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6月1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語言是一門學問,也是人們交流和溝通的主要工具,不同國家的語言不相同。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本文是一篇甘肅教育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中美體態語具體差異研究。
摘 要: 體態語是非言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文化賦予體態語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本文通過比較中美文化背景下體態語具體差異,為成功實現中美兩國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提供借鑒價值。
關鍵詞: 體態語,中美,具體差異
一、引言
體態語又稱身勢語,包括目光語、面部表情、手勢語、身體姿勢和體觸行為。美國心理學家Mehrabian(梅拉賓)指出在表達情感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語調占38%,而剩下的55%的交際是由體態語實現的,可見體態語在交際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具體差異
體態語作為文化的載體,是不同民族間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民族都有其約定成俗的文化準則和行為習慣,對于不同民族間體態語的差異,我們應該合理接受、理解差異,從而減少或避免沖突。體態語差異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1.目光語
在人際交流中,目光語是交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目光語的差異。中國文化中,“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及成語“擠眉弄眼”、“目瞪口呆”表達了眼神交流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英語中有諺語“An eye finds more truth than two ears”(耳聞不如目睹)“What the eyes doesn’t see the heart doesn’t grieve over”(眼不見,心不煩),同樣說明眼睛在交流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禮儀尊卑。在與人的交往中,我們常常避免與對方直視,認為眼睛盯著別人看是十分不禮貌的。當兩異性長時間盯著對方看時,通常被認為兩人是相愛著對方的,因此漢語中有成語“含情脈脈”。柳永的《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句古詩中,男女雙方依依不舍,握手瞧望,滿眼淚花,千言萬語都哽咽在喉間,用相看淚眼表達了戀人踐行時難舍難分的情景,很好地凸顯了眼神在體態語中起著補充言語交際的作用。然而,在基督教義盛行的美國,人們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在交流中人們是對等的雙方,所以他們要求在交流中盡量注視著對方,表示尊重。如果在與對方交談時故意回避眼光接觸,則會被視為沒有禮貌或對說話者的話題不感興趣。
2.面部表情
人類的面部表情往往是情緒的直接表現形式。研究表明,人的面部可以展現250000種不同的表情。中國人講究察言觀色,通過面部表情來揣摩心意。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就是從不同性格出發,以夸張、美化、象征的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使觀眾一看就明白,臉譜在中國文化里被譽為角色的“心靈的窗戶”。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認為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有共通性,他發現某些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驚訝和憤怒的表達在兩種文化中都雷同。每種文化都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指導人們顯露其所在的社會形態所認可的行為,表達個人在一定的條件下所體驗的情緒。一個普通的表情“微笑”在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義。中國是個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國家,人們通常很愛面子,講究涵養,喜歡相對比較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遇到很不開心的事情,在眾人面前迫于面子的壓力也會勉強微笑表達。而相對于個人主義奉行的美國,人們喜歡直接地表達自我,通常不會壓抑自己的情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中國,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會笑臉相迎,而美國的印第安部族卻會用大哭來表達對客人到來的歡迎。
3.手勢語
手勢在交流中對體態語起著輔助、強調的作用。中美文化背景下的手勢自然孕育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美國文化中,美國人用食指和拇指連成一個圓圈的手勢表達一切順利、一切都好,即“OK”手勢,其意義也是基于字母“O”表示向圓圈一樣的完美。而這個手勢在中國則表示零的概念。在美國,拇指朝上通常表示搭便車或者表示贊同,向下則表示不贊同,中國拇指朝上的姿勢則意味著很棒、很好、第一。美國人通常用聳聳肩表示自己無能為力,也表示不在乎或是無所謂,而在中國通常沒有這一姿勢。值得一提的是,握手這一禮儀中美也不同。美國人認為握手是出于禮節,在握手動作結束人通常后立馬松開手。而中國人,握手既表達友好又表達歡迎,通常在握手這一動作結束后,仍然緊握對方手不松開。中國手掌心朝下并向自己身體方向揮動手時是召喚某人過來,而這一姿勢對美國人來說是揮手向人道別。
4.身體姿勢
不同的文化模式下,同一情形下身體姿勢往往會有不同含義。美國人通常對自己坐或者站的姿勢沒有特別的要求,而中國有句俗話:“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中國人認為站姿表現一個人的風度,坐姿給人以端莊、穩重的形象,而走路屬于動態美,正確的步態表現出一個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美國課堂上,學生的坐姿是相對比較自由隨意的,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舒服的姿勢,老師也是同樣,甚至可以坐到講桌上。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解。而在中國,老師們對學生的要求是身體坐直、頭端正、眼睛直視黑板和老師,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專注于課堂。有疑問時,學生必須舉手示意,得到許可后才能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公共場合,美國人蹺著二郎腿隨處可見,而在中國文化中,在正式場合蹺二郎腿或是用腳去踢別人是禁止的。
5.體觸行為
文化大致分為接觸文化和非接觸文化兩大類。南歐、阿拉伯國家及拉丁語系的人屬于第一類,而北歐、美國及東方國家的人被劃分為第二類;不同文化環境決定了人們之間不同的接觸方式。在美國,人們私人空間的意識很強,他們認為親密距離只適合與最親密的人之間,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間會盡量避免身體間的任何部位接觸。即使在很擁擠的環境中,比如電梯內,雙方稍微碰到了彼此的身體后或者踩到別人的腳都應該立即說表示歉意的話語,而在集體主義理念奉行中國,中國人習慣了擁擠的環境,在公共場合中如果有一些無意識的身體接觸也不足為奇。經常可以看見在公共場合許多人擠著一條長凳坐,而這是美國人不能接受的。在中國,長輩喜歡用手摸小孩子的頭表示疼愛,而美國人很反感這一舉動,認為很不禮貌。有研究表明,美國人喜歡養寵物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為想通過觸摸自己的寵物滿足在人際交往中缺失的體觸行為。
三、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充分認識到體態語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體態語是文化習得的結果,文化環境決定著體態語的行為表現形式。文化模式決定著交際規則,不同文化之間人際交往,文化誤解和沖突難以避免產生。因此,研究中美體態語文化差異對成功地實現兩國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Samovar,L.A.et al.Communication bewteen Culture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鄧炎昌,劉潤清,著.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推薦閱讀:評職稱論文要提前一年發嗎
作者很好奇為什么職稱論文論文需要提前一年發表,其實雜志社投稿這方面一切都是未知數,因為你不知道你的文章發表了什么時候才可以見刊,提前一年發表可以避免時間緊張,因為想要成功發表一篇論文都是需要無數次的修改,想必畢業的學生都懂得修改畢業設計的復雜心情,需要經過反復的修改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