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當前,未成年犯罪呈上升趨勢,應當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實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發表法學論文的正規機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預防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現今,由于學校教育的缺失、家庭生活的不幸、社會環境的種種誘惑,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越來越觸目驚心,已成社會管理的一個嚴峻問題。為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工作,使未成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筆者結合所辦案件,深入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原因,并結合實際提出相關的建議與對策,以期對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所裨益。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2009年至2011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4件33人,其中2009年受理3件4人,2010年受理8件9人、2011年受理13件20人,近兩年來我區未成年犯罪直線上升,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從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分析
1.外地未成年人居多,本地未成年人有上升趨勢。據統計,2009、2010年涉案的13人中,僅有2人為本地人,其余11人均為來區打工的外來流動人員,而2011年涉案的20人中,有9人為本地人,占比達到45%,11名外來未成年人中有8人為在區內生活多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
2.有不良行為或不良記錄的未成年人占據一定比例。大多數未成年人案發前都喜歡上網、吸煙,有的甚至有酗酒、賭博等不良嗜好。涉案的33人中,還有5人有犯罪前科或劣跡。
(二)從犯罪類型分析
1.犯罪類型多元化。涉案的33人全部為故意犯罪,分別為強奸7人、搶劫7人、盜竊5人、聚眾斗毆4人、搶奪3人、故意傷害2人、敲詐勒索2人、尋釁滋事1人、詐騙1人、運輸毒品1人。
2.侵財類犯罪居高不下。盜竊等侵財犯罪占比達到54.5%。須引起重視的是,部分未成年人在初次作案得手后,因存在僥幸心理,又連續多次犯罪。
3.暴力犯罪傾向越來越嚴重。搶劫等暴力犯罪占比達到72.7%。除了傳統的搶劫、搶奪等暴力侵財案件多發外,強奸、故意傷害等暴力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也占較大比例,其中強奸、搶劫犯罪更是躍居所有犯罪類型的首位,占比均為21.2%。
(三)從作案方式分析
1.共同實施犯罪的居多,單獨犯罪的少。近三年來的未成年人案件基本都是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其中三人以上共同犯罪占比達到57.6%。共同作案的人員一般具有鄰居、同學、朋友、親戚、老鄉等關系,有的是成年人帶著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有的是多名未成年人糾集在一起共同作案。
2.突發性犯罪居高不下,預謀犯罪逐漸增多。未成年人處在青春期,情緒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在某種偶然事件的誘發或特定情境的刺激下,往往會實施犯罪行為。還有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出較強的預謀性和計劃性,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
二、未成年人犯罪之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文化程度偏低,辨別是非能力差,法制觀念淡薄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涉案的絕大多數未成年人都只有小學或初中輟學文化程度,其過早走上社會后又不愿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貪圖享受,把上網、玩游戲作為生活的主要內容,把冒險作案當英雄,把哥們義氣當友情,把結幫成伙當靠山,一經不良分子的慫恿、拉攏或引誘,難免盲目跟從,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
(二)家庭原因
大多數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誤區。有些單親離異家庭成員間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和反叛心理。有的父母自身素質差、言語不良、行為不端,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有些家長只顧忙于生計疏于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尤其是一些外來務工人員日常忙于應付繁重的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子女,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這也正是我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犯罪多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松懈的管理、薄弱的法制教育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區內學校開展普法活動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在政法系統工作的法制副校長和輔導員,但由于這些兼職的法制副校長和輔導員自身工作忙碌,接觸學生的機會較少,再加上對教育工作不是很熟悉,所以開展法制教育只能起到臨時和補充的作用。個別學校疏于對學生的管理,導致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缺少家庭的約束,整日在社會上游蕩,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歪曲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特別是一些外來務工的未成年人過早輟學后沒有一技之長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且好逸惡勞不愿從事艱苦的工作,容易走上偷、搶等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受不良文化的影響較深。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強,受充斥著暴力內容的音像制品及網絡游戲的影響,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性格就會變得沖動、好斗,成為暴力犯罪的誘因。另外,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對色情抵擋不住誘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動,容易誘發性犯罪。
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議與對策
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應該是動態且長期的,必需走社會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道路,需要司法、學校、家庭、社區等共同參與,密切配合。
(一)以打造“平安社區”為載體,掃除社會管理盲點
建議把對外來人員的管理納入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范圍,建立“屬地化、小區化”的新型管理模式,配合公安機關共同做好外來人員的信息收集、房屋租賃登記、提供入學就業指導等工作,增強對他們在生活、就業尤其是對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幫扶力度,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有一技之長,不成為社會的負擔和累贅。針對部分家庭教育存在誤區的情況,社區居委會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學校、開展講座、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引導家長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此外,社區居委會還要積極配合司法機關做好問題未成年人的幫教工作,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應重點關注,正確對待,從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預防再犯罪和脫保現象的發生。
(二)以創建“法制校園”為載體,完善學校教育
一是要形成長效的法律教育機制,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健全良好的人格。建議區內的教育主管部門為每所學校尤其是職高中專院校至少配備一名法律教師,專門負責學校的法制教育以及日常的一些涉法問題,并把預防和減少學生犯罪納入學校的綜合考評和學校領導的任期目標中,對發生重大學生犯罪案件的學校嚴格實行一票否決。二是要建立學籍跟蹤機制,對長期不來上學的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要及時了解情況,保證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三是要落實好有劣跡學生的幫教措施,對有問題的學生不能簡單地采取勸退、開除的辦法,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將其推向社會,任其隨波逐流以至走向犯罪。
(三)以共創“和諧社會”為載體,凈化社會文化環境
各職能部門要齊抓共管,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一個健康的外部環境。文化部門要充分運用輿論的正確導向,加強宣傳報道,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公安機關應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安管理,及時制止、處理學校周圍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大力整治區內的黑網吧,規范對網吧、電腦屋的治安管理,使未成年人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方面也應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在學校周圍檢查電子游戲室、書籍和影碟出租室等相關場所的情況,一旦發現有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應配合公安、文化部門進行查處。此外,還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一些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適合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引導未成年人參與到具有豐富科技知識、高級趣味、健身內容等娛樂活動上來,促使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四)以深化“平安創建”為載體,加強司法預防
一方面,政法部門要充分發揮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力軍作用,結合“六五”普法工作,大力開展各種法制宣傳教育,使未成年人逐步養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全面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一些犯罪后果嚴重、手段惡劣、主觀惡性較深的未成年犯罪分子必須嚴厲打擊,絕不能一味以未成年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而處罰過輕,避免出現不良的示范效應。此外,還要積極做好延伸幫教工作,與區婦聯、團委、民政部門及熱心社會公益的企業搞好工作對接,通過爭取財政撥款、企業捐助等渠道籌措經費建立未成年人幫教基地,設立未成年人救助基金,幫助解決生活、就學、就業困難,最大限度地促進未成年罪犯改造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