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1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水資源是基礎性生態資源和經濟戰略資源,探尋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實現路徑對于保障國家水安全、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為尖銳的西北五省( 區) 為研究對象,測算其 2004—2018 年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程度,并從要素投入視角探究不同因素對實現脫鉤的驅動貢獻。結果表明: 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在研究期內呈現從弱脫鉤向強脫鉤轉變的良性趨勢,但部分地區水資源消耗顯著回升,脫鉤彈性指數波動較大; 用水強度效應是促進脫鉤的主要貢獻因素,產業結構效應次之,勞動力投入效應與索洛余值效應在研究期內對脫鉤的影響較小; 與全國整體相比,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程度在多數年份表現較優,這主要得益于其更大的產業結構效應貢獻。在此基礎上,提出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實現脫鉤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 水資源消耗; 脫鉤貢獻; 經濟增長; 西北五省( 區)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基礎性作用[1],但當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國是全球主要水資源貧困國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4,水資源承載壓力日益突出[2]。
然而,在嚴峻的水資源供需形勢下,我國仍然存在粗放型用水現象,節水設施落后和節水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較為顯著。盡管近年來頒布實施的節水條例、法律法規以及在水資源調配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區域性水資源緊張問題,但經濟增長對水資源的過度依賴依然是威脅我國水安全的重要因素[3]。
對于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之間的關系,學界已有較多研究: 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伴隨的人口集聚和生產擴張增加了區域水資源消耗需求[4]; 另一方面,隨著水資源要素供給增速放緩,其對經濟增長的阻尼約束日漸顯現[5]。近些年來,經濟增長與水資源節約的協同方案研究成為熱點,耦合協調度模型是此類研究常用的量化分析工具之一[6],而相比耦合協調度模型的靜態分析,脫鉤理論在揭示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之間的動態關系方面更具優勢[7]。
吳丹[8]利用脫鉤理論實證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對水資源消耗的脫鉤狀況,Zhang 等[9]從水足跡視角分析了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脫鉤狀況,Zhu 等[10]、姜明棟等[11]分別對經濟增長與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等不同行業用水的脫鉤狀況進行了分析。通過梳理已有文獻發現,學界對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動態變化和脫鉤關系的研究多數仍停留在對脫鉤狀態進行描述,鮮有對兩者脫鉤關系驅動因素進行探討。
西北五省( 區) 是我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地區之一,探尋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路徑,不僅有助于緩解當地尖銳的人水矛盾,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基于此,筆者首先利用 Tapio 指數分析了 2004—2018 年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類型與時空演變特征; 然后,從要素投入視角構建 C-D 生產函數拓展組合分解模型,量化分析區域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貢獻因素; 最后,將西北五省( 區) 與全國整體的脫鉤類型及其驅動貢獻進行比較,提出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實現路徑,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1.1.1 脫鉤模型脫鉤理論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提出,最早用于討論農業發展政策,后逐步擴展應用到環境經濟學領域,用以揭示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之間的動態關系[12]。1.1.2 C-D 生產函數拓展的組合分解模型已有研究對水資源消耗驅動因素的分解。
1.1.3 脫鉤貢獻指數為了測算西北五省( 區) 各驅動因素在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脫鉤過程中的貢獻程度,本文在 C-D 生產函數嵌入的組合分解模型基礎上構造了脫鉤貢獻指數。由于資本投入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18],且實證結果證實資本要素一直抑制著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因此參考 Wang 等[19]的研究,將資本投入視為主要經濟活動,不將其作為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脫鉤的貢獻來源。
1.2 數據來源及處理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水利統計年鑒》和各省( 區) 統計年鑒。為保證數據的可比性,以2000 年為基期對經濟類指標進行平減處理,其中資本投入以資本存量表征,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以 9.6%的資本折舊率進行測算; 勞動力投入以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表征。
2 結果與分析
2.1 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狀態分析基于西北五省( 區) 2004—2018 年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彈性系數,并根據水資源消耗總量以及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得到相應的脫鉤類型。
