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2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山水城鎮理念是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生活環境的思考,其主旨是追求人、自然與城市的和諧。山水城鎮規劃建設應符合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和山水城市理念,構成包括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的集合體。本文結合實例探討了山水城鎮規劃設計的理念及山水城鎮的生態環境與空間結構的相結合。
關鍵詞:城鎮規劃論文發表,期刊投稿,山水城鎮,規劃設計,空間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小城鎮的發展速度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城鎮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與此同時,在發展的同時危機突顯,很多小城鎮的發展建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劇了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平衡的失調。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應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在生態規劃基礎上建立生態城鎮,開創小城鎮發展新格局,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山水城鎮空間概念
1、山水城鎮
山水觀念與意識影響了我國傳統城市格局,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十分講究選址、布局與周邊山水環境的聯系,長久以來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觀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除了由“地景”和“聚落”共同構成的圖底關系外,還包括了人工環境和自然山水在空間結構中表現出的對景與借景的構圖關系,這是我國傳統城市文化景觀不同于西方和現代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我們過去的工作中所忽視的。
近年來,山水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進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和實踐,山水城市理論得到了不斷地擴大與深化。許多城市紛紛提出了建設“園林城市”、“花園城市”、“生態城市”、“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雖然名字不同但內涵卻是相似的,提倡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其最終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為代表的人工環境與以山水為代表的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居環境。
2、城鎮空間構成及分類
城鎮空間是城鎮中人類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為居民提供各種活動的可能。具體而言指城鎮內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綠地、廣場、公共服務設施等實體以及由這些實體所構成的立體空間,也是人處在其中所能直觀感受到的空間,它是城鎮中最易識別,最易記憶的部分,是城鎮的魅力所在。
城鎮空間的客觀形象是通過人的感官,構成了人們的主觀意向,也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城鎮形象。因此城鎮空間的五個要素就是一種對城鎮空間基本形態的分類:道路、邊緣、區域、節點、標志。
2.1道路
大多數人是通過在城鎮的大小街道、小巷或步行過程中使用和體驗城鎮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類城鎮空間。
2.2邊緣
邊緣是指兩個不同區域之間形成的一條邊,它不一定是一條道路的立面。有時從城鎮外圍的某一點,透過郊區的田野觀看城市,也能看到這種邊緣。
2.3區域
區域是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城鎮區域,人們在其中活動能得到與其它城鎮地段明顯的不同感受。
2.4節點
節點是指城鎮中的廣場或道路的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轉變處等非線型空間。在城鎮的入口處或者城鎮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會出現典型空間。
2.5標志
它是人們感受和識別城鎮的重要參照物。它可能是城鎮中的電視塔或有特征的山,或是城鎮中極有特征的建筑或群體。標志可以使高大的或者矮小的,它能引起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和回想,或者是對一個區域或街道產生深刻的印象和留戀。
二、山水城鎮建設的思想基礎
1、山水城鎮與古代城鎮規劃思想
我國山水城鎮的規劃主要受到以下禮制思想的影響。《周禮》的禮制思想。《周禮》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影響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理論著作。在哲學方面,追求陰陽剛柔對比、“五行”變化的空間序列;在政治制度方面,充分表現封建國家秩序的等級性、社會的程式化;在文化、美學觀念方面,以形象、色彩等空間環境要素傳輸禮制思想,強烈影響人的心理;在倫理、民俗觀念方面,以造就天地、自然、祖宗的顯赫地位,作為溝通人與人感情的最高聯系紐帶,在城市中廣泛體現出禮樂倫理思想。受此影響,也為山水城鎮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建設性的的規劃理念依據。
2、風水格局與景觀
以上的風水格局,形成了基址周圍環境良好的景觀:以主山、少祖山、祖山為基址的背景和襯托,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和層次感;以河流、水面為基址的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以案山、朝山為基址的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遠景的構圖中心;以水口山為障景,使基址內外有所隔離,形成空間對比,使人進入基址后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感覺;作為風水地形之補充的人工建筑物(如風水塔、樓閣、牌坊、橋梁等),經常是環境的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和構圖中心。
