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23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以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建立為標志,我國水利高等教育正式產生至今已走過百年的歷史,相當長一段時間其發展不夠穩定甚至長時間動蕩,直到改革開放后,水利高等教育才不斷走向繁榮①。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肇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武漢大學,迄今已近90年發展歷程,歷經肇始、探索、曲折、跨越和持續發展幾個階段。
水利研究生教育誕生后,其跨越、持續發展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發展歷程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和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有密切聯系,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教育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培養了一大批治水安邦的高素質人才。這期間的艱辛探索有深刻教訓,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可以給當下水利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鑒,推動我國水利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培養新時代水利事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
水利研究生教育產生的條件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絕不是一夕之功,而是基于學科條件、師資條件、制度條件等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是水利高等教育發展和水利事業需要的必然結果。學科條件晚清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一批擁有先進思想的中國人開始思考國弱民貧而屢遭外侮的深層次原因,他們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圖富國強兵。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廢科舉、建學堂、學科技成為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舉措。在學校課程設置上,越來越多的工程類課程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打破了以儒家經典為主的傳統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一些學堂開始增設水利類課程,建立水利科研機構。
晚清學制改革中也出現一系列與水利教育相關的積極因素。中華民國建立后,水利高等教育又有了歷史性的進步,尤其是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正式建立,開創了我國水利高等教育的新紀元。據統計,到1936年,全國共有78所大學及專門學院,30所專科學校,其中有25所大學及專門學院設有土木或水利系,3所專科學校設置了水利學科的相關專業。這些學校既有國立、省立的公辦大學,也有私立大學,呈現出公辦和私立水利高等教育并舉的局面,不僅培養出中國近代一大批學有所成的水利人才,也為水利研究生教育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學科專業基礎。
師資條件民國初年,許多學有所成的水利留學生相繼歸來,帶來的不僅有西方先進的水利科技,更有先進的水利思想和科學的辦學理念,為中國水利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大量高素質師資。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初創時的師資為例,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初創時的校長許肇南、教務長李儀祉,還有沈祖偉、伏金門、劉夢錫、楊孝述等教師都曾留學歐美,該校第一屆畢業生汪胡楨、須愷、沈百先等畢業后都曾前往歐美留學,歸國后在水利教學和水利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樹。
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初創時,除李儀祉外,沙玉清、余立基、何正森、徐百川、張德新、程楚潤、祁開智等也都是留學歸國人員。再如,20世紀30年代初應聘到國立武漢大學任教授的邵逸周和俞忽分別畢業于英國倫敦帝國科學工程學院和格拉斯哥大學,分別擔任武漢大學工科研究所主任和土木工程學部主任,他們主持了工科研究所土木工程學部首次招錄水利研究生的工作。這些胸懷科學救國思想的學者在學習和掌握了歐美先進水利技術的同時,積極吸收和傳播西方現代水利高等教育的理念,為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事業肇始準備了高素質的師資條件。
制度條件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除了需要學科專業基礎和高水平師資條件外,也需要相應的制度法規條件。中華民國建立伊始,臨時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頒布《大學令》,明確規定由大學院培養研究生,并對學生的入學資格、修業年限和學位授予做出了規定。1913年的《大學規程》是在《大學令》的基礎上修訂的,它進一步明確了大學院設立的目標、組織結構、教學內容和學位授予等。1915年的《特別教育綱領》明確了授予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種,標志著具有現代意義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初具雛形。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大學組織法》。
該法規定大學研究院的任務是招收大學畢業生研究高深學術,研究期限為2年,合格者授予碩土學位。這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大學的體制和研究院做出正式的制度安排,奠定了舊中國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規化的基礎。1931年國民政府通過并頒布《學位授予法》,于1935年7月1日實施,教育部隨即又頒布了《碩士學位考試細則》。民國時期這一系列相關教育法規和政策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研究生教育與學位制度已經大體完備,為水利研究生教育的產生奠定了制度基礎,促使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從肇始就具備了正規化和法制化條件。近代以來,特別是抗戰前期,大江大河隱患多多,水利設施多年失修,水利治理觀念比較陳舊落后,導致洪澇災害頻繁發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到國計民生。
可以說,水利建設的需要是近代水利專業研究生教育產生的內在動力,水利高等教育的產生是那一時代水利建設的現實需求。水利研究生的首招和培養之所以會出現在武漢大學,周葉中、涂上飆認為是武漢大學“招收和培養研究生條件的成熟”,具體來說,一是國立武漢大學的組建,奠定了學校全面發展的基礎;二是眾多教授匯聚珞珈,奠定了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人才基礎;三是基礎設施的充實完善,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物質基礎;四是辦學思想逐步明確[1]2-9。水利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肇始民國時期水利研究生教育1935—1949從目前收集的教育史料看,武漢大學無疑是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先驅者,其他大學隨后也開始了水利研究生教育。
