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7月1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探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的農機推廣工作,為農機推廣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通過對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狀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分析討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做好農機推廣工作提出相應對策。【結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進行農機推廣工作存在農機購置補貼程序繁瑣、農機售后服務水平低、新購農機培訓不足、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結論】為解決農機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加大補貼力度、縮減補貼程序、推動補貼公開高效落實、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售后服務質量、加強培訓、提升農機操作人員專業技能以及合理配置農機裝備的結構等方面,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做好農機推廣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理論性建議。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推廣
前言
國家的經濟實力是由社會人才、經濟發展與原料及糧食儲備量等決定的。農業作為我國最基本的產業之一,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推進,國家為我國農民出臺了農業機械購置的補貼政策。此政策的出臺,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提升。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升,為國家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1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概述
當前,我國農業的產業形式隨著現代化發展而逐漸提升。2020年召開的農業機械化說明分析會上對我國農業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以綠色環保、智能高效為主題,大力推廣新型現代化農業機械;中央財政全面支持我國農業發展,其中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體現在多方面,如對農戶購置高科技農具與農耕器械進行財政補貼[1],貸款購買農具實行利息酌減,對進行機械化作業的農戶實行金額補貼等。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對農業機械購置進行大力補貼,使先進的農業機械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種植業農民的經濟收益,將年輕人留在農村,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補貼的發放與管制,確定資金的流向,以此來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并加固國內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2 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狀況
2.1 補貼資金總量不斷加大
我國的經濟與科技都在不斷地發展中,早在2014年,我國就開始推行由發展農業機械來促進農業發展的方式。之后我國推出了農業機械的補貼政策,為鼓勵農戶使用科技含量高的農具進行農業生產,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為國內農民進行補貼款的發放。隨著時間的推進,從2018年開始,我國中央政府對農機的補貼逐年穩步上升,使許多農戶通過購買高科技農具獲得更高的農作物產量,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2.2 補貼對象日益明確
國家農業補貼政策實行的初期[2],將農業補貼的對象確定為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隨著國家的政策改革不斷深化,逐漸將補貼對象劃分的更加細致,由合作社組織變成了農工,后來慢慢將補貼對象進行更大的覆蓋,到如今,農場、農林以及養殖類都已納入補貼對象范圍內。由此可以看出,農業的補貼已經從對集體的補貼變成了對個體的補貼,使資金分配變得更為精準,且能更好的保障資金的流向。更改傳統的農戶補貼選取原則,進行公開、公正、透明的有針對性的選取原則,進一步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
2.3 補貼范圍逐漸全面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不僅僅是明確了補貼的對象,農業機械的補貼范圍也更加廣泛,從耕種、養殖、畜牧以及水產等多個領域的多種農具進行補貼。我國實行農業機械的補貼政策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使我國的農業發展更均衡、更全面。將農業補貼延伸到各種農業生產領域中,盡量實現國內剛需的農業生產種類全覆蓋,促進農產品從生產到產出、再到加工的全流程的推進[3],使國內的農業生產發展更加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
2.4 補貼方式日趨合理
國家實行農機補貼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有一定生產上限,半自動化甚至人工進行農業生產,遠不如進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優秀。因此,對農民進行農業機械的補貼,一是為了促進農民進行農具的更新,從而提升生產力;二是生產力的提升會為農戶帶來更可觀的收入,使農業生產進入一個良好的循環。改變補貼發放的方式與明確的補貼對象選拔也是補貼方式合理改進的一項舉措。進行全方面的補助資金管理,使農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實惠和便利。
3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效果
3.1 農業水平上升,農機裝備優化
