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COM組件技術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標準COM組件技術在實時操作性上不盡完善。作為補充可以用COM連接點技術和多線程技術來構造一種偽異步技術, 完成某些前者不能完成的任務。本文詳細描述了其實現原理,并根據技術細節提供了作者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職稱論文發表,COM,異步調用,連接點,接口,STA,MTA
1. COM異步技術
與普通同步執行的COM服務器不同,一個提供異步方法調用的COM服務器允許客戶程序以一種非阻塞的方式來訪問它,客戶程序可以在等待調用返回的過程中繼續進行別的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尤其隨著Windows2000和COM+的發布,COM現在已經完全支持異步方法的調用了,通過IDL的定義,由MIDL編譯器為接口的每個方法實現同步和異步兩種獨立的調用定義。但是COM提供的這種異步方法調用并非盡善盡美:
1) 這種技術發布較晚,只在WIN2000下被支持,所以用它開發的軟件不能在Windows 95和Windows NT平臺上運行。
2) 客戶端使用不便,盡管COM通過MIDL生成的接口辦理(proxy)與存根(stub)完成了大部分為支持異步方法調用所做的工作,客戶端仍需要完成系列繁瑣的細節工作。
3) 無論客戶端還是服務器端都需要聚合由COM提供的對象,方法調用方式也有別于標準同步調用,因而不適用于標準ACTIVEX控件的編寫,而ACTIVEX控件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COM服務器。
由于上述一系列缺陷,往往需要一種替代解決辦法,通常可以用一些基本的COM技術來構造一種偽異步技術。
2. COM應用
這種偽異步技術是通過接口回調(interface callback)的方法來實現的,它基于兩項關鍵的COM技術: 連接點(Connection point)技術和COM多線程(Multithread)技術。
連接點技術的基礎是COM的出接口(outgoing interface)。出接口與普通的接口不一樣,它由COM服務器端進行定義,但卻由用戶程序來實現(此實現對象被稱為接收器sink),并把接口指針告訴給COM服務器。由于出接口是在服務器的類型庫中定義, 所以COM服務器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此接口指針與客戶進行通訊。但直接使用出接口,客戶程序和COM服務器都需要出接口有一定的了解,為此COM又提供了連接點技術(可連接對象),如圖:
COM提供的可連接對象,通過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接口管理所有的出接口。對應于每個出接口,可連接對象管理一個連接點對象,每一個連接點對象實現了IConnectionPoint接口,客戶通過連接點對象建立接收器與可連接對象的連接,且通過兩個枚舉器的引入,使得可連接對象支持多個出接口,而每個出接口支持多個與接收器的連接。明顯,連接點技術的實質是對出接口的一種封裝。通過使用連接點技術,COM服務器可以用一種非常常規的方法描述它的引出接口,并為客戶程序提供了一種標準的方法來實現這些接口,對于實現服務器組件的標準化非常方便,也有利于客戶程序的獨立開發,符合中間件開發的原則。
COM多線程管理相當復雜,要實現多線程,應對COM的線程模型有深入的了解。COM支持兩種線程模型:單線程單元(STA,Single-Threaded Apartment)和多線程單元(MTA,MultiThreaded Apartment)。如圖所示:
單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定義了一組對象的邏輯集合,這些對象共享同一組并發性和重入限制,每個COM對象都只能屬于某一個單元。STA只能包含一個線程(單元線程),與32位Windows平臺上的用戶界面(UI)線程相似,單元線程擁有一個隱藏的窗口,所有對此線程中服務器組件方法的調用都被COM轉化為消息(message),通過消息循環進行消息分發,并調用窗口過程保證調用到COM對象的成員函數中;而每個MTA可以包含多個線程(自由線程),自由線程相似于Windows平臺的工作(Work)線程,不帶消息分發,可以直接使用。每個進程只能有一個MTA,但是可以于有任意多個STA,每一個使用COM的線程必須通過調用CoInitialize(0)來新建一個STA,或者通過調用CoInitializeEx(0,COINT_MULTITHREAD)來創建或加入一個MTA,否則這個線程將出錯。服務器組件實體存在于線程中,要么處于MTA中,要么處在STA中,別無選擇。遵守如下規則:跨單元的接口指針傳遞需要調度,否則指針無效。
3. 構造偽異步COM服務器
3.1偽異步COM服務器總體框架
偽異步調用的實質是客戶程序將一個自己所實現的接收器指針傳遞到COM服務器,當服務器的接口受到客戶程序調用的時候將產生新的線程來實現功能任務,而客戶程序的調用結束返回,新線程將在任務完成后通過傳入的接口指針回調到客戶程序,以通知客戶程序當前調用服務的消息和結果,從而在客戶程序和服務器之間產生一種對等關系。服務器和客戶程序異步協商過程如下:
1) COM實現一個服務器組件對象,它要么處在STA中,要么處在MTA中。
2) 客戶程序通過COM服務器的公開接口查詢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接口,客戶查詢成功就表明服務器支持連接點。
3) 查詢成功,客戶程序使用上面接口的FindConnectionPoint()方法來定位特定的出接口;或者用EnumConnectionPoints()方法枚舉所有連接點,再進行查詢定位。這樣客戶程序可以獲得一個IConnectionPoint接口,并通過它建立與服務器的連接。
4) 定位成功,則由客戶端實現這個出接口,這里的接口實現也即接收器(Sink)。
