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探討河南鄭州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及營養指導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確診的學齡前營養不良兒童102例作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51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記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的危險因素。將營養不良的102例兒童根據簡單隨機法分為常規保健組(n=51)和營養指導組(n=51),常規保健組患兒采用常規保健管理,營養指導組患兒在常規保健管理基礎上進行營養指導,干預時間為2個月。比較兩組患兒營養指導前后營養元素的攝入情況。結果兒童出生體質量、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情況、家庭年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環境、用餐衛生習慣是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可能影響因素(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為不良飲食習慣(OR=2.494,95%CI:1.010~6.157,P=0.048)、常患疾病(OR=3.124,95%CI=1.059~9.216,P=0.039)、家庭居住環境(OR=3.168,95%CI=1.256~7.989,P=0.014)。營養不良兒童進行營養干預后,常規保健組及營養指導組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的含量及各項差值均上升(P<0.05),且營養指導組營養不良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的含量及各項差值均高于常規保健護理組患兒(P<0.05)。結論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與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家庭居住環境有關,臨床可對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進行營養指導,改善其營養狀況。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危險因素;營養指導
根據全國九市標準,兒童體質量低于同身高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標準體質量的90%即診斷為營養不良[1]。兒童營養不良與飲食習慣、喂養不當及相關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2]。學齡前指兒童年齡在3~6歲的階段[3],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高峰時期,其生長遲緩、低體重及消瘦是衡量人群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4]。
尋找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指導臨床營養干預,對預防兒童營養不良具有重要意義。既往研究[5]顯示,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與患兒母親孕期營養攝入情況、自身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飲食習慣、飲食衛生、家庭年總收入、父母對兒童發育的營養攝入問題的重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本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的危險因素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擬探討河南鄭州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并對學齡前營養不良兒童進行營養指導干預,旨在為改善兒童營養狀況,提高兒童身體素質提供干預措施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確診的學齡前營養不良兒童[1]102例作為觀察組,男童61例,女童41例,年齡3~6歲,平均(4.09±1.01)歲。選取同期51例體檢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男童23例,女童28例,年齡3~6歲,平均(4.03±0.98)歲。觀察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兒童家長知情同意;②學齡前兒童。排除標準:①患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兒童;②不配合研究或研究資料不完整者。將營養不良組102名兒童根據簡單隨機法分組分為常規保健組(n=51)和營養指導組(n=51)。常規保健組男童29例,女童22例,年齡3~6歲,平均(4.14±0.94)歲。營養指導組男童32例,女童19例,年齡3~6歲,平均(4.04±1.03)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干預方法
常規保健管理:①發放兒童健康營養知識宣傳手冊;②指導家長結合兒童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營養支持,確保其攝入必需的微量元素及適量的營養物質。干預時間為2個月。
營養指導組患兒在常規保健管理基礎上聯合營養指導:①引導兒童家長學習兒童生長發育相關的營養膳食知識,提升家長們對兒童生長發育重視程度及認知度,向家長宣傳兒童生長發育各個階段需要補充的營養成分以及科學補充方法;②通過與兒童父母溝通,記錄兒童的飲食內容、飲食習慣,制定針對性的飲食方案,調查兒童對飲食方案的接受度,針對接受效果不佳兒童,及時調整優化,預防出現偏食、厭食等情況;③每隔一周定期電話回訪,督促家長及時補充兒童所需營養成分,通知兒童家長定期檢測兒童營養狀況,詳細記錄兒童各項體質發育數據,對發育不良兒童及時進行合理的營養方案調整,對發育正常兒童制定相應的營養指導方案。干預時間為2個月。
1.3觀察指標
1.3.1兒童營養不良評估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標準[6]評價兒童營養不良。兒童體質量低于相同身高、同年齡、同性別兒童體質量標準體質量90%為營養不良,根據WHO標準計算,身高性別體質量Z評分(weightheightsexZscore,WHZ)<-2為消瘦;年齡性別身高Z評分(heightagesexZscore,HAZ)<-2為生長遲緩;年齡性別體質量Z評分(weightagesexZscore,WAZ)<-2為低體質量。觀察并記錄不同性別學齡前兒童消瘦、生長遲緩及低體質量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
1.3.2學齡前兒童一般資料向兒童家長發放自制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患兒出生體質量、不良飲食習慣、家庭年收入、患病(健康)情況、父母文化程度、育兒營養知識等內容。兒童家長在5d內完成問卷并回收,共發放153份問卷,回收146份,回收率為95.42%。錯填、漏填問卷及時糾正。問卷信效度:Cronbach’sα=0.785。
1.3.3血清鐵、鈣、鋅、鎂檢測于入組當天及干預結束時,取兒童肘部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經離子水稀釋2倍后,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杭州諾丁科學器材有限公司)測定兒童血清鐵、鈣、鋅、鎂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試劑盒(北京伊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維生素A水平,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血紅蛋白試劑盒(北京百奧萊博科技有限公司)測定血紅蛋白含量。