1.武漢大學首招水利研究生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武漢大學開始著手發展研究生教育。1931年,武漢大學校務會議通過的《籌設本大學研究院辦法》規定:從1931年起,學校將根據財政狀況和各學院的設備情況,選定一院或幾院成立研究所,未成立研究所的學院將在以后條件具備的情形下相繼成立;學院成立研究所,準備期不得少于1年;在各學院準備成立研究所期間,學校應有專門的設備和經費,供成立研究所之用;在研究所籌備期間,應設置講席,開設研究講座;學院研究所籌備完畢即可招收研究生,有關研究生的招考事宜將另行規定;學校有3個以上的研究所宣告成立,研究院就宣告成立。在學校籌備辦法的指導下,各學院開始籌設研究所的工作。1934年,武漢大學通過了《本大學法科、工科研究所組織章程》,并報送教育部核批。根據該章程,工科研究所預備設立土木工程學部、機械工程學部、電器工程學部、化學工程學部。1935 年,工科研究所成立,邵逸周為工科研究所主任,俞忽為土木工程學部主任。
工科研究所成立之后,立即著手制定研究生招生規則,擬定研究生招生簡章并向社會公布,決定招收結構工程門、水利工程門的研究生。研究生考試筆試科目分普通科目和特殊科目兩種,其中普通科目需要考試國文、英文、材料力學、高等數學、結構學;特殊科目明確規定,水利工程門需要考試水利工程和水力學,結構工程門則要考試結構設計和鋼筋混凝土課程。1935年秋季,經過入學考試,方宗岱和鄧先仁成為武漢大學的首批碩士研究生,他們都進入水利工程門學習[1]15-16。
這不僅是開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也是我國水利類研究生教育的肇始。據統計,從1935年到1949年,武漢大學共招收九屆研究生,共計76名。當時招收的水利類研究生極少,1937年錄取4名研究生,其中王咸成進入工科研究所水利工程門學習,孫光耀進入工科研究所水力機械門學習[2]212。1943年是武漢大學在整個民國時期招收研究生最多的一年,共計有23名,其中馮國棟入水利工程門學習。
首招水利研究生入學后,武漢大學工科研究所積極制定研究生培養細則,從指導教授的選定、研究工作的程序、研究生外出調查、研究生成績評定和論文的審查等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涵蓋了研究生培養和學習的整個過程。在課程方面,更是精心安排,如水利工程門的研究生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的課程有:高等水利工程,內容由指導教師選擇,同時參閱關于水利方面的論文若干篇,并做讀書筆記;水工設計(I),內容是韋格門式石壩設計、經濟壩高的推算及筑壩需用材料的計算、空心壩設計等;德文或法文任選一種,隨文學院上課;高等數學,隨理學院上課。
第一學年第二學期的課程有:防洪工程,內容由指導教師選擇防洪名著若干,由研究生閱讀,并作提要;水力發電,內容為水力的計算、流量的調節、水道的設計、水力電廠的設計、水輪特性的分析及其選擇原則,使用教材為Mead的WaterPowerEngineering;水工設計(Ⅱ),內容為河水流量的計算、蓄水庫容量的計算、輸水方法的研究和抽水研究。
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的課程主要是專題論文研究,由研究生自擬題目,經指導教師同意后,收集材料,著手試驗,并撰寫論文。具 體課程有:近代水利工程之研究,內容有美國MiamiFloodControlProject、我國的導淮工程計劃及永定河治本計劃等;水工設計(Ⅲ),內容為攔洪水庫水流、水位降低的計算、淺水道的設計。
第二學年第二學期的課程仍然是專題研究論文,繼續上學期的研究題目,進行進一步研究,并完成論文。具體課程有:水躍及回水,內容為水躍及回水的理論、應用及推算方法,教科書為Woodward的TheoryoftheHydraulicJumpandBackwaterCurves;水工設計(IV)(水電工程設計),內容為水輪特質的研究、高水頭水力電廠的研究、低水頭水力電廠的研究[1]18。為了激勵研究生努力學習,武漢大學校務會議專門通過了研究生獎學金的設置辦法,規定了每年度的獎勵名額、獎勵數額和領取方式。
2.其他大學招收水利研究生
我國水利專業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隨后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為了保證抗戰對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需要,南京國民政府號召大力發展水利事業,20世紀40年代水利工程相繼修建,出現了水利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但高校水利學科多以專門組的形式附設于土木系,且所設組數不多,規模過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193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大學及獨立學院各學系名稱》,使水利學科獲得了獨立設系的地位。同時,教育部“鑒于抗戰建國正在邁進之際,學術研究需要尤大”,要求國立大學充實原有的研究院所,人才、設備較好的大學增設研究所,該年度開始招收新生。國立西北農學院等積極響應要求,全力恢復研究院所,招收水利類研究生。國立西北農學院1934年成立水利組,1939年改為農田水利系,1941年更名為農田水利部,并開始招收培養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根據培養要求,研究生學習期限為2年,必修課程為16學分,選修課程至少為8學分,目的是培養造就高級農業水利人才。
研究生除了學習必修的農田水利課程外,還可以選修農藝、農業化學等系的高級課程,以加強理論的應用能力。據《研究院各學部學期報告(1943年至1947年)》記載,國立西北農學院1941—1948年間共招收21名研究生,畢業7名。這一階段我國研究生招收主要以人文學科和理學居多,工學極少,據統計,1936—1947年全 國大學和獨立學院招收工科研究生274人[3]。從1935年到1949年間全國共舉行九屆學位考試,授予碩士學位232人[4]1。
相應地,水利專業研究生招收不僅規模小且極不穩定,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努力開啟了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歷程,水利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從不正規到正規,既效法西方,又具有一定的中國特色。體現為:一是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從晚清癸卯學制中形式上研究生教育的出現,到民國時期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如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都十分突出,通過的一系列關于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規,不僅規范了我國早期研究生教育發展,也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走上規范化、科學化之路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發展較為緩慢且極不穩定。由于我國儒學教育長期占據著教育的主導地位,雖然經過近代西學東漸大潮的洗禮,但各級各類學校文科教育仍然強于理工科教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早期所建研究所主要以國學為主導,隨著形勢的發展,理科研究生教育出現,最后工科研究生教育才破繭而出。與文科、理科等其他科類研究生教育相比,工科研究生教育仍顯得極為薄弱,招生最多的1945年也只不過51人[3],最終獲得工科碩士學位的也很少,水利類研究生更是少之又少。
探索“十七年”水利研究生教育1949—1966“十七年”水利研究生教育主要指1949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文革”開始前這一段時期的中國水利研究生教育。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標志著一段黑暗歷史的終結,而且預示著中國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生教育也是這樣。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在探索中不斷前行,許多學校,如華東水利學院、武漢水利學院、清華大學、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開始招收并培養研究生,為我國水利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