5) 客戶程序通過IConnectionPoint::Advise()方法將一個指向接收器的一個出接口指針傳遞給服務器。連接被建立。
6) COM服務器收到調用請求,創建新線程,并由新線程通過這個收到的出接口指針進行回調(callback)操作,將通知或消息反饋到接收器,從而完成一次異步調用。
這是一種非常常規的方法,為客戶程序提供了一個標準的方法來實現這些接口,而且MFC(微軟基本類庫)和ATL(活動模板類庫)都對連接點技術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使用方便。當然也能在服務器組件中直接使用出接口,從而省去出于標準化目的而對出接口進行的封裝。這樣的好處是服務器組件直觀、高效,可以減少額外的開銷,但是它不能為客戶程序提供一個標準的方法來實現出接口,所以建議只在服務器和客戶端配合開發,雙方均了解出接口,且接口較為簡單的情況下使用。
3.2 MTA中的COM服務器
如果COM服務器組件處在一個多線程單元(MTA)里面的,要實現異步回調非常容易,只要新生成的線程通過CoInitializeEx(0,COINT_MULTITHREAD)也加入了同一個MTA,那么COM服務器就可以簡單地將接收器傳入的出接口指針傳遞給這個新線程,新線程可以使用這個指針直接進行回調操作。原因很簡單,出接口的指針傳遞并沒有跨單元。如果新生成的線程通過CoInitialize (0)創建了一個新的STA,我們也可以作同樣處理。在此情況下,跨單元的接口指針傳遞的確需要進行調度,但是COM相當聰明,在此情況下它能自動完成指針的調度。當然了,調度必然影響組件的效率,不管我們是手動調度或者是COM進行的自動調度。在服務器的開發中引入MTA,通常是為了追求高效率,提供組件對并行性的支持。相應的,必須對服務器對象的成員函數進行同步處理,保證多個線程調用不會發生沖突,也就是說服務器組件必須是在各方面都是線程安全的,全局數據也必須要受到保護。
3.3 STA中的COM服務器
COM服務器組件如果被建立在一個單線程單元(STA)里面的,情況就不同了,因為STA中只存在一個線程, 要實現異步回調,必然要涉及到出接口指針的跨單元使用。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案:
(1)由COM服務器組件把出接口指針調度到新的線程中去,這個過程在通常情況下是由服務器組件的開發人員手工進行調度, COM提供了兩個標準的函數,服務器組件使用函數 CoMarshallInterThreadInterfaceInStream(IID_ICallBack,m_pCallBack,&pStream) 將出接口指針調度到一個流(stream)中去,而在需要執行回調的新線程里使用COM所提供的CoGetInterfaceAndReleaseStream(pStream, IID_ICallBack, (void **)&pCallBack)函數將流里的出接口指針pCallBack取出來。通過這個調度過程,COM為指針在兩端建立了辦理和存根,我們就可以在新線程里直接使用這個指針進行回調操作了。這是一個普遍的用法, 但是指針的調度是一個開銷很大的過程,所以它的效率不高。
(2)我們還可以采用另外一種替代方法:新線程向服務器所在線程發送的窗口消息,由COM服務器組件實現回調函數(使用出接口指針)來響應這個消息。這個過程主要是利用消息循環,讓STA中的窗口過程保證調用到COM對象相應的回調函數中去, 新線程可以避免對出接口指針的直接操作。由于避免了指針的跨單元傳遞,我們就可以節省跨單元調度所需要的開銷,效率非常高。在很多時候這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在ATL(活動模板庫)中使用連接點技術非常方便,因為ATL通過連接點向導為回調提供了一個連接辦理,對回調過程進行了很好的封裝。但是出接口指針被完全封裝到了觸發(fire)函數中,要跨單元傳遞出接口指針就非常困難,所以通過消息來觸發回調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但是應強調一點,STA里線程必須要實現自己的消息循環機制,能夠分發消息,否則對STA中組件方法的任何調用都將被掛起(hang)。所以用MFC來實現一個存在于STA中的COM服務器是一個很壞的選擇,因為MFC中STA的線程(類似于工作線程)是不具有消息循環的。
采用STA開發COM服務器雖然復雜,但優點明顯。STA中的單元線程擁有隱藏的窗口,所有對此線程中服務器組件方法的調用都被COM轉化為消息(message),由窗口過程保證調用到COM對象的成員函數中。由于消息總按照一定順序執行,所以不需要進行同步處理,這也是STA模型的最大優點----由COM來處理多數線程同步方面的細節問題。如果并不太關心并行性,而更看重組件的功能,那么就可以引入單線程單元(STA)來設計服務器組件。
4. 結論
要實現一個偽異步工作的COM服務器,必須對連接點技術和COM線程模型進行合理的組合使用,尤其線程模型的選擇更是我們實現高效COM服務器的關鍵。此外,作者個人推薦使用ATL來開發這樣一個服務器組件,因為它靈活,高效,對COM的各項技術均提供了極好的支持,尤其在對COM線程模型的支持方面,是MFC所不能比擬的。
[參考文獻]
[1]Tom Armstrong 等 (著),董梁 等(譯), ATL開發指南[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潘愛民,COM原理與應用[M]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Martin Gudgin(著)宋亞男(譯),IDL精髓[M] ,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4]MSDN(2001),Eight Lessons from the COM School of Hard Knocks[C]
[6]MSDN(2001)/Q15077,Descriptions and Workings of OLE Threading Model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