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2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滿族文學老舍文學創作中的“京味” 推薦本站特色期刊:《滿族文學》發表費用低到不能再低! 是由遼寧省作家協會主管,遼寧省作家協會;丹東市文聯主辦的滿族文學雜志。
關鍵詞:滿族文學,老舍,京味.文學創作
摘 要:老舍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開啟了現代“京味”文學的先河。他的作品也幾乎都是寫北京的人和事,北京城是老舍的生活素材,他塑造了形形色色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老派、新派、正派或底層平民,老舍都用“京味”寫活了這些人物。他的作品展現的是北京的風俗民情,寫的是北京的人,說的是北京的話,講的是北京人的故事,呈現出濃厚的“京味”。“京味”作為一種風格,是老舍創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老舍的小說在中國現代小說中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與茅盾、巴金的長篇一起,構成了現代長篇小說藝術的三大高峰。但老舍的貢獻不在于長篇小說的結構方面,而在于其獨特的文體風格,他作品的幽默風、“北京味兒”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俗白、純凈的語言,在現代作家中獨具一格。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京味”,具有很高的民俗價值。可以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他開啟了現代“京味兒”文學的先河,他的“影子”即他的生活閱歷,以及他對生活的理解和對鄉土的眷戀,都深深地潛入他的創作中,因而也成就了他“京味”文學創作的風格。
一、老舍用“京味”寫活了市民人物形象
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逝世在北京。北京城和北京人是他取之不盡的素材。尤其是他筆下的“市民世界”,這是他“京味”的一大特色。在老舍的一生當中,他用他大部分的小說構筑了北京城內廣大的“市民世界”,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的各階層人物,從王公貴族到下層市民,三教九流、五行八卦各色人等無所不包。他筆下的市民世界真實而又生動地展現了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征。
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包括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貧民形象系列。在這四類市民形象中,寫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如《二馬》中的那個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的人物老馬,他所信奉的是得過且過的生活信條。這樣一個角色,不由地使人想到了魯迅筆下的阿Q。寫于1932年的長篇《貓城記》,是一部寓言體小說,作者構設了一個荒誕的世界,通過寫“貓民”們種種保守愚昧和非人性的性格,映射了老中國兒女落后的國民性。在這部小說中,雖然沒有具體的人物和環境,但通過閱讀,我們依然能讀出老舍的“京味”,讀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習慣和習俗。這類人物還有《牛天賜傳》里的牛老四,《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爺、祁天佑,《離婚》里的張大哥等。老舍用十足的“京味”寫出了這些老派市民身上的劣根性。他們雖然是北京城里的人,但骨子里是農民,他們身上載負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很舊派,很保守、閉塞。老舍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不僅揭示了老牌市民身上的惰性,而且也實現了對北京文化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成分的批判。
老舍對市民文化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各種味兒體驗得非常深刻、真切。因此,對于生活中的敗類和丑惡現象,老舍毫不吝惜諷刺之筆,予以辛辣地嘲笑和批判。這種態度表現在他的小說中便是對新派市民形象的刻畫和描寫。在《離婚》、《牛天賜傳》和《四世同堂》中,都出現過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調而喪失了人格的墮落人物,如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等。這類形象中寫得最豐滿的是《四世同堂》中的反面人物大赤包。她憑著自己的奸詐狠毒,捷足先登,當上了北平妓女檢查所的所長。她勾結地痞流氓,干盡傷天害理的勾當。她死心踏地的效忠侵略者,向日本人告密,竟達到了“消息假而心不假”的地步。她拼命“工作”,竟達到了要隨身帶雞湯以滋補身體的地步。老舍寫此類角色,即使采用的是漫畫式的肖像描寫,讀來也會令人感到“京味”十足,鄙夷不屑和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老舍和許多同時代的作家不同,他在批判傳統守舊的同時,還對這些新潮人物也進行了強烈的嘲諷和批判。
老舍很注重社會的教化功能,于是,在他的筆下還出現了正派或理想市民的形象。無論是《老張的哲學》里的趙四,《趙子曰》里的趙景純,還是《二馬》里的李子榮,他們都是俠客兼實干家,在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老舍自己的理想。
在老舍的小說中,他還塑造了一群城市貧民形象,如《駱駝祥子》中的洋車夫祥子、老車夫老馬,中年車夫二強子,妓女小福子,《我這一輩子》中的老巡警,《斷魂槍》中的沙子龍,《四世同堂》中的車夫小崔等,他們是北京城內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為生計而奔波、而勞累、而死亡。尤其是《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這是底層市民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憑著自己的年輕力壯,凡是靠賣力氣吃飯的事,他都做遍了。最終他選擇了做車夫這一行,于是,他把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作為在這個城市奮斗的唯一目標。經過三年艱辛的跑腿,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買下了一輛新車,不料才半年又被搶去。他虎口逃生,將在路上撿到的三匹駱駝,賣了三十五元錢,準備積攢著買第二部車,不久又被孫偵探搶走。車廠老板劉四的女兒虎妞喜歡祥子,祥子雖然討厭她又老又丑,但出于生活的無奈,不得不與她結婚,并用她的私房錢買下第三部車。不久虎妞因難產死去,祥子只得賣掉車子料理喪事。祥子作為一個獨立勞動者的愿望,就這樣一步步被毀滅了。在這部小說中,老舍以祥子為中心,塑造了北京城內的各色人物,從他們的穿戴、言行、處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揭示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并通過描寫祥子的不幸遭遇,反映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給底層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老舍筆下的這些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他們的身上有著北京城特有的味道,以致使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老舍自幼奠定了豐富的民間生活的基礎,長期積累了深厚的文化素養,因為在他的胸間藏有一部北京市民語言的活詞典,詞匯量之豐富,運用起來又是那樣得心應手,才使他對創作對象有透徹的理解和把握,才使他能用“京味”寫活筆下的人物。
