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元宇宙為人類社會勾勒出未來數字化生存圖景,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元宇宙技術呈現出虛實融合、數智集合、交往耦合等三個特征。元宇宙技術的運用重塑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環境,強化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互動,其所蘊含的全息沉浸思維、中心再造思維、身份重塑思維等新思維將重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模式與未來圖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對元宇宙這一機遇與風險并存的未來教育新形態,應堅持立足傳統、以人為本、人機融合的原則,探索元宇宙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促進方法。
關鍵字:元宇宙;高等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
2021 年,元宇宙(metaverse)成為科技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3 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 月,Facebook 表示將在五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 月,字節跳動斥巨資收購 VR 創業公司 Pico……與所有的革命技術一樣,元宇宙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響甚至變革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社會已逐漸進入元宇宙時代。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依托信息技術,深入推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成為黨和國家的迫切要求。在元宇宙新技術、新思維和新方法的推動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學生群體正在經歷著角色變遷和權利重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運用元宇宙技術優勢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已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回答的關鍵問題。
一、問題緣起:元宇宙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
2021 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隨著 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5G、云計算等技術成熟度的巨大提升,元宇宙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在扎克伯格把臉書公司(facebook)改名為“Meta”后,科技界開啟了元宇宙研發熱潮。元宇宙概念繪制了互聯網發展的未來藍圖,為人類打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元宇宙技術的關鍵詞是虛擬仿真、沉浸體驗、自我滿足、多主體實時互動、數字 DNA、去中心化等,其目標是徹底消除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二分,實現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對接與互補融合。
元宇宙所營造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多人實時互動、多空間實時切換等宏大場景,在深度釋放人的創造力與能動性的同時,無痕跡地構筑了新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好“后繼有人”根本大計的有效途徑。元宇宙時代,大學生獲得信息、表達訴求、展示個性、釋放情感等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00 后”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受新技術的影響比任何時期、任何人都要多。與此同時,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動、情感、悟透、實踐等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作為受眾的廣大師生,也在其中經歷著角色的轉變和權利界限的探索,出現了技術在場產生教育異化、交互迷失導致情感缺失、技術誤用導致價值扭曲等問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難以得到有效實施。而元宇宙技術推動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克服上述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檢索相關文獻可以發現,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為現階段研究熱點,大部分學者關注于內容構建 [1]、大數據的教育創新 [2]或算法推薦 [3]等方面,鮮有學者圍繞元宇宙技術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元宇宙到來的趨勢已不可避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即將成為元宇宙的一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踏浪前行。基于此,本文擬回應三個問題:第一,元宇宙呈現怎樣的特征?第二,元宇宙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價值反思?第三,元宇宙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實施路徑?
二、內涵解構:元宇宙概念及其特征
(一)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現于美國科幻小說家尼奧·斯蒂文森(NealStephenson)小說《雪崩》。在小說中,人類通過數字替身(avatar),在一個虛擬三維實境(metaverse)中生活,這個人造的空間就被稱為元宇宙。在這部小說的題記上,有關于“雪”的兩個詞義界定:詞義甲是“與雪相像的物體”;詞義乙是“因接收微弱而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白色斑點”。正是這兩個界定恰當地表達了元宇宙可能內含著的兩個層面:
一是虛實平行,一是虛實互滲。詞義甲——“與雪相像的物體”可以理解為元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與現實宇宙平行的宇宙空間,即虛實平行,在這個空間內,生活在現實宇宙(物理世界)中的現實的人,將自己的形象(image)讓渡給了超現實宇宙(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以替身的方式去實施行為;詞義乙——“因接收微弱而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白色斑點”,則表達了元宇宙概念的另一個重要內涵:某種虛實互滲的狀態,即現實宇宙(物理世界)中存在的社會交往。
