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儒家消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生態主張,對當今生態危機的拯救和生態實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價值。但是儒家消費思想本身還存在一些理論的缺陷與不足,因此,我們在傳承其積極生態價值的同時,必須消除這種思想的局限性,使之實現由傳統模式走向生態消費的現代轉換。
關鍵詞:投稿方式,儒家消費思想,生態內蘊,生態消費,現代轉換
當前學術界對儒家思想的研究可謂熱火朝天,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對于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卻鮮有學者涉及。儒家消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張“見利思義”、“寧儉勿奢”“安貧樂道”、“節用以禮”等原則,其中蘊涵著大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智慧和生態主張。本文試圖對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進行探討,以期全面認識和繼承儒家思想的積極因素,讓獨特的中國文化傳統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有益的歷史養分。
一、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
中國傳統儒家消費思想與仁、禮、義相聯系,其中蘊涵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主張,這些智慧和主張有著厚實的哲學、邏輯與文化根基,也正是在這種厚實的根基之上,孕育出蘊涵生態因子的儒家消費思想的奇葩。
1.生態倫理內蘊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哲學根基和本質特征,也是儒家消費思想的出發點。古代的儒家學者,雖有“唯物”與“唯心”之分,“理學”與“心學”之別,但是他們大都認為天地是萬物和人的養育者,人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人的行為應當遵奉天時,效法天地?鬃游 吨芤住分腔,主張“知天畏天”,即遵守自然規律,將人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自覺統一起來。孟子從“天人同誠”出發,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未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強調只要真誠無妄,天道和人道之間就能夠互動,這是“天人合一”的另一表達。荀子在肯定自然的客觀性的同時,提出了“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論》)的觀點,他強調“制天命而用之”,主張遵循人和自然相對獨立性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生”(《荀子·富國》)的和諧境界。宋儒張載是古代思想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學者,他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干稱》)。
推己及人、推人及物是儒家消費思想生態主張的邏輯根基?鬃右“仁”立學,主張仁者“愛人”,用仁愛人之心去“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矣”。孟子認為“性善”表現為“不忍人之心”,如果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廣開去,即可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進一步將之推廣到自然界,即會“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董仲舒提倡“推恩者,遠之而大”,他說:“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人?”(《春秋繁露·仁義法》)。張載在此基礎上,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他強調,只有當人類把宇宙間的一切生命看成是如同他同胞的生命同樣重要,并加以尊重的時候,才能把人的天賦愛心由傳統的人際道德向生態道德擴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天人合一的哲學根基與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邏輯根基,兩者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共同構建了儒家消費思想的穩固生態倫理基礎。在兩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消費思想不僅把目光投向人類本身,而是關注更廣闊自然的領域;儒家消費思想不是以征服自然作為樂事,而是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生態美學內蘊
儒家主張消費生活的品格高雅和精神愉悅,追求在與自然的和諧中達到富于詩意的消費境界。如孑L子的消費生活就非常多樣化和唯美化。文化消費中,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很高,認為通過《詩經》可以了解鳥獸草木,欣賞大自然的和諧美麗。閑暇消費中,孔子喜歡花,“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論語·子罕》)孔子還喜歡旅游消費,他周游列國,走遍名山大川;他提出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命題(《論語·雍也》),把高尚的人格和山水消費相聯系起來;他對曾點之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大加贊美,這是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物我兩忘的美好畫面,也是孔子消費審美和人生理想的濃縮。
孟子的家庭日常消費思想中富含生態美學的因素。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描繪了一個儒家美麗的消費畫卷:“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無憾也。……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中之家可以無饑矣。……”在這個理想社會里,農民耕種不違農時,不亂捕魚,不亂伐樹,糧食、魚鱉和木材都可以盡情消費,人與自然之間呈現一派和諧的生態美。
董仲舒則將消費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社會理想之中。他提出“民家給人足”,“民修德而美好”,“風雨時,嘉禾興”,“民情至樸而不文”(《春秋繁露·王道》),認為要真正實現天下太平,除了人人講道德,互相友愛,還要考慮風調雨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這樣才能夠實現“鳳凰、麒麟游于郊”的社會理想。這一理想表達了董仲舒的政治追求,也體現出他提倡與自然和睦相處中合理消費的生態美學觀。
3.生態節儉內蘊
