲望,假如學生這種欲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欲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
3. 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過去的應試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承,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滋長了學生的依靠性,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要激勵學生大膽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在大自然、社會、家庭中去尋找可利用的景觀和話題去獲取教材以外的信息。
4、靈活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 營造探究氛圍,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 探究氛圍容易形成。
二、 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 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 “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 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 —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 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如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 就這樣引導學生: 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 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 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后發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后, 適當地給予鼓勵, 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
2.質疑問難, 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于質疑, 善于發現問題, 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教會質疑方法,“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主動參與教學動態過程的關鍵。那么,在閱讀時應從何處質疑、怎樣質疑呢?
⑴從課題處啟疑
文章的題目往往給讀者留下許多懸念。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課題處生疑,如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一上課,教師就指著課題問同學:“看了課題,你想到什么,有什么問題要問?”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圓明園為什么會毀滅?”“誰毀滅了圓明園?”“圓明園的過去是什么樣的?”“圓明園的現在怎樣?”聽了學生的提問,教師在題目邊打四個大問號,并及時贊揚同學問得好,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想邊交流、議論。
⑵從關鍵詞上激疑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關鍵詞在文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關鍵詞,便可領會文章的意旨。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這個詞說明了什么?”然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深入自讀課文,朝鮮大娘對自愿軍戰士的友誼就不難領悟了。
⑶在重點句中導疑
重點句是指課文中的中心句或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它們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內容、點明中心思想和承轉的作用。如教《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重點句,圍繞它質疑,學生就提出了“‘狹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狹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對這重點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⑷從看似平常處生疑
教學進行到一定環節,教師要把握時機,及時發現學生的“憤”、“悱”狀態,展現練習過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當學生讀到“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爸爸會打她的……”時,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時,學生受到了啟發,隨即發問:“老師,小女孩為什么沒有想到媽媽呢?”這一問挑起了新的爭論點,許多學生聯系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終于出現了“賣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媽媽,是因為她媽媽嫌她家窮跟別人跑了”的課堂創造性判定。教學中由情感所推動的“參與”活動導致了奇跡般的效果。
3.鼓勵獨特見解, 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 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 判斷, 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鞏固學生探究意識。如 《窮人》 一課中, 對于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 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 發表自己意見, 深入理解課文。
總之,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任, 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