1.4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滿足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中不同性別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構成比觀察組中不同性別兒童消瘦、生長遲緩、低體質量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單因素分析學齡前兒童WAZ<-2分、有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家庭年收入為1~3萬、父母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家庭居住環境差等的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于WAZ≥-2分、無不良飲食習慣、無常患疾病、家庭年收入4~8萬、父母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家庭居住環境好的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 進行分析。WAZ≤-2=0,WAZ>-2=1;無不良飲食習慣=0,有不良飲食習慣=1;無常年患病情況=0,常年患病=1;家庭年收入4~8萬元=0,家庭年收入1~3萬元=1;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0,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家庭居住環境差=0,家庭居住 環境好=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不良飲食習慣(OR=2.494,95%CI:1.010~6.157)、常患疾病(OR=3.124,95%CI:1.059~9.216)、家庭居住環境(OR=3.168,95%CI:1.256~7.989)為兒童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
2.4營養指導干預對營養不良兒童鐵、鈣、鋅等營養元素攝入的影響
干預后,常規保健組與營養指導組的營養不良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的含量及各項差值均上升(P<0.05),且營養指導組營養不良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及差值的含量及各項差值均高于常規保健組(P<0.05)。
3討論
學齡前階段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均衡的營養支撐。兒童營養不良指的是因攝入、吸收不良、過度損耗營養元素所引發的營養不足,影響患兒身體與智力發育[7]。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癥狀多呈現為腹部脹滿、精神不振與大便不調,形體消瘦等,WHO將生長遲緩率、消瘦率、低體質量率作為衡量兒童發育水平的評價標準[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兒童消瘦、生長遲緩、低體質量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河南鄭州地區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不存在性別差異。本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出現營養不良與兒童出生體質量、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情況、家庭年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環境、用餐衛生習慣有關,經logistic回歸分析,有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家庭居住環境差為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
研 究[11]顯示,部分兒童營養不良與遺傳因素有關,父母生育年齡、體質量、母親妊娠時期的健康水平、營養及微量元素攝入等因素均對兒童的發育情況有影響,本研究結果與其類似,提示臨床可根據兒童父母的營養情況評估兒童的生長發育,盡早給與相關的營養干預,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兒童出生時體質量情況、是否常患疾病與兒童發生營養不良有關,體質量較輕的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
兒童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挑食、厭食、愛吃零食等,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如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等易造成兒童肥胖或營養不良[12]。家庭經濟與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相關,農村、家庭收入水平過低地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明顯高于城市、高家庭收入水平地區[13]。父母受教育程度、文化素養、是否有豐富的育兒與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相關[14]。
結合本研究,及時對營養不良兒童的不良飲食習慣進行干預和糾正,為收入過低家庭的兒童提供營養問題幫助,提高父母對兒童發育營養 知識的認知非常重要。營養指導干預后,兩組營養不良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的含量均上升,且營養指導組營養不良兒童血清鐵、鈣、鋅、維生素A、血紅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常規保健護理組。有研究[15]顯示營養指導干預對孕婦、兒童、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營養問題均有幫助。兒童缺鋅、缺鐵等微量元素,容易出現食欲不振、吸收不佳、記憶力減退等情況,甚至影響身體發育速度[16]。
維生素A可以助發育,與維持骨骼正常生長、促進眼部發育,是兒童發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17]。營養不良兒童多發貧血,血紅蛋白則可用于檢測兒童營養不良的恢復情況營養指導干預有助于改善兒童營養不良狀況,提高兒童多種微量元素的攝入,有助于提高營養不良兒童健康水平。綜上所述,有不良飲食習慣、常患疾病、家庭居住環境差為影響學齡前兒童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對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進行營養指導可以明顯改善其營養狀況。
參考文獻:
[1]錢紹中,王如文,柳麗瑰.世界衛生組織(WHO)0-18身高、體重參考值及評價標準[J].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34.
[2]丁心悅,楊振宇,趙麗云,等.膳食模式與中國2~5歲兒童營養不良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21,37(5):865-870.
[3]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編制工作組,關宏巖,趙星,等.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0,28(6):714-720.
[4]汪雪洋,鄧萬霞.2018年襄陽市0~5歲兒童營養狀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10):56-58.
[5]曾晴雯,陳嬌,陳紅梅.補充維生素A復合其他微量營養素對3~6歲兒童營養狀況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7,38(1):84-86.
作者: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