華東水利學院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開始培養水利研究生的少數高校之一。1955年,新中國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劉光文、葉秉如、華士乾等教授開始招收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朱元甡、吳正平、張水平、林正益4人被錄取為徑流及水文計算和水利經濟計算專業研究生,這是華東水利學院辦學歷史上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4]86,對我國水利高等教育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1956年,《華東水利學院12年(1956—1967)規劃(修正草案)》對研究生的招收和培養做出具體規劃,提出規劃時期在水工、水能、水港、陸地水文、海洋水文等專業招收190名研究生。同年,嚴愷、黃文熙被納入中國科學院培養研究生的導師計劃,并招收2名研究生。1957年,嚴愷、徐芝綸、張書農、顧兆勛和伍正誠等教授計劃招收海岸工程等5個專業的研究生,后因“反右”運動而作罷。1959年,根據考生政治、業務、健康等條件和“保證質量、寧缺毋濫”的原則,華東水利學院錄取了水能利用、水工結構、水工建筑力學專業研究生各1名,并抽調2名符合條件的教師攻讀在職研究生。
1960年,華東水利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研究生的在校生規模確定為200人,研究生招生專業、招生人數再創新高,20多位導師在徑流及水文計算、河床演變、水力計算及規劃、水文預報、海岸動力學、船閘水力學、水能利用、水工建筑力學、水工結構、水利機械、水力學、土力學、水利土壤改良、陸地水文等專業招收研究生21名。1960年,華東水利學院招收1名越南留學 生攻讀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雖然到60年代初華東水利學院已基本形成比較正規的研究生招生培養制度,但規模一直比較小。據統計,1956—1965年研究生招生10年,總數為84名[4]7。
1954年,國務院批準成立武漢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前身)。建校伊始就把培養研究生視作武漢水利學院提高辦學水平的主要標志。根據《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四十年》一書附表中“歷屆碩士生博士生招生畢業人數表”統計,該校195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8人,同時天津大學水利土壤改良專業研究生12名調入學院,共有研究生20名。
1956年招收6人;1957年招收2人;1958年、1959年沒有招生;1960年招收10人; 1961年招收17人;1962年招收6人;1963年招收4人;1964年招收7人;1966年招收10人。從1955年至1966年,武漢水利學院共招收研究生82名,共有60人畢業,其中包括少量的外國留學研究生[5]207-208。1951年,教育部決定在清華大學工學院設立水利工程系和水力發電工程系。1952年,經過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立了水利工程系,1959年,開始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6]。
從1952年到1966年,水利工程系培養出1913名本科生,62名研究生[7]93-94。1962年,姚漢源教授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招收了新中國第一位水利史學科的碩士研究生[8],開創了中國水利史研究人才培養的先河。1963年,姚漢源教授從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調任北京水利水電學院教務長,周魁一跟隨姚漢源進入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學習。1964年,姚漢源以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的名義再次招收1名研究生,即鄭連第。1965年,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增設教育史專業,開始正式招收碩士研究生,祝惠杰成為北京水利水電學院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
河海大學研究生教育繼續擔當水利研究生教育的排頭兵,研究生教育規模、結構都達到了新的高度。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三峽大學在2013年獲批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水利人才培養層次有了質的提升;南昌工程學院開始招收水利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實現了新突破。這一時期其他涉水高校的水利研究生教育也都有了進一步發展。
1.研究生教育結構更加合理
2011年,為了適應高等院校擴大研究生教育辦學自主權的客觀要求,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適時修訂并頒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該目錄明確了建立研究生學科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了學位授權審核辦法的進一步改革,有助于增強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合理性。
根據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工學門類下設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包含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以及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共5個二級學科。據統計,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79所水利專業研究生培養機構,其中河海大學等2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具有水利工程一級博士點學科,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自主設置與調整學科目錄內的二級博士點學科和碩士點學科;中國海洋大學等53所高校與科研院所具有水利工程一級碩士點學科,這些高校與科研院所可以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目錄內的二級碩士點學科;南昌工程學院等52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獲得水利工程專業碩士培養資格。
此外,清華大學等26家單位設置了水利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公示,新增水利碩士點45個,新增水利博士點13個,其中,南昌大學、青海大學新增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河海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深圳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石河子大學、三峽大學、廣州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新增土木水利專業學位博士點;寧波工程學院、湖南城市學院成為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獲批土木水利碩士點,云南農業大學、西藏農牧學院新增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河北地質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41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增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碩士點。可見,根據水利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學術學位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數量受到一定控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數量得到進一步擴大,水利研究生教育結構更加合理。