3、風水格局與生態環境
從環境生態學的角度看,風水的基址選擇這樣一種較為封閉的空間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和良好的局部小氣候的:背山可以屏擋冬日北來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來之風;朝陽可以爭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運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養殖;緩坡可以避免淹澇之災;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調整小氣候,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三、基于生態環境整合的空間結構布局
1、總體空間布局
1.1遵循生態原則,逐步改變沿巫水河建房的模式;清出沿河用地,建設沿河綠帶;結合城鎮的組團布局,嚴格保護周圍自然山地,使城鎮的發展始終融合在生態環境中;結合花卉苗木基地布置以林木為主的生態林帶,形成與城鎮空間布局相融合的生態網絡。
1.2遵循適度緊湊集中和有機疏松相結合的原則,組團內部集中發展,組團之間以綠地為紐帶有機組合;居住與工業相對集中,形成新的布局結構。高效建設和使用有限的城市基礎設施,節約土地資源和維護生態平衡,在保持城鎮空間緊湊集中的同時保持組團之間的綠色空間,形成城市建設區與農田、綠地和水體等生態要素間隔相嵌的空間肌理。
2、遵循用地布局結構最優化的原則
以舊城改造為契機,重新整合用地布局與用地結構。老城區采用“退二進三”的原則進行用地置換,搬遷出不適合在老城區發展的企事業,增大老城區的道路交通用地、商業服務設施、教育文化設施等用地比例,保障城市各項功能的有效運轉。對置換出的用地,應結合土地的級差地價進行用地性質、綠化指標和基礎設施配置等控制性指標的規劃,為用地的再次開發提供決策依據,減少投資風險,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3、遵循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優先發展的原則
改善道路系統,擴展多種交通模式。以現有道路網和交通設施為基礎,理順城市道路網骨架,明確道路分工,增加道路交通用地和對外交通設施用地。完善步行交通系統的建設,并將這些支路納入總體規劃設計范圍,這樣的步行系統將大大緩和機動車道上的人車矛盾。建立功能完善、主次分明、管理先進并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經濟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帶動城市空間擴展。
4、遵循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原則
綜合考慮城鄉發展,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統一考慮城鄉建設與生態空間(河湖水系、生態林地、農田)的協調發展;統一建設用地分類,加強對城鄉用地的建設管理。
四、強化山水格局,營建山水城鎮
下面以某山水城鎮為例
1、城鎮特色
該鎮境內有兩條重要的常年性河流,河面開闊,一般為200~500米。一條河流經香水、西坪,在該鎮區南2.5公里外匯入另一條河流,經九嶺而南下,形成相互環繞的特殊景致。鎮域內動植物資源多樣,山川秀美,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上的重要景點,也是九寨溝——黃龍旅游主環線上的一個重要分支景點。該鎮區內人文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保留有許多古代名人的遺物,為該鎮平添了不少古鎮色彩。
2、城鎮性質
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為:以某古代著名詩人故里風景名勝區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為載體的山水園林歷史文化名鎮,以該文化旅游與生態型城鎮休閑度假為發展主題,是該市重要的旅游經濟開發區。
規劃突出與古代文化內涵吻合的自然山水與文化特色,強調城鄉旅游環境資源的整合。
3、城鎮形態
城鎮形態是城鎮物質實體的地域投影,是城鎮自身動態發展與其所處地域與人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城鎮形態與城鎮結構相輔相成。
針對該鎮用地條件、城鎮結構以及城鎮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規劃采用的是團聚狀城鎮形態,符合青蓮實際,有利于烘托該城鎮效應,節約市政投入,并能體現山水格局。
規劃以建立面向全國的古代文化景區和生態型城鎮休閑度假區為目的,順應城鎮發展客觀規律,形成整體集聚,緊湊的城鎮區與廣闊的地景相融的空間結構模式,其優點是:有利于塑造山水城鎮整體形象,創造城鎮環境特色;功能明確,方便生產生活;景區內旅游線路體系化生態品質良好,公共空間網絡完整,利于建立生態城鎮總體格局。
規劃確定利用該鎮的兩條江水,結合該城鎮山水格局,形成三水城中穿越,城中有綠、綠中建城的結構形態。利用南北主干道規劃城鎮近遠期建設用地,以南為近期建設用地,以北為遠期建設用地。由于規劃用地范圍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規劃引江水進入鎮區,同時聯系和結合該鎮的小溪,形成具有小城特色的城中水系,以溪流為依托,兩側各留出15~20米寬綠帶,形成城鎮綠化主環,沿線布置行政、商業、文化、娛樂、旅游服務等公共設施用地和綠化廣場用地,構筑集公共活動環境、旅游線路、古文化場景展示、城鎮景觀建設于一體的復合山水城鎮回廊。
五、結束語
該地區的山地城鎮具有獨特的山水特征,規劃設計中在鞏固城鎮山水特征的基礎上,適時正確地引入生態理念指導城鎮用地布局,無疑將會使之更具特色和內涵。而且山地城鎮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態特點決定了山地城鎮空間發展模式以及空間形態結構,具有自身的規律性以及規劃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該地區的山地城鎮必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生態理念必須融入城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當中。山地城鎮的建設必須吸取大中城市發展的經驗,實現城鎮發展模式的合理跨越。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科學出版社,2002.
[2] 黃光宇.山地城鎮規劃建設與環境生態[M].科學出版社,2000.
[3] 黃亞平.城市空間理論與空間分析[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