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5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橋頭跳車是較常見的道路病害,本文通過對橋頭跳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介紹了一些防治措施和維修方法。
關鍵詞:橋頭跳車,危害,主要原因,防治方法
一、橋頭跳車的危害
橋頭跳車是目前國內公路較常見的道路病害,它是指在道路橋頭處出現了不同高低的錯臺,即橋臺與路堤連接處高差達到1cm以上,在行車過程中使司乘人員產生明顯的顛簸不適。橋頭跳車不僅使行車速度受到影響,對車輛本身也會產生較大沖擊。加大了油耗,同時也增加了道路養護費用,降低道路使用質量。
二、橋頭跳車產生的主要原因
橋頭跳車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基條件、臺后填料、設計、施工工藝方面的諸多因素。
(一)地基沉降不同
橋涵為剛性體結構,其地基強度一般都有較高要求,多采用樁基礎或經加固處理的擴大基礎,沉降較小,而臺后路堤填方段位于天然地基上,未進行加固處理或處理不徹底,在路堤土的重力作用下,產生較大變形。橋涵,路基大都當年平行進行施工,如果在橋頭路面鋪筑前這種變形不能基本完成,將在橋臺和路堤之間產生不同沉降現象,造成跳車。
(二)路基滲水
在橋臺和臺后填方之間或者錐坡部分,地表水易沿路面或錐坡體下滲入路基,由于橋臺為剛性結構,下滲水對橋臺一般不產生破壞作用,但對填方路基易產生侵蝕和軟化,降低強度,導致橋頭路堤路基變形下沉。對于臺背排水有時設計考慮欠佳,排水不暢,防水工程不完善也易引起路基土的流失,引起沉降和跳車。
(三)臺后壓實度不夠
臺后填方體的壓實度一般很難達到設計規范要求,這也是一直困擾設計和施工的難點。設計單位有時對施工過程如何便于碾壓考慮不周;施工單位工期工序安排不當,橋頭填土處于工期末期,沒有足夠的沉降時間,尤其是靠近橋臺構筑物的填方體,不能很好地控制壓實度,產生豎向固結變形,形成較大沉降,引起跳車。
(四)填料不當
施工時對臺后回填土未能慎重考慮,用料不當,控制不嚴,未能達到設計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用料不良更容易造成臺后路堤的沉降。
三、橋頭跳車的防治方法:
(一)選擇適當方法進行地基處理
為消除橋臺和臺后填方段的差異沉降變形,需對地基進行處理加固,對于不同地質條件,現場環境和要求,選擇適當的處理方法,可采取土工合成材料、砂樁、袋裝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地基處理方式。
(二)完善排水設施
排水措施對填方的穩定極為重要,特別是靠近構筑物背后的填料,在施工期間及施工完畢極易積水下陷,因此,設計及施工時,應保證施工中的排水坡度,設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設施。也可在橋臺與填方段結合處及過渡段的路面下設置墊層,防止路面下滲水進入填方體。對于中間與兩側不同填料的填方體與加固地基的連接處做30~50m縱向集水管和每5~10m的橫向排水管,以排泄填方體與加固地基的下滲水。
(三)做好臺背填方壓實工作
臺背填土順路線方向長度,不得小于規范要求,應自臺身起,頂面不小于橋臺高度加2m,底面不小于2m,拱橋臺背填土長度不應小于臺高的3~4倍。根據現場條件盡可能擴大施工場地,充分發揮大型填方壓實機械的使用,認真進行碾壓,給予充分壓實,如受場地限制時,壓實機械可采用橫向碾壓可以使壓路機盡量靠近臺背進行碾壓。對于大型壓路機不能靠近臺背時,采用小型壓路機配合人工夯實碾壓。為達到設計要求,嚴格控制分層厚度,每層碾壓厚度不超過20cm,分層取樣,測定壓實度。
(四)合理選擇臺后填料
臺后填料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條件及施工環境擇優選用,通常宜選用強度高,透水性好,輕質、粗顆粒材料,例如石渣、砂礫等。無論挖方還是填方地段的臺背填料,最好不要采用易產生崩解的風化巖的碎屑。在高填方的橋涵,在背墻與側墻相接部位應盡量使用摩擦角大的填料進行均勻填筑。臺后選用輕質填料可減輕填方自重,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減少沉降變形,增大穩定安全系數。
(五)橋頭設置過渡段
考慮結構的差異,在路堤和橋涵構筑物的連接段上設置一定長度的過渡段。過渡段分為兩種,即過渡性路面和橋頭搭板。根據路堤的高度和路基的沉降值等,在橋頭一定長度范圍內鋪設過渡性路面,待路堤沉降基本完成后改鋪原設計的路面。第二種在橋臺結構與填土部分的連接處,設置鋼筋砼橋頭搭板。橋頭搭板采用埋入或半埋入式,并做成一定斜度,使車輛在上橋過程中,路面剛度可逐漸增大至橋面剛度,提高行車的舒適度,為消除表面搭板的下沉,可向板下壓入水泥砂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產生橋頭跳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從勘察設計施工各個方面進行全過程控制管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橋頭跳車這一質量通病的影響降到最低,為車輛行駛提供舒適安全的行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