2.研究生教育規模快速擴大
進入新世紀以后,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群眾對高層次教育的追求,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快速擴大。同時,由于這一時期我國水旱災害頻發,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國家水利投入巨大,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規模快速擴張。以河海大學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為例,2001年,河海大學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764名,在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有2312名;到2021年,河海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授權點19個,共招收碩士研究生4550名,博士研究生488名,在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達18800多名。
2000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只有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農田水利工程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僅招收碩士研究生40人,在校研究生共68人。到2020年,學校具有3個博士一級授權學科,34個碩士一級授權學科、10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年招生規模突破1000人,在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3000余人,研究生培養規模實現了新跨越。
水利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為水利水電行業輸送急需的高素質人才。近百年來,我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水利研究生,其中一些在水利科研和水利實踐中作出了卓越貢獻。從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武漢大學招收共76名研究生,在當時是居于全國領先地位的。雖然規模并不算大,但教育成效顯著,方宗岱、鄧先仁、王咸成、馮國棟等都成為我國知名的水利專家。
在河海大學1955年招收的第一批水利類研究生中,吳正平畢業后曾任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所長,其科研成果《長江三峽庫區土地承載能力研究含水土植物資源調查評估》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朱元甡畢業后留在河海大學從事工程水文及水資源專業教學科研工作,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966年,周魁一從北京水利水電學院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成為繼姚漢源后又一位水利史研究大家,曾任中國水科院水利史研究室主任、中國水利史研究會會長。
鄭連第1968年畢業于北京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先后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水利部辦公廳副主任,在古代城市水利、水文化研究方面成果頗豐。改革開放后,我國水利研究生培養規模從河海大學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年招生數和在讀研究生數可見一斑,水利研究生培養質量也是有目共睹。例如,1982年,陳雷考取北京水利水電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歷經多崗位鍛煉,成長為共和國的水利部長。
夏軍于1981年獲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陸地水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浩于1982年考取清華大學水利系工程水文專業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清華大學系統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于1987年研究生畢業于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專業,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分別于1990年、1995年獲河海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水利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其產生、發展、繁榮都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歷史表明: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水利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無根浮萍。展望新時代的水利研究生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水利研究生教育規模效應,更要加強學科、專業和導師隊伍建設,立德樹人,提高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不斷為我國快速發展的水利事業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葉中,涂上飆.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涂上飆.樂山時期的武漢大學1938—1946[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3]史貴全.中國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3.
[4]董增川.河海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史(1955—2015)[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5]校史編寫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四十年[Z].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四十年校史編寫組,1994:74-75.
[6]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歷史沿革[EB/OL].(2012-01-01)[2021-06-21].
[7]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人物志:第5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8]周魁一.學習姚漢源先生,追尋歷史的智慧[EB/OL].(2013-02-17)[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