我國國土資源雄厚[4],農業與畜牧業等占地面積廣闊。為保證國家的經濟實力與糧食產量,國家推行了農業機械的補貼政策,以此來大幅度的提升農戶的農作業水平。自從農戶得到相應的補貼后,許多農戶以自身發展為基礎,購置了新的農業機械設備。對農戶實行農具補貼措施使中小型農戶進入了新的農業耕種時期,由傳統的人工到半自動,再向全自動的方向進行更新與升級。農業設備的優化促進了農民的農作業主動性與生產積極性,使曾經困擾農戶的資金壓力逐漸得到緩解。農機裝備上也進行了創新,致力于更智能化與優質性,全面提升我國的農業機械結構水平,使農戶的生產與經濟條件實現了全方位的提升。
3.2 勞動強度下降,農戶經濟收入提高
農業設備顧名思義就是為提高生產力向農戶提供的農業工具。農具的消費群體是中小型農戶及合作社等。在國家對農機的購置采取補貼政策后,平時因價格昂貴而購置困難的問題得到緩解。農民在使用新購置的農機進行作業時,可以大幅度提升農作業效率,降低了農戶農忙與農作物收獲時期的勞動強度,更節省了大部分的時間與勞動量。工作強度降低,農戶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除農業外的其他副業生產,對提升農戶收入以及農村城鎮化的實現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3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作物產量提升
在我國對農業機械進行普及與政策補貼的過程中,農業機械的推廣程度大大加深。農戶進行新式農機進行耕作和生產時,自然而然的改變了整體的農業結構,從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現代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令農業的生產方向更加集中。機械化的農業水平加深,不僅能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從土地資源的可循環發展上看,科技含量更高的農具也可以避免土地資源與種子等的更多消耗,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業耕地面積的優勢,使每一粒種子和每一寸土地都可向農戶回報更多[5],這樣一來也降低了農戶的耕種成本。通常,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產量不穩定。然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的科技水平與自動化程度提高,使農作物能夠不斷地高產、穩產。現階段,國家為鼓勵農業的發展,通過發放農機補貼的辦法來提高高科技農業機械的普及率,大力促進農具的更新,合理配置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設施,使高科技的農業機械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生產鏈條,促進農作物產量穩定提升。
4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進行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4.1 農機購置補貼程序繁瑣
雖然中央政府為農戶制定了相關的資金補助政策,加之國家制定了一定的法律規定,但由于補貼金發放系統中的細則與規定每年都有一些變動,為實現公平公正的補貼補助發放,加入了更多的步驟和管理程序。層層的分配以及金額的調度,加上申請材料與注冊、授權等的審核工序阻礙了補貼金的迅速發放,導致補貼金發放延誤。甚至會出現農耕時期已經過去,補貼金還未到賬等情況。因農機的補貼金發放覆蓋面積在逐年上升,對于制度與管理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國家中央政府在實施補貼政策的發放方案上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傳統的合作社撥款采用直接發放的形式,缺乏了一定的公平性。如今為確保公平性,增加了具體核實要求,并隨機對該地區的受益農戶進行核實。但也因此補助金的發放流程變長,導致了過程繁瑣,效率不高。
4.2 農機售后服務水平低
在農戶使用中央政府下發的補貼進行農業機械的購置時,會出現購置的農業機械質量不均等情況。究其原因大都是,政府對農機的補貼款項中,對同種類與相同檔位的農業機械的津貼標準一致,這就可能導致不良廠商以低質、價廉、售后服務低劣的產品搶占市場。對于一些私營的中小型農業機械生產企業來說,產品收益仍舊是第一位的。他們通過對農業機械的內部結構進行“縮水”,以低廉的價格賣給農戶,以此不合法的手段來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農戶對農業機械的了解并不多,只能從農具的銷售渠道來進行農具的性能了解。又因大部分農民經濟狀況一般,價格更低的農業機械對農戶更有吸引力。這就出現了大部分農戶選擇了一些沒有長時間售后保障的小生產廠家生產的農具,放棄了價格比其高出2成以上的一線品牌農機。往往因為這種錯誤的選擇方式,在后續的使用中故障頻出,維修中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反而更高。農民在購買農機后,會因為農耕機械的本身質量問題、農戶使用不當或遭遇惡劣天氣等原因使農機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農村應該設立農機維修的專業維修團隊,確保農機的售后服務。另外,有些村鎮修理場地的設置比較偏僻,大、中型農機設備在出現問題時,很難直接進行修理;或有些農具的小問題較多,不便于維修人員修理,雖然這些農具出現的是小問題,但也是十分影響生產的。
4.3 新購農機培訓不足
一方面,隨著國家的發展,科技水平逐步上升,農業生產的發展已經趨于規模化、集約化。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發展,使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農村的年輕人以及強壯勞動力大量流失,使中小型散戶生產力低下,收入降低。在農村的中小型散戶中,只剩下一部分中老年和病弱的勞動力,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對價格高昂的農機購買積極性不高,加之因農業機械市場規范性不高,使他們購買質量較差的農具,從而導致農業機械不能正常使用,甚至傷人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農戶購置科技化農機的積極性就更低。政府對農業機械的補貼并不是為農民進行全款的補貼,而是補貼一部分或在農戶進行貸款購置農具時,減免一定的利息等。對于昂貴的農具,農戶一般望而卻步。受農村剩下的勞動力,大都集中在中老年的年齡段,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約,即使他們擁有較為先進的農業機械,其對機械的使用也僅停留在完成基本操作的水平上,并不能充分發揮高科技機械的能力。因此對購置農業機械的用戶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提高他們正常使用機械和對機械保養的水平,才能發揮先進農業機械的作用,提升生產力。
4.4 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
