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2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國際政治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
反分裂法勾勒臺海新局,個世紀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充斥著兩個互相矛盾的聲音:一個沉穩理智地喊“保持接觸”;一個喧囂雜亂地叫“遏制中國”。
每當出現地區緊張局勢,美國總會習慣性地說:“派一艘航空母艦過去。”近些年,它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亞太。圖為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
半個世紀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充斥著兩個互相矛盾的聲音:一個沉穩理智地喊“保持接觸”;一個喧囂雜亂地叫“遏制中國”。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這兩個聲音逐漸合流形成了第三個聲音———“接觸+扼制”。這一聲音或許是“理性”的,但卻充滿城府和權謀:
目前中國處于非敵非友、可敵可友的不確定狀態,未來兩國間合作與沖突并存、危機與轉機相伴,因此美國新的對華政策既不單純接觸也不能單純扼制,而采取明里接觸和暗里扼制的雙重手法,胡蘿卜和大棒并舉。
這種聲音目前已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在白紙黑字的蘭德報告里,在字斟句酌的美日涉臺聲明中,在令人刺耳的白宮對反分裂法的臆測中……第三個聲音日漸高調,而在這樣的聲音中,臺灣的身影也越發清晰。
臺灣關注美國臉色
快速發展的中國必須盡可能防止因臺灣問題被迫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作出選擇。《反分裂國家法》,或許是中國的未雨綢繆。它力圖通過壓縮漸進式“臺獨”的空間,擴展兩岸交流的空間,為中國的和平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
的確,由于這部法律清晰界定了對臺政策的底線,因此也勢必激起島內“臺獨”勢力的強烈反彈。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民進黨會選在在《反分裂國家法》出臺近兩周后,才發動游行?這顯然并不利于民進黨在第一時間煽動民眾,因為兩周時間足以讓許多臺灣人對《反分裂國家法》冰釋誤解和回歸理性。
原來,民進黨高層認為必須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日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從而決定陳水扁是否全程參加游行,以及陳水扁的演講內容,以免弄巧成拙再被國際社會視為“麻煩制造者”。
最為“臺獨”勢力看重的當然是美國。因此,陳水扁決定等到3月21日賴斯訪華結束之后再明確下一步的動作,臺當局最關切的是美國總統布什、國務卿賴斯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態度,這三人的言行將成為美國對臺政策的風向標。
于是,從3月上旬開始,大批臺灣駐美記者就已經開始“圍剿”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因為拉氏素來直率,少用圓熟的外交語言,并且被視為對華強硬派。他早在2001年接掌國防部長之始就宣稱:“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敵人,為了應付未來可能爆發的臺海危機,美國的軍事重點將由歐洲向亞州轉移。”
臺灣當政者和記者當然想知道,拉氏對《反分裂國家法》會作出一番怎樣的表態。一次拉氏在結束國會軍事委員會聽證后,臺灣媒體兩度追問他對《反分裂國家法》的看法,沒想到這位國防部長此次卻打起了“太極拳”:
“我沒有看到這個法,也沒有人向我匯報,恐怕無法對此發表任何看法。”
然后,拉氏來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突出臺灣記者的“十面埋伏”。
其實就在兩天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倫已經表示對中國政府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感到不安,美軍會考慮調整在東亞地區的兵力部署,包括在西太平洋海域長期派遣一支航空母艦作戰群,以應付東亞地區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
據分析,拉氏有望在今年訪問中國,在美國期望恢復“六方會談”和兩軍建設性關系的背景下,拉氏對《反分裂國家法》的低調,是希望為未來的訪華營造良好氣氛。
同樣,美國政界應答《反分裂國家法》也和軍界一樣,形成分工默契,即訪華的高層官員在應答時措辭克制和謹慎,挑釁的話則由國務院和國防部助卿層級以下的人去說。
如此次賴斯訪華,對《反分裂國家法》聲稱“no good”的同時,一再重申美國希望看到一個自信、強大的中國,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只是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卿薛瑞福被臺視記者追問時,才稱“這項立法是錯誤的”。
至于布什本人則一直在媒體面前保持沉默,這和布什曾公開指責陳水扁是“麻煩制造者”形成鮮明對比,臺灣當局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
紙上的“統獨戰”
總的來說,美國此次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反對聲音,更像是一種溫和的“例行外交辭令”,賴斯如期來訪就說明美國實際上默認中國有權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就連大批臺灣駐美記者也發現,白宮發言人鮑徹對《反分裂國家法》的每一次評價,都不是主動發表聲明,而是在媒體發問后才被動表達的。鮑徹同時也針對臺灣“3.26”游行,重申希望避免過激反應升高緊張氣氛。
甚至連鮑徹對《反分裂國家法》使用的英文詞句也是新華社的用語“anti-secession law”,而非臺灣“陸委會”翻譯的“anti-separation”。
“secession”是一個很能讓美國人觸景生情的詞。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提到南方分裂運動,其用語即是secession,含有分裂、叛國的意思。而臺“陸委會”選擇的“separation”雖然同樣具有分裂的意思,卻意指一個國家分裂為兩國,“兩國論”潛臺詞隱隱。“anti-secession law”雖然未必一定會讓美國人聯想起南北戰爭,進而產生“知君命不偶,同病又同憂”的感慨,但鮑徹和世界各國的外交發言人一樣選“secession”棄“separation”,卻不能不說是默認《反分裂國家法》的潛臺詞。
從美國政界和軍界此次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反應,已可以清楚感覺到“接觸+扼制”政策的身影。一方面,在《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后,美國務卿依然如期訪華,國防部長回避評論,總統三緘其口,這樣就可以保持中美在最高層的良性互動,確保美國在朝核、反恐等問題上和中國保持接觸與合作;另一方面,為了扼制中國大陸,美國又不想丟開臺灣這顆棋子,為了安撫驚恐不安的臺灣當局,他們又必須擺出干涉的面目,讓低一級的軍政官員出面對《反分裂國家法》說三道四,從而為臺灣當局撐腰———可謂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