儒家提倡“寧儉勿奢”,強調在不違背禮制的前提條件下節儉消費,這種消費觀在客觀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孔子主張節儉,將節用作為仁人君子日常消費生活的一種美德加以倡導。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即君子吃飯不要求太飽,居住不要求安樂舒適。孔子又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論語·述而》)奢侈就顯得不恭順,儉樸就顯得簡陋;與其不恭順,寧可簡陋?鬃舆把“君子惠而不費”作為“五美”之首。據《論語·子罕》記載,一次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非常簡陋,怎么好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還堅持“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的消費理念,即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節儉而又其樂無窮地生活。
孟子也倡導節儉,反對浪費。他說:“賢君必儉禮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即賢明的君主必需做到認真辦事,節省用度,禮賢下土,向百姓征稅應有一定節制。對于過度消費的后果,孟子以牛山為例,“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也”(《孟子·告子上》)。曾經繁茂秀美的牛山因遭人類過度消費的侵襲最終成為光禿禿荒山,孟子對此深感痛惜,他總結說:“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要求人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消費。
荀子雖然對財富的獲得滿懷自信,但在消費上仍主張節儉有度,他說:“強本而節用,則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荀子還論述了生物對生態環境的選擇標準:“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枯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荀子·致士》)生態環境美好,飛禽野獸會爭先恐后到那里去生活,而一旦環境惡化,那里的鳥獸就會選擇離開,這樣本來惡化的生態環境則進一步成為蠻荒之地,后續消費也就得不到保證。
4.生態規范內蘊
儒家主張在協調好和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上滿足人的消費需要,這些思想落實到實踐的層面,便成為一種具體的保護生態的行為規范。孔子喜歡釣魚和打獵的消費生活,但他只用竹竿釣魚而不用網捕魚;他只用帶生絲的箭射鳥,而不射殺巢宿的鳥。因為用繩網捕魚不管大魚小魚都會一網打盡,而射殺歸宿的鳥就會毀壞鳥巢,把大鳥小鳥一巢打盡?鬃舆把孝的倫理行為聯系到保護生物,認為不以其時伐樹,或者不以其時打獵,不僅殘害生物,還是不孝的行為,應該加以反對。
荀子強調對自然界的消費利用,要“制天命而用之”,要“適時”而“有節”,不能違背自然界的生命規律,亂砍伐、亂捕殺。他提出“以時順修”(《荀子·王制》),還強調“時禁”的重要性,“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不天其生,不絕其長……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此外,荀子認為保護生態是全天下老百姓共同的大事,“高者不旱,低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熟,是天下之事也”,因此人人在消費活動中,都應遵循生態規范。
董仲舒要求人類合理消費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和諧。他把自然資源分為“可食”資源(如糧食、蔬菜等)和“不可食”資源(如礦藏、煤炭等),主張對“可食”資源要保持天天都食,盡量多的消費,以不辜負“天為之利人”的這種大自然恩賜;而對“不可食”資源則要多加蓄養愛護,節制消費,使之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因此,人類應該發揚“最為天下貴”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好大自然,做到“下長萬物,上參天地”(《天地陰陽》),始終做到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二、儒家消費思想的現代轉換
儒家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追求物質消費、精神消費、文化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統一。隨著人類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這一古老智慧日益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啟迪價值。1998年全世界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他們莊嚴向世界宣布:“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然而,產生于華夏農業文明時代儒家消費思想,雖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了獨特的文化解釋,但它只是一種最原始、最基本的消費觀,本身還固有一些嚴重的理論缺陷,如:缺乏科學的論證和系統的分析;要求壓抑人們正常的消費需求;強調犧牲個人消費和個人利益等等。這些都與現代生態消費的價值導向之間存著矛盾或沖突,完全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和消費問題。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文明是在不斷挑戰應對中發展的,一種文明應對挑戰的能力正是這個民族和文明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最高點,理性地反思儒家消費思想,在吸納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去其糟粕,推陳出新,使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完成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
“生態消費是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當今世界環境惡化,人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人們站在哲學的高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進行系統分析,對人類消費行為的合理性進行深層次的反思,終于認識到生態消費是人類消費模式的最佳選擇!因此,我們在傳承儒家消費思想生態內蘊的同時,必須吸收當代文明的優秀成果,使之實現傳統模式向生態消費的現代轉換。
1.從傳統思想向現代科學轉換
中國儒家消費思想富含大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內蘊,這一思想在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知識背景下,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是由儒家消費思想產生的農業文明的時代特征決定的。農業文明時期,經濟結構單一、偏重農業,對自然的依賴性較強,儒家消費思想缺乏對自然復雜結構的深入探索和科學論證,只能依靠感性認識和經驗的積累來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和形成自己的消費思想。而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人的主體的能動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消費思想的形,成不僅是主觀認識問題,更是科學技術問題。因此,由儒家消費思想走向生態消費,首先應有一個時代背景和知識體系的轉換問題。
