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1月2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在新課改中,必須注重歷史的時空特點,每個論證都是根據歷史事實而來的,每一個歷史事實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此,在教學中,應更加注重過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開拓思維。但是初中生對于歷史是比較陌生的,面對枯燥的文字,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氛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必須結合多媒體的優勢,在教學中提供相關的圖片,才能讓學生正確的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圖史結合,歷史事實,初中生
一、 圖史結合有利于夯實基礎知識
根據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最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了解把握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掌握學習歷史這一科目的方法和相關的歷史技能。這就決定了三維目標設定的基礎在于把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知識掌握歷史技能需要在掌握書本內容的基礎上,而學生在理解記憶方面有些困難,所以提供鮮明生動的圖片,有利于從直觀的角度幫助學生對知識的識記。
案例一:七年級下冊的歷史課本在講解文成公主入藏相關知識時采用了圖片教學法,展示了《步輦圖》。文成公主入藏是歷史上促進民族和諧的重要事件,這節課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包括主要人物、民族名稱以及這一歷史事件重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具有吸引力的導入環節,達到“吸睛”的作用,這時將《步輦圖》呈現出來,通過講解圖片內容、方位順序,再通過步步設疑的引導,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設疑例1:圖上的帝王是誰?目的是了解事件的歷史背景,事件發生的時間--唐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
設疑例2:怎么分辨左側站立之人誰是求親使者?由于學生不懂民族服裝等級所以容易誤認,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人的神態、動態、服飾的特點,判斷誰是提親使者,經過對使者“吐蕃”服裝和漢族服裝的比對,掌握使者所屬民族。繼而通過介紹吐蕃相關歷史,引出主要人物松贊干布,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基礎性知識。
設疑例3:求親使者最終求得了哪位公主遠嫁?唐太宗和吐蕃和親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政治態度,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讓學生通過歷史事件體會唐代開明開放的政治局面,了解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被人們愛戴的原因。
設疑例4:假如你是文成公主入藏隊伍中的一員,你會做哪些事情幫助吐蕃發展?學生可以拓展課本中語句,關于文成公主帶去的東西包括書籍、種子等。回答要關于傳播先進技術、先進文化思想等內容。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文成公主入藏會有這么大的積極作用,比如大大促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和文化思想的交流,促進藏民族的發展,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 教學中穿插圖片有利于提升能力
學生要想掌握歷史知識,就要運用歷史的方法和歷史角度,運用歷史技能來深刻把握。從方法角度,新課標明確規定要把握獲得知識的多條途徑多維學習,要在了解相關依據證據的基礎上解釋歷史問題,解釋歷史地位要按照歷史材料來進行等能力。以圖片的形式呈現歷史知識,是運用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而獲得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還有結合當時的歷史狀況,探究歷史事件的真相,體會其歷史意義,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案例二: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中的《美蘇冷戰》一課,在講述內容時穿插了一幅名為《較量》的漫畫。
關于美蘇兩國的關系,教師在講解時穿插了這樣一幅圖畫,即漫畫《較量》的引出,并加以提問,“漫畫中表現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時學生就表現出了疑惑的表情,并開始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是赫魯曉夫和肯尼迪之間的較量;有的學生認為桌子上按鈕代表戰爭,即將按下去代表即將爆發戰爭;有的學生觀察到了漫畫中的人物,大汗淋漓,說明較量雙方旗鼓相當;有的學生則看到了兩國較量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影響,會給世界和平帶來“導彈性”的威脅,等等。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圖片,從中提取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再根據自己的思考得出相關結論,從而把握了課本知識,了解了美蘇爭霸的意義之后明白其影響。由此可見,合理穿插圖片教學,給教學課堂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終提高了本學科的學科素質。
三、 圖片教學有利于形成態度感情和價值觀念
新課標的三維目標中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是,促進中學生初步明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促進其正確的價值判斷,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創造性、個性的品質。一些圖片恰恰促進了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因其中往往含有明確的徳育信息,達到保證中學生徳育發展的目的。
案例三:八年級上冊,中學歷史中國歷史方面關于新式學堂的發展,從最早的京師大學堂到現在的北京大學,這時可以添加北大校徽的圖片(圖3所示)。
京師同文館雖也是在改革運動中建立的,但是由于中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學校中依然把學生叫做“老爺”,教師被叫做“大人”,從字面意思上就不難看出,他們認為學習還是為了做官。直到民國初期,蔡元培整頓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對其進行了思想的洗禮,設計了北京大學校徽。這時可以展示北京大學校徽的圖片,提問學生“思考舊時期的衙門是怎樣轉化成新文化的搖籃的?”僅僅提供一個圖片,就提出如此深刻的問題,學生還是處于混沌的狀態。可以再退而求其次提問“從校徽中可以看出蔡元培什么樣的思想?”,有些善于觀察的學生可以得出校徽中“北大”二字像極了三個“人”字,體現了蔡元培人本的思想。這時教師要緊接著詢問“那么如何做到人本的教學呢?大家可以在課本里找找答案。”
學生便會迫不及待去尋找答案,從而找到“兼容并包,民主辦學”等。但是從課本上得來的,畢竟不是學生自己思考來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查找有關資料,把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再深入討論。在下一節的授課中,學生信誓旦旦,將自己所查資料分享講解給同學,有的學生說“大”字是一個人,代表教師,“北”字像背靠背的兩人,代表眾多學生,表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有的學生說上面的“人”字代表學生,下面的“人”字代表老師,表現出其為學生服務的目的;還有的學生認為,校徽寄托了老師美好的期望,即希望學生的知識境界最終高于教師,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要具有比教師更加開放先進的思想,這恰恰符合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還有人認為這是寄托了對學生的期望,做中華的脊梁,因為“北”有脊梁的意思。就一幅圖片就能拓展出如此之多的知識,這更加表現出了圖史結合的教學法,在無形中拓展學生思維,加深學生理解,把握最核心的知識。
從古至今的教學法中還有“左圖右史”“索像于圖,索理于書”等方法。圖片不僅僅可以促進教學,還是把握知識與拓展能力之間的紐帶,填補了文字的枯燥的缺點,拓寬了學生思維,在積極的課堂氣氛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圖史結合的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要注意相關問題,比如在把握學生實際情況下精確選圖;圖片內容有主次之分,防止非必要性因素的干擾;針對圖片提出的問題要符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的重點,問題要引起學生注意;圖片只是扮演配角,不能完全用圖片代替文字,要圖文結合等。
參考文獻:
[1] 朱明麗.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圖片的運用[J].西部大開發旬刊,2012(4).
[2] 杜婷.初中歷史教學中圖片的運用初探[J].東方文化周刊,2014(3).
[3] 郝玉磊.淺議歷史圖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15).
推薦閱讀:《歷史研究》雜志 期刊投稿 核心發表
《歷史研究》雜志 期刊投稿 核心發表, 雜志是歷史專業學術性刊物。1954年北京創刊,主要刊登我國史學界研究成果,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及世界史等方面的研究,刊登史學研究評介,報道史學研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