實際上,人們已經在當今社會的部分領域中以一種虛實共存的方式存在著,如在線購物、網絡社交等。隨后,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元宇宙”圖景層出不窮,如《黑客帝國》系列中對于地球真實的荒漠的構架 Matrix 就是一個需要不斷糾正和升級的元宇宙;2010 年上映的《創:戰紀》中,電子天才凱文·弗林對于自己創作的全數字化的虛擬世界有深刻的反省,最終為了創造一個完美世界,他設計出了一個虛擬世界。維基百科已經針對元宇宙給出了相關定義:“元宇宙”,或稱為后設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間、虛空間,被用來描述一個未來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線三維虛擬環境[5]。
實際上,元宇宙這個單詞拆解后由 meta 和 verse 組成,其中 meta 表示超越,verse 表示宇宙(universe)。本文認為元宇宙指的是依托于區塊鏈、MR、通信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人為創造出的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人造虛擬空間。這個虛擬空間逐步與現實界融合、互相延伸拓展,同時承載著用戶社交娛樂、創作展示、經濟交易等一切活動,呈現出高沉浸感和完全的同步性。
(二)元宇宙的特征從本質上說,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它不是一個新的理念,而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和再現,是在人工智能、擴展現實、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新顛覆性技術下的概念具象化。元宇宙主要呈現出虛實融合、數智集合、交往耦合等三個方面的特征。
1.虛實融合。所謂虛實融合,指的是從元宇宙的存在形式來看,虛擬與現實的深度融合是元宇宙最基本的特征。元宇宙利用成熟的數字技術為生存其中的個體提供了一個沉浸體驗、虛實交互的深度融合空間系統,構建了一個獨立于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世界,既包括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映射物,又含有虛擬世界的自我創造物。在元宇宙空間中,個體通過大數據資源和技術工具實現“所見即所感知”“所想即可嘗試”等抽象思維表象化的目的。
元宇宙通過低延遲感和高仿真感的互動技術,讓現實的人在虛擬空間中產生在場的感官刺激,不僅能夠將思維即時轉化為形象的產品,使抽象思維具象化,再現真人的音容笑貌;而且能夠在真人消失的情況下,在數字世界里再現其行為舉止,讓個體體現真人的意志,滿足真人的需求,成為彼此互動的統一體,從而提高元宇宙中在線互動交流的質量,實現元宇宙中現實人虛擬仿真現實又超越現實體驗的沉浸式感受。因此,通過“數字孿生”世界的搭建與沉浸式的體驗推動虛擬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能夠讓個體在元宇宙中產生既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沉浸式具象化感受。
2.數智集合。所謂數智集合,指的是從元宇宙智能數字技術支撐層面來看,元宇宙生態空間的組建依托于區塊鏈、MR、通信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集合,如通過 AR、VR、MR 等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全身感官等交互技術進入虛擬世界,進行沉浸式體驗與互動;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來控制和維護元宇宙的運轉體系,確保元宇宙空間持續穩定與高效健康運轉;通過云計算、5G 技術來支撐大規模用戶的同時在場互動,保障“元宇宙”空間交互的流暢性。而隨著數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更多更先進技術與創新應用也將逐步被納入元宇宙空間的組建工作中。
3.交往耦合。所謂交往耦合,指的是基于元宇宙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特征以及數智集合技術支撐,元宇宙中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將不再清晰,個體可以依據個性化需求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任意轉換不同的社會形式,形成線上與線下交往關系的深度耦合。元宇宙社會里的每個個體都將超越代碼的束縛,形成獨立的數字 DNA,進而催生出“電子人”的概念。
“電子人”的實質是通過數字 DNA 的身份識別在元宇宙空間中產生與現實交往感知相一致的虛擬社會交往行為,通過相應的數字設備進入元宇宙空間進行學習、工作、生活等社會活動。在交往的過程中,個體的虛擬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將在線上與線下轉換過程中保持全面與完整。可以說,交往耦合特征充分展示了元宇宙的人文性,這將深刻沖擊當前社會的組織形態與運作關系,進而形成線上與線下交往耦合一體的新型社會關系。由此,人類的社會交往和生存環境將從當前現實的“人文環境”轉向未來有可能出現的超現實的“超人文環境”。
三、價值反思:元宇宙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性在元宇宙的推動下,多元的技術手段和海量的數字資源被應用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虛擬空間的真實性和互動性正在逐漸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轉向智慧、互聯、互動、虛擬仿真等方向,也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技術在場產生教育異化、交互迷失導致情感缺失、技術誤用導致價值扭曲等問題,帶來更為豐富的教育體驗。
(一)重塑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環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被動、不定期的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通過以微信、QQ 等即時通訊軟件以及騰訊會議、QQ 會議等視頻軟件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空間的互動交流代替了面對面的談心談話,既缺少了現場的氣氛,缺乏感染力,又減少了師生的互動體驗。尤其對于情感體驗和在場感知都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脫離了在場環境,很難達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元宇宙技術所創造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一個既立足于現實環境,又植入虛擬環境的“三維”空間泛在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群體可以進行自由、泛在和富有成效的學習交流。其組成部分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虛擬造景,即將現場物理環境通過元宇宙技術進行三維全景采集,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植入元宇宙虛擬環境中作為談心談話背景,實現真實場景再造;二是虛擬造人,即根據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學生群體的認知需要,在“三維”虛擬空間中創造學習對象,實現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對學習對象的沉浸式形象認知與體驗;三是虛擬造境,即師生利用可穿戴設備進行情境預設,利用設備智能、靈活、貼合等功能,在元宇宙空間中回歸事件發生的場景,沉浸式體驗革命歷史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動態生成與授課內容相匹配的理想的學習情境。