從總體上看,研究期內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類型均為弱脫鉤或強脫鉤,且呈現由弱脫鉤向強脫鉤轉變的良性趨勢。從時間演變看,2004—2010 年,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彈性系數呈波動減小態勢,即經濟增長對水資源消耗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 2011—2012 年,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彈性系數明顯增大,原因是政府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了耗水行業的發展,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政府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對耗水行業的管控力度; 2013—2018年,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彈性系數呈減小趨勢,并自 2014 年起穩定在強脫鉤類型。
究其原因: 一方面,2013 年前后中國經濟增長步入強調發展質量的新階段,“三條紅線”“水十條”等水資源管理制度相繼出臺,生態環境約束成為考核各級政府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整體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進程; 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及“一帶一路”倡議在西北地區的廣泛響應,西北五省( 區) 的高耗水落后產能逐步被淘汰,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結構優化進一步推動了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西北五省( 區) 整體脫鉤程度較為理想,但省( 區)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研究期內,陜西省的脫鉤彈性系數波動明顯,且多數時期處于弱脫鉤狀態。
究其原因:一方面,陜西省為我國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高耗水、高排放產業 占 比 較 大; 另 一 方 面,陜西省在西北五省( 區) 中最具經濟活力,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集聚帶動了生活用水的增加。甘肅省 2013 年之前弱脫鉤與強脫鉤交替,2014 年之后脫鉤彈性系數持續減小并穩定保持強脫鉤。原因是“十二五”期間甘肅省落實“節水優先”治水思路,加強了對重點行業的取水定額管理,嚴格控制高耗水、低效率行業的發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相對而言,青海省在研究期內脫鉤彈性系數波動較大、脫鉤狀態不穩定,可能與其在節水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僅注重實現短期目標而缺乏系統考量,不利于節水減排目標的長效全面落實有關。
寧夏 2005 年成為我國首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省( 區) ,率先探索出“農業綜合節水—水權有償轉換—工業高效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因而在研究期初就實現了脫鉤彈性系數的持續減小,并由擴張負脫鉤轉為強脫鉤,水資源優化配置效果顯著; 但在研究時段中后期,寧夏處于強脫鉤和弱脫鉤交替出現的狀態,反映出其節水效果缺乏穩定性與長期性。新疆 2004—2010 年長期穩定在弱脫鉤類型,但 2011 年前后其第一產業比重回升、水資源消耗量增大,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脫鉤程度轉變為連接; 2012 年之后,隨著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質量提升,新疆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逐漸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達到了強脫鉤類型。
2.2 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貢獻分析為進一步分析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實現機制,依據前述脫鉤貢獻模型,探討用水強度、產業結構、勞動力投入效應對脫鉤的貢獻。研究期內西北五省( 區) 的總脫鉤貢獻指數2012 年最小,原因是用水強度效應和產業結構效應的脫鉤貢獻指數均較小。2012 年后西北五省( 區) 的總脫鉤貢獻指數均大于 1,即處于強脫鉤狀態。在 4 個貢獻因素中,用水強度效應是脫鉤的主要貢獻因素,即用水強度下降是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實現脫鉤的核心驅動力。隨著“兩型(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社會”建設的持續推進,技術進步逐步成為節水的主要推動力。
西北五省( 區) 積極發展高效節水技術并運用先進節水設備,有效提高了區域用水效率,推動了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進程。相比用水強度,產業結構效應的脫鉤貢獻指數波動明顯,甚至在少數年份沒有實現脫鉤,反而驅動水資源消耗量增大。究其原因: 一方面,雖然西北五省( 區) 近年來產業結構升級成效顯著,但其整體經濟體量偏小、發展質量不高,依舊存在以資源消耗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的現象;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水資源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存在短期行為,產業用水監管不到位,從而導致產業結構調整對脫鉤的貢獻缺乏穩定性。相比其他因素,勞動力投入效應與索洛余值效應對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實現脫鉤的影響較弱。
2004—2018 年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總脫鉤貢獻指數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各效應的脫鉤貢獻空間分布存在顯著省際差異。陜西和青海兩省在研究期內均以弱脫鉤貢獻和強脫鉤貢獻為主,用水強度效應對脫鉤的貢獻均最大且總體呈下降趨勢,而索洛余值效應的脫鉤貢獻指數逐漸增大。其中: 陜西的脫鉤貢獻指數較為穩定,說明各效應對實現脫鉤的貢獻與資本投入對水資源的消耗基本抵消; 青海的脫鉤貢獻指數在研究期初波動較大,隨后趨于穩定。甘肅和新疆的 4 個效應逐步由弱脫鉤貢獻轉變為強脫鉤貢獻,且均于研究期末達到較理想狀態。