我們應從當代視角出發,在對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進行全面發掘、整理的基礎上,向西方現代和后現代科學學習,借鑒其系統論、自然科學論等科學方法,對儒家消費思想進行批判性的詮釋,使之與現代的社會狀況和現代人的消費意識、環境意識相契合,實現視角的更新和時代的轉換。如果說近代學科的分化(專門化)體現了學科發展由邊緣走向中心的趨勢,那么當代學科的綜合化則體現了學科發展由中心走向融合的方向,它表現為具體社會問題的探討和解決的多學科化,許多重大社會問題,包括生態消費等的探討和解決都需要綜合多學科的知識,_匯集多學科專家的智慧。因此,我們要將各種先進的中外理論與實踐進行彼此融合與會通,特別是要利用現代高科學技術手段,來補充傳統儒家消費思想的不足,發揮其在解決人與自然對抗關系中的作用的同時,努力促進人類的消費思想實現從傳統形式向現代科學的轉換。
2.從約束需求向鼓勵發展轉換
儒家消費思想提倡“寧儉勿奢”、“安貧樂道”,要求人們壓抑正常的消費需求,來維護社會和自然的利益,實現人與人、人道與天道的和諧。它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種靜態的和諧,實質是通過對個體身心的約束和對個體利益的壓抑,把人的消費水平限制在維持僅生存的范圍之內,而不是創造性和生產更多的物質財富來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儒家甚至把促進經濟發展、消費進步的科學技術看作引導人們追求功利、敗壞世風、引人墮落的“奇技淫巧”加以反對。這種思想對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推動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消極影響,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精神障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處于一種相對穩定、停滯不前的狀態。生態問題也很難得到最終解決。
現代我們所提倡的生態消費,是在發展經濟前提下的一種動態消費。它主張人們正確生產和合理消費,將滿足人們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人的需求統一在一起;鼓勵人們開發自身潛能,創造豐富多彩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不斷發展的正常需求,并通過發展,克服全球的經濟競爭和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雙重壓力。同時,生態消費要求消費產品本身是生態型的,即綠色有機環保商品;要求消費產品的生產過程是生態型的,即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無污染;要求消費過程是生態型的,即使用和最終報廢處理過程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
3.從強調內在修養向重視法律規范轉換
儒家消費思想認為和諧是整個宇宙存在的基本狀態,沖突只是偶然現象,不會破壞事物發展的完整性。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消費的抑制,調整和消除人與自然的沖突與差別,從而保持宇宙的和諧狀態。因此,儒家主要關心個人的道德修養,鼓勵“仁與智”的理想人格,要求個體通過內省的方式實現道德不斷超越,從而調節消費關系,實現消費的生態性。這種強調內修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們的過度消費,有利于自然的保護和社會的發展。但是,其過分強調和依賴統治者個人的道德修養,而忽略了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不免帶有理想化色彩,也很難真正實現。
在倡導、推行生態消費思想和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內在修養,又要注重法律在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作用,建立強制性的法規約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為生態消費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建設已經邁出了巨大的步伐,但是在我國尚屬新領域,生態消費的立法和制度建設方面亟待加強。我們應重點做好兩點:一是要繼續建立和健全環保法律和法規體系,讓法律制度為治理與預防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規范我國各類經濟主體消費行為的生態化,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完善市場經濟相關制度,建立政策、信息、資金和服務支持體系,形成生態消費的利益驅動機制。內在修養與法律規范,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法治治近,德治治遠;法治治身,德治治心。只有將儒家思想注重內在修養的積極價值,融入當前我國法治的建設中,才能培養人們的正確消費意識和規范人們的消費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共生。
4.從強調整體利益向實現全面發展轉換
儒家消費思想的生態內蘊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緊密相連。說到天人合一,人們習慣于用“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行解釋,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因為“天”在古人心中并不僅僅指生生不息的自然界,還指具有道德意義的人格神,是倫理之天、道德之天、宗法之天、自然之天的結合。儒家消費思想生態內蘊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將圣人道德提高到天的高度去加以佐證,再下移到人之內心加以完成。天人合一就是人克己去私、與天理天道合而為一的過程,也就是強調個人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利益絕對高于個人利益,要求犧牲個人利益、約束個體消費,來保證整體利益實現的過程。這種觀念適應了農業社會的需要,但它忽略了人作為一個具有個體性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相悖。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全人類的發展從每一個個體的發展中表現出來,社會的整體和諧必須以個體的幸福感為前提。正是基于這個理念,近年來我們更加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況。此外,我們倡導的生態消費并非是一種純粹物質上的追求,還表現在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種高尚的生活品質,如生態旅游、生態住宅建設,都注入了這樣的精神內涵。因此,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生態消費觀,才能夠協調好人與自然、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激發社會的活力,保持社會和諧、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