(二)彌合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互動某種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遞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過程。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理論灌輸,而應關注大學生的感受,加強與大學生的情感互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互動就是讓學生的情感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充分融入空間環境中,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和接受度,達到心理認同和情志認同。傳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限于物理環境限制(如場地、語言、教具等),現實世界的環境場景無法整合各種元素以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6]。
元宇宙技術能滿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整體性心理情志需求,為其身心創造全新的安放之所。一方面,利用元宇宙技術支撐,在虛擬空間中通過身體力行的行為和感知參與到歷史實踐發生的過程中,如利用虛擬技術“親臨”開國大典現場,產生身體、認識和環境高度虛擬融合的在場體驗,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產生身份和情感統一互通的學習環境感受。
另一方面,在元宇宙創造的虛擬空間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過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交融合作和意義整合的共情環境,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依戀,促進大學生群體擁有對所處環境和自身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有價值或者有用的客觀自我評價,從而滿足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情感互動的需求。
四、實施路徑:元宇宙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三個維度
元宇宙不僅推動了信息化、數字化的迭代升級,而且將人類從移動通信互聯時代帶入了全息平臺時代,創構了一個數字孿生和虛實共生的全息數字世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意識形態主戰場、面向人才強國戰略,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滿足大學生最迫切需求。元宇宙技術有著現存智能技術難以比擬的新思維,特別是全息沉浸思維、中心再造思維、身份重塑思維。元宇宙新思維的應用重構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模式與未來圖景。
(一)全息沉浸思維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構:教育場景從“技術在場”轉向“虛實互滲”沉浸式教育(immersive education),是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教育環境,借助虛擬環境,受教育者通過高度參與互動、演練而提升技能。情景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方法,可將學生置于特定的場景中,讓大學生對親歷的場景或事件發表看法,進行反思,繼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并將新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式場景體驗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一環。元宇宙為沉浸式教育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情景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元宇宙技術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為沉浸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能途徑。
1.實現具身體驗。在元宇宙技術的支撐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將超越圖形界面交互階段,真正轉向基于現實的人機交互(reality-based interaction,RBI)新階段。基于人機協同的體感交互視角,元宇宙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將利用學生可穿戴設備,通過說話、眼動、手勢、肢體等不同方式,實現具身自然交互,通過腦機接口建立與人腦的直接關聯,實現腦神經信號與“數字人”行為的數據傳輸,將大腦的想法轉化為元宇宙中“數字人”的行為,增強學習者在元宇宙環境中的感知體驗。如講授到“江姐繡紅旗”這個篇章時,大學生可以利用可穿戴設備在虛擬的渣滓洞場景中進行具身體驗;如講授到朝鮮戰爭的長津湖戰役篇章,學習者可以在虛擬的“長津湖”場景中體驗志愿軍戰士所承受的零下 40°C 嚴寒,體會到革命的來之不易。
2.打造開放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社會實踐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元宇宙在線教學將真正打破傳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封閉狀態,實現時空的再融合,使本地課堂教育與異地社會實踐教學深度合并,產生了超越時空距離的新型“共在”形式。在這個情境中,異地實踐教學終端學生可以利用全息投影、虛擬仿真等技術,通過作為本人在虛擬空間映射的“數字人”身份參與到本地教學環境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群體將被最大化。如“當你饑腸轆轆地來到食堂,排隊時有人插在你前面,你會怎么做?”“當室友之間出現矛盾時,你會怎么辦?”大學生通過情景演繹的方式“飆戲”,共同探討如何做出友善的選擇。而每一次體驗課堂結束后,學生聯絡員通過班長收集課堂反饋評價,不斷對虛擬課堂進行優化升級,做到了“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
