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1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這篇農村經濟發展論文發表了農村經濟發展困境與出路,農業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頂梁柱,論文從農業、村辦企業、村民角度對其經濟健康發展提出見解,探討了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多角度對農業及勞動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論文,勞動力,教育科技
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然而在發展中產生了新的問題,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小農經濟是否仍將是農業發展的出路”“明天的地誰來種”,這些都影響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本文在借鑒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萊西市夏格莊鎮3個農村(西夏格莊、夏南莊、杜家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從多角度對農業及勞動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內容分析
早期對于農村農業發展問題的研究,學者李翠紅(2016)在《萊西如何跳出農業看農業》中指出:農業的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農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等問題,但萊西夏格莊鎮出現的農業困境與之存在差異。其次萊西夏格莊鎮的農村存在農業勞動力斷層,但學者們的研究缺乏對農村勞動力斷層中中年婦女的分析,在調研中發現農村婦女剩余勞動力較多,其普遍缺乏就業意識和就業渠道。萊西市夏格莊鎮3村經濟發展現狀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萊西市夏格莊鎮3村農業發展現狀
合理的農業補貼有利于分配國家財政支出,能夠使農民獲利,提高生產積極性。但在走訪中發現夏格莊鎮三村普遍存在農業補貼少,農民積極性差的現象。夏格莊鎮農業補貼只給種植小麥的一畝地補貼163元,無化肥、農籽的供給,163元的補貼對于農民來說已是微不足道。其次農業對農民的收入增加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農民所獲收入入不敷出。在走訪中,村民稱糧食的收成越來越差,承包土地種植胡蘿卜的虧損嚴重,收購糧食的價格也呈現廉價化。農民在農業生產上失去了積極性,除種地之外又無其他合適工作,僅僅依靠農業來發展農村經濟略有不足。
(二)萊西市夏格莊鎮3村農業勞動力斷層現狀
萊西夏格莊鎮農村農業勞動力斷層有以下兩方面。首先年輕勞動力外流,出現空心村現象。在走訪的90戶人家中,60歲以上的老人占多數,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孩子們均外出打工。26歲至33歲勞動力轉移占36%,35至45歲勞動力轉移占20%,獨留老人守護村莊。其次是務農婦女多,缺乏就業渠道。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中年婦女,圍繞她們的無非是日常瑣事,洗衣做飯閑來聊天等,這一部分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缺乏職業技能,同時思想觀念滯后,缺乏走出去的勇氣和信心。
(三)萊西市西格莊鎮3村教育科技現狀
萊西市夏格莊鎮的三個農村有2000余人,但是教育資源與之相差甚遠,每個村只有一所幼兒園,無圖書室等文化場所,村里務農人員文化水平低。其次科技水平落后,農業生產方式未與新技術結合。農村的生產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勞動力體力勞動,從播種到收割為農民自己完成,缺乏新技術的輔助,使農業發展緩慢,農民體力負擔重。政府也未將農業技術設備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萊西夏格莊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困境主要在于農業、勞動力和教育科技這幾個方面,經濟類型單一,缺乏產業鏈,未對農產品精加工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農村經濟轉型仍困難重重,新型產業走向農村路途遙遠,合理利用剩余勞動力的道路也是布滿荊棘。
二、影響因素分析
(一)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國家政府對其支持力度欠缺,首先農業補貼少,服務項目單一,只停留在為農民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補給,導致農民積極性較低,農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也下降;其次高新技術走進農村和全方面的服務項目均未出現,未對農民進行科學種植方面的技術培訓與指導,農業生產也缺乏高新技術的扶持以及先進生產工具的幫助。
(二)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約著經濟發展,夏格莊鎮的3個農村教育資源缺乏,農民在專業技術和知識方面掌握的少,對于農業科學技術有主觀排斥心理,加之農村受教育層次高的人才外流較多,使得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普及難以進行。其次農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大多中年婦女不愿外出尋求新的就業機會。農村人在經濟發展中缺乏敢闖敢干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很難形成創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三)缺乏村辦企業,經濟結構單一
村辦企業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經實地觀察發現,夏格莊鎮這三個村莊無村辦企業,村內只有一條主要干道通向外界,與縣(市)級交流少,不利于村辦企業的開展,導致務農婦女無就業渠道,勞動力資源浪費。村里的經濟結構單一,缺乏新型產業,難以增加村民收入,未能對農村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經濟發展謀求新出路
(一)政府鼓勵農業,支持農業產業
政府首先應給予較多的優惠政策,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其次增強農業科技支撐,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最后,農村生產者大多處于基層,對外界信息了解相對較少,政府應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幫助農民做出準確的決策。政府在鼓勵農業發展的同時應支持農業大生產項目,形成規模化種植,方便機械化作業的使用與普及,形成規模化經濟。
(二)創辦村辦企業,增加就業機會
鼓勵創辦村辦企業,村民可自由選擇資金入股與技術入股,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嘗試將新興產業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式,比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傳統工藝”,實現農業信息的數據化、精品化,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開展訂單業務等,發展傳統工藝———雕花葫蘆等,可用互聯網走向世界,為農村婦女等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三)農民提高素質,創新發展思路
在知識科技高速發展下,農民不應該沉浸在自己封閉的世界里,首先應主動學習農業生產新技能,學習手工藝品加工,創造經濟價值。其次農民應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培養農村知識型人才,這樣在一代代的的努力下,農村的整體素質才會提高。最后對回鄉工作的外出勞動者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創業,拉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翠紅.萊西如何跳出農業看農業[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06:39-40.
[2]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18-23.
[3]徐鯤.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內在機理及制度創新[D].重慶大學,2012.
[4]宋雪蓮.當今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165-166.
作者:劉彥宏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推薦閱讀:《當代縣域經濟》(月刊)創刊于2013年,系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唯一專注于深度研究和宣傳縣域經濟的高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