由于對農業機械推廣和宣傳不充分、不完善造成當前很多農業機械的裝備與機具的配置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一些新型農耕機具有一機多功能的效能,一次作業可以完成多項功能,而且還綠色、環保,但此類機械設備價格較為昂貴,因此普及率十分低。大多數農民認為傳統的農耕器具在使用中沒有大問題,只是需要多套設備、多幾次作業,不愿意更換傳統的機具,這就造成機具結構配置不合理。另外,在進行實際農業作業過程中,大部分農戶并沒有根據不同的作業環節選擇適當的農機具,造成裝備結構應用不合理,導致生產效率欠佳。有些中小型的農機具生產企業對農機進行生產時,以好賣為主。農具可開發項目雖多,但并沒有被實施。農機裝備的配置結構不合理,導致各種配套農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農民帶來新農機與傳統農機使用感覺差不多的錯覺,降低了農民更新農機的積極性。
5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做好農機推廣工作的對策
5.1 縮減補貼程序,推動補貼公開高效落實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穩定、農機的購置補貼金額發放穩定的今天[6],現在需要政府通過進一步改革來縮減過去繁瑣的補貼程序,推進補貼金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發放。信息化社會中,大數據的出現使國家連成一個整體。為深化改革目標,政府也應當帶動農村的信息化進程與發展,將農戶的信息進行調查與整理,向農戶講解農機購置補貼金的惠民、利民作用,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對于較為繁雜的補貼程序來講,應當適當的對補貼金發放流程進行縮減。政府在進行核實與審批時,將科技化的大數據信息與農戶的信息進行融合,加快審批速度。鼓勵農戶進行網上申請,完善補貼的審核流程,使補貼金的發放更高效。
5.2 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售后服務質量農業機械在進行作業時,如果機械自身質量不合格,不僅會影響農作業的生產進度,嚴重的甚至會危害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為了保障農機的質量,就要對農機的生產企業制定相應的生產質量規范,特別要從中小型的農機生產企業抓起,嚴格打擊生產農機的三無廠家。全面升級農機的售后與維修服務項目。在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網點基礎上,成立專業的現場修理團隊。如大中型農具在生產中出現問題時,可派出專業的修理人員到現場進行上門服務。
5.3 加強培訓,提升農機操作人員專業技能對于購置新型農機的農戶來講[7],許多新型的設備較為復雜,使用時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如操作不熟練,可能會妨礙新型農機發揮應有的作用;若使用不當,可能會產生故障,不能工作;或者會造成農機內部元件過早磨損,從而直接影響農機的使用年限。近年來,因內部零件問題而導致的誤傷時有發生,所以一定要注重對農機的用戶進行指導與培訓。為規范農戶的使用,在進行農機售賣時,生產廠商要為農戶進行詳細的講解;必要時生產廠商要舉辦用戶培訓班,使用戶完全了解新型農機的使用與維護,避免因操作失誤而損傷農機,或誤傷操作者自身等問題的發生。政府嚴格按照法規要求農機廠商為農戶進行詳細的講解,直至農戶對農機操作熟練度上升。也可以選擇優秀的先進農戶進行學習,提升農戶的專業知識水平。
5.4 加大補貼力度,提升農機裝備結構合理性在農業生產中,農產品的產量是最值得關注的話題之一。隨著國家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上升,對必要的農業產品如水稻、甘蔗等有了更多的需求。為提升農戶的積極性,政府要加大補貼力度,鼓勵農戶使用有科技含量的設備進行生產。對于大型、復雜的農業機械,為解決某些農戶購買資金短缺的問題,也可以鼓勵幾戶中小型農戶同時購置一臺機器,進行聯合作業,共同提升生產效率,也促進了多戶經營與發展。
6 結論
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基礎行業的穩定建設和發展,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家繁榮的大前提。為促進農業的發展,就要與當今的現代化相結合,因此,新型農機也成為了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以新型農機為農業的硬件基礎,農民就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創造出更大的農業財富和社會價值。國家采取的農業扶植政策與農機購置補貼的具體措施,鼓勵農民對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革,使新型現代化的農業設備在農村得到大力推廣,這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措施。農機的價值不僅是為農民帶來利益,更是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與儲備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文利.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做好農機推廣工作探討[J].河北農機,2020(11):29-30.
[2] 財政部農業農村司.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就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答記者問[J].農民文摘,2021(5):19-22.
[3] 潘順峰.河池市金城江區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實踐與思考[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1(1):23-25.
[4] 楊燦貞.新形勢下做好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相關措施與分析[J].時代農機,2020,47(1):4-5.
[5] 張團枝.做好當前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幾點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9(8):55
選自期刊《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2年第4期
作者信息:黃曉娜(廣西藤縣天平鎮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廣西梧州 54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