3.提供“超越者”真實體驗。元宇宙在線教育將超越現實,再現事件真實情境,展現反映現象,進行過程記錄和規避潛在風險[8]。元宇宙打造了一個虛實互滲的三維世界,大學生可以在這個三維世界中以本人身份打造一個虛擬人物,以“第二人生”的方式,通過“再造人生歷程”的形式進行體驗學習,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討論教育內容,參與到教師設置的類似于實時策略類的沉浸式體驗中,將自己化身歷史事件中的個體,通過經歷一次次考驗而實現個人成長,從而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為黨、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如可以模擬成為一名年輕的紅軍戰士,在虛擬場景中體驗紅軍長征的過程,參與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通過戰爭洗禮而逐漸成長,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實景實情”,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思即所得。
五、總結與反思
元宇宙將虛擬現實、虛實融合、具身體驗、沉浸式感知等聯系在一起。“元宇宙+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正是當下人們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出發、對當下全方位的思考和剖析,也是對未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一種預判和想象。元宇宙勢必將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快速發展的機遇。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元宇宙是一個極致開放、復雜、巨大的系統,是由多類型建設者共同構建的超大型數字應用生態,它涵蓋了整個網絡空間以及眾多硬件設備和現實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從批判性反思的視角出發去面對元宇宙這一機遇與風險并存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新形態,堅持立足傳統,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機融合,探索元宇宙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促進的方法。
(一)堅持立足傳統,避免技術盲從新興技術的出現往往會導致部分人盲目的技術崇拜,元宇宙并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國”和“烏托邦”,不應成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替代品,而是要成為傳統思政課的有效補充。由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不能在大學生頭腦中自發產生,且轉型期社會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趨于功利化和多元化的現實容易誘發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和理想信念缺失。
因此,傳統“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為大學生某種深刻而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一種現實的心理能量以及個體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在教育效果上實現了對大學生價值引領和理論指導。元宇宙雖然拓展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界限,但若一味地盲從技術,拋棄傳統的教育模式,現實教育問題仍然難以解決,應當始終堅持以現實教學為導向,讓虛擬世界為現實空間的教育服務的原則。
(二)堅持以人為本,保持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元宇宙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打造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意味著要為大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情感互動,彌合過度數字化可能帶來的情感消解和關系淡化問題;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對大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在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挖掘理論內涵的文化底蘊,培育政治素養、錘煉高尚品格,發揮文化傳遞作用,將大學生塑造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擔當者。
(三)堅持人機融合,探索同向發力元宇宙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技術與教育高度發展的產物,這一創新教育形態超越了技術的工具屬性,能夠在深層次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元宇宙背后蘊含著真實世界的倫理秩序,受到現實社會的約束和規范。因此,我們要發揮人的價值判斷和主觀能動性,規避技術可能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潛在風險,保證技術賦能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科技向上、向善,探索技術與教學的同向發力。
總之,無論元宇宙在將來是否能夠徹底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交往空間虛擬化趨勢都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進而反思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的未來。因此,元宇宙所展示的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數字孿生”以及對于人類世界物理性、生物性、社會關系的“虛實互滲”這一點卻不是虛幻的,而是真切的。
參考文獻:
[1] 張 鳳 寒 錢 云 光 張 瓊 新 時 代 高 校 大 學 生 網 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內 容 構 建 [J].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究,2021( ):135 139
李玲 論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1(19):33 35
張楊 高德毅 算法推薦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1( ):91 96
方凌智 沈煌南 技術和文明的變遷 元宇宙的概念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 2022,(01):5 19.
[5]方楠 差序格局中的自我呈現:大學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為動因解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0(5):92 100.
作者: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