二、“京味”是老舍創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京味”作為一種風格,包括作家對北京特有的風韻,特具的人文景觀的展示以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從老舍的創作經歷看,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是以北京人的生活或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后來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尤其是代表作《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是老舍“京味”小說具有特色和藝術成就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一部被稱為用民族的血和作者自己的血寫成的一部“痛史”和“憤史”。這部由《惶惑》、《偷生》、《饑荒》三個連續性的長篇構成的百萬字巨著,是在八年抗戰的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通過自己的影子和感受,解剖了一個淪陷區的名不見經傳的小胡同,透過這個社會細胞,廣泛地展現了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展現了廣大北京市民被奴役的苦難生活以及他們從矛盾、痛苦直到覺醒成長的心靈歷程。這部作品是北平人民的亡國之痛和他們靈魂上遭受凌辱的寫照。作者在謳歌他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同時,把北平人民因長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惶惑、偷生、封閉自守、缺乏冒險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弱點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的反省,對民族國民性弱點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須改造這種國民性弱點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祁老人的“知足保和”,封閉自守;馬老寡婦的“忍”字哲學;祁瑞宣的“守家盡孝”;常二爺、李四大爺、小崔、孫七等人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空洞自慰……老舍以嚴酷的現實主義筆法,用文化層次的眼光剖析了小羊圈胡同,這塊“千層糕”式的多文化層次的人群。如果說,在惶惑偷生、忍辱負重、終于在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上找到了自己位置的祁瑞宣身上,凝聚著老舍對淪陷區人民艱難處境的深切理解;如果說在大雜院的貧苦勞動者,諸如李四爺扶困濟弱的豪俠氣概,剃頭匠孫七死也要在日本人面前死得體面莊重的行為上,寄托著老舍對古都下層人民不可撲滅的浩然正氣的真摯景仰,也體現著老舍揭露“東方順民”的那種麻木、敷衍、茍安、偷生的性格,去挖掘國民病根的憂憤。《四世同堂》在藝術上保持著老舍作品特有的濃郁的北京色彩,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幾乎是純粹的北京市民口語,加上對北京各色人物的形象描寫,使得這部作品成為老舍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說中的一座高峰。
老舍寫了一輩子北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挖掘了北京人的深層心態,傳達了北京人的神韻、氣味。他對古老中國北京生活的畫面記憶猶新,從而以北京為背景寫下的作品,展現了北京市民和北京的各地場景的“京味兒”。老舍不斷以諷刺的情調和幽默的筆法展開描寫了北京市民生活的畫面,揭露了舊中國學界的黑暗、政界的腐敗和海外僑胞身受的民族歧視的境遇。從此,他一發不可收,辛勤筆耕,用北京話寫北京人、北京事,為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眾多不朽的人物形象,如祁老太爺、祥子、趙四、老張等,這些都是性格鮮明的京味十足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他以幽默為主要特征的諷刺能展示出京味小說的典型特征,即主要表現為一種世態或文化的諷刺,而且諷刺中充滿規勸和溫情,即使對一些反面人物的描寫,如《四世同堂》里的菊子等人,即使在諷刺中也包含著憐憫。他的幽默帶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蛤蛤”性質,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這使得他的作品喜劇與悲劇、諷刺與批判相結合,獲得了一種豐厚的內在藝術力量,讀其小說往往不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老舍的作品到處寫到禮儀,禮儀既是北京人的風習,也是北京人的氣質。如《駱駝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討好劉四爺需要送禮;《四世同堂》則直接詳盡描寫祁老人“自幼長在北京,耳習目染的同旗籍人學習了許多規矩禮路”。這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表現了一種“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寫到:無論戰事如何緊張,祁家人也不能不為祁老人祝壽:“別管天下怎么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就連沒有文化的車夫小崔也熏染了這種北京“禮節”:他敢于打一個不給車錢的日本兵,可是當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記耳光時,卻不敢還手,因為他不能違反“好男不與女斗”的“禮”!這種“北京文化”甚至影響到中國的市民知識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在衰老的北京文化被新思潮沖擊后產生的這樣一個矛盾人物,當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到北京后,作為中國人,他十分振奮,但他沒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高呼狂喊,因為他是北平人,因為北平的莊嚴肅穆不允許他高呼狂喊。正是這種幾乎藝術化的生活孕育出北平市民茍安、謙讓、溫厚、懶散與懦弱的精神氣質與性格特征。這正好表達出老北京的禮儀“京味兒”。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及他成功的背后,留給人們的文化思考也是復雜的、多向性的。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洋溢著對祖國的山川土地、祖國人民、文化傳統、民俗民習以及作為這一切代表的北京和北京人民的深厚的愛。中國人民從老舍的劇作中看到了祖國半個多世紀的風云變幻,傾聽到了中華民族闊步前進的時代聲響,感受到了新生活的幸福自豪。外國友人則通過老舍戲劇這一窗口“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民族及其歷史有了了解”,老舍因而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總之,老舍作品京味十足,老舍將自己體驗和感受最深的生活,用心血轉換成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以“京味文學”奠定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給后人的文學創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老舍主編.生活與創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馮燕慶.老舍作品的京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2000.
[4]李復興,黃樹紅.現代中國文學專題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
[5]老舍主編.駱駝祥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6]老舍主編.四世同堂[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6.
[7]舒乙主編.談老舍著作與北京城[A],散記老舍[C].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