2.3 西北五省( 區) 和全國的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關系比較雖然西北五省( 區) 整體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的脫鉤類型在研究期內呈現從弱脫鉤向強脫鉤轉變的良好趨勢,但依然存在部分省( 區) 水資源消耗量上升、脫鉤彈性指數波動較大等問題。將 2004—2018 年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脫鉤類型和全國的情況進行比較 可知,多數年份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類型優于全國總體情況。2013 年以前,兩者的脫鉤類型相近,但西北五省( 區) 在個別年份出現了強脫鉤; 2013 年之后,雖然兩者都為強脫鉤,但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進程更快。
進一步對比分析兩者的驅動貢獻因素可知,雖然用水強度效應和產業結構效應都是主要的驅動貢獻因素,但西北五省( 區) 相較于全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表現更佳,這可能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對西北五省( 區) 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機遇。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水資源可 持 續 發 展 的 重 要 途 徑[20],但相比西北五省( 區) ,近年來我國整體產業結構效應的脫鉤貢獻并不理想,應進一步注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行業用水效率,以水定產,嚴控高耗水作物種植,發展綠色節水產業,發揮產業結構效應對脫鉤實現的長效驅動作用。
3 結 語
( 1) 從時空演變特征看,2004—2018 年西北五省( 區) 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為脫鉤類型,且呈現從弱脫鉤向強脫鉤轉變的良好趨勢,但部分地區仍存在水資源消耗量上升、脫鉤彈性指數波動較大的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的雙控行動,支持先進節水技術發展與高效灌溉農田建設,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 2) 從脫鉤貢獻因素看,用水強度效應下降是經濟增長與水資源消耗實現脫鉤的核心驅動力; 產業結構效應的脫鉤貢獻次之,但時序波動明顯,甚至在少數年份沒有實現脫鉤; 勞動力投入效應與索洛余值效應在研究期內對脫鉤的影響較小。因此,要進一步重視用水強度效應的脫鉤貢獻,支持先進節水技術發展與高效灌溉農田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 3) 與全國整體相比,西北五省( 區) 的脫鉤類型在多數年份表現更優,這主要得益于產業結構效應的脫鉤貢獻。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應進一步注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行業用水效率,以水定產,嚴控高耗水作物種植,發展綠色節水產業,發揮產業結構效應對脫鉤實現的長效驅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左其亭,韓春輝,馬軍霞,等.水資源空間均衡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框架[J].人民黃河,2019,41( 10) : 113-118.
[2] 張利平,夏軍,胡志芳.中國水資源狀況與水資源安全問題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 2) : 116-120.
[3] 黃昌碩,耿雷華,王立群,等.中國水資源及水生態安全評價[J].人民黃河,2010,32( 3) : 14-16,140.
[4] 路寧,周海光.中國城市經濟與水資源利用壓力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 增刊 2) : 48-50.
[5] 沈曉梅,夏語欣,姜明棟,等.長江經濟帶經濟增長進程中的水資源阻尼效應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9,11( 5) :67-73.
[6] 王賓,楊琛.長江經濟帶水資源對城鎮化的約束效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 6) : 122-131.
[7] 夏勇,鐘茂初.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脫鉤理論及 EKC 假說的關系: 兼論中國地級城市的脫鉤劃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 10) : 8-16.
[8] 吳丹.中國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利用脫鉤態勢評價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 1) : 46-54.
[9] ZHANG Y,LIU W X,CAI Y,et al.Decoupling Analysis ofWater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rid Region ofChina: Based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ater Use[J/O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61.https: //doi.org /10.1016 /j.scitotenv.2020.143275.
[10] ZHU H L,LI W,YU J S,et al.An Analysis of DecouplingRelationships of Water Us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he Two Provinces of Yunnan and Guizhou During the FirstTen Years of Implementing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Strategy[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18:864-870.
作者:李麗麗1,陳雯雯2,李東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