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1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在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選擇性的教育思想貫徹始終。溫州市龍灣中學全面貫徹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精神,倡導并踐行選擇性教育理念,全力推行全員選課走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辦學品位顯著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高校管理論文投稿刊物:教育管理與藝術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環境打造:營造氛圍
校園環境,除了人文自然景觀之外,還包括學習環境、文化環境、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等。選課走班模式下,心理認同是前提,場館建設是保障,文化布置是抓手。
1.選課走班認同當逐步推進全員全科分層分類走班時,各種質疑撲面而來,我們堅信方向是對的,堅信困境中更需要破釜沉舟。以2014級學生為例,從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多次召開教師大會、新生會議、家長會,反復向師生和家長宣講新課改和新高考精神,強調新課改和新高考的核心原則—“選擇性”。師生和家長對走班逐漸有了認同感。生涯規劃教育指導中心進一步通過校友訪談、生涯規劃系列知識宣傳和生涯規劃課程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抓住新高考契機,珍惜選擇機會。
2.走班場館建設為了讓學生及早適應走班學習模式,我校建設了走班體驗館。體驗館對改革理念、課程體系、生涯規劃、選課擇師、走班管理、學業評價和走班硬件等方面做了詳盡介紹,既全面展示了選課走班的全流程,并要求學生在走班前要全面體驗。
3.年級文化布置年級文化布置臺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通過文化布置,營造溫暖和諧、積極向上的環境,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高一年級,布置了選課指導專欄,介紹各高校和專業的科目要求。高三年級,著重進行高考文化建設。教學樓壯觀的年級條幅、樓道里鼓舞人心的勵志名言、宣傳欄積極進取的光榮榜、教室里適時的黑板報,時時鞭策學生,處處鼓舞學生,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高三充滿青春活力和濃厚的人文關懷,高三是追夢的溫暖的家。
二、選科選師:尊重選擇
選擇,需要自由,更需要理性。因此,生涯規劃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而合理的課程安排和精細的課表設計,則是走班關鍵。
1.理性、自由選科
學校的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我的專業探索》模塊,安排學生做《專業傾向測試》。測試共110道題,11個學科門類,測試結果給了學生很大的參考,讓他們清楚了自己適合的專業領域方向。同時,再結合職業興趣類型對應的學科門類圖,引導學生綜合分析。絕大部分學生發現,專業傾向測試結果和職業興趣類型測試結果所對應的學科傾向是比較一致的。成長方向的引領,為每位學生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生涯規劃課程中,《我有我的選擇》引導學生根據學科興趣、學科能力、學科成績、學科潛力、專業傾向與選考科目要求等方面綜合衡量做出明智的選擇。其中,“學科興趣”和“學科優勢能力”以提供心理測驗的方式進行分析,“學科成績”由教務處和年級段為每位學生提供學科成績及相應等地,“學科潛力”是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難易度、學習效率的自我評估。自由選科,必定要面對學生的某些個性化選擇。
2.“搶課制”選師
以7選3排課選課為例,由教務處先排出教師總任課表,并在學校選課平臺上公布;學生先進行一次模擬搶課,然后在省選課平臺上在規定時間內有學生自主搶課擇師,完全有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上課教師、學習科目、教學班級,保證公正。它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學生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來上課,師生關系就能和諧,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學習,學習就會有動力;另一方面,老師間17秒就被搶光與一整天名額都未搶完的差別,也起到了激勵老師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通過師生安排供給側改革,激活人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3.合理、精細排課
許多學校對選課走班持抗拒心理,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按照傳統思路和辦法,排課會極其麻煩。我校在這一方面積極探索。2015級學生在高二第一學期初語數英分層上課,選考、學考以及藝體科目全員走班。選考與藝體科目捆綁編排課時,每四節課一循環,假如選考科目周課時為5課時,一周就是5個循環,需要20個課時。由于教師配置、學生修習科目沖突或部分學生不參加第二次選考等諸多原因,同一時間段修習選考各科的人數沒有達到全段學生數,多出來的學生就選擇體藝科目,每周體藝課為3課時。
又由于體藝科目課時數與選考科目課時數不匹配,必然導致有部分學生在某一時間段在循環中沒有課可以上,而這些學生又不能去上語數英,只能到固定地點自修,這樣會造成時間浪費。在第一次選考之后,我們將藝體科目的分項走班對象由全段學生縮小到每兩個班級作為一個單位進行選項走班,與語數英一起安排,選考依然走班,擠岀了原先錯位的時間。如此一來,除個別放棄第二次選考的學生外,學生白天自修的現象幾乎沒有,學習的時空更加有序、可控,也增加了學習語數英的時間。
三、精準教學:有的放矢
精準教學的行為主體不只是教師,需要從硬件、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入手。
1.數字校園搭平臺
我校數字校園云平臺中的選課系統將選與教有效結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選擇意愿,將選課的過程明朗化,可以根據相應的指標和原則調整選課結果,使學生、教師資源達到最優結果。大數據分析系統與浙江省中小學生學籍平臺無縫對接,提供基于數據的多種成績分析模型和大數據統計模型,設計多種維度的調查問卷,為教育教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以及個性化分析指標。學校大數據服務中心和精準教學實驗室,全面采集學生測試數據、客觀分析學情,為教師差異化教學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撐。
2.團隊建設顯力量
備課組是強化過程管理,打造學科團隊的核心陣地。為適應選課走班和精細化管理要求,提升教學質量,必須強化備課組建設。我校堅持“學材導學、三環四步五要”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變“教學”為“導學”,變“教材”為“學材”,變“學會”為“會學”。“學材”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學材”要有“導學”的功能。各學科的導學案一般由“讀”“思”“析”“練”四部分構成。“讀”是“課前自學”,“讀”是讀教材內容,“思”是“課前自學”和“課中自助”,其問題由教師精心設計,也是“導”的核心體現。“析”是“課中自助”,由學生相互探究或師生共同探究完成。“練”是“課后自測”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課前自學”的反饋情況,編制合適的題目,對教學內容加以鞏固。
3.日新周結勤反饋
選課走班后,學習反饋與作業管理成了難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總結與反思能力成了當務之急。現代教育論認為,方法來自對學習行為過程的不斷總結。為此,我校在實施一周兩次走班晚自修外,實行了“日新”管理模式,即“日清”“周結”。“日清”即“今日事今日畢”,當天學習任務當天完成,包括“三清”:清知識,清作業,清問題,做到“三不”:“不等”“不靠”“不拖”。“周結”就是利用周末時間,系統整理一周內的內容學習,形成知識體系,力求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后分學科進行周測,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把一周內落下的學習任務補上。
四、多元評價:激勵調控
走班教學承認了學生的差異及發展的不平衡性,評價就不能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也不能對學生學生“一刀切”。多元化,突出激勵與調控功能,應該成為評價的重要指導思想。
1.學生方面
學校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方面,教師在學生岀勤、學習態度、聽課、紀律、筆記、作業、活動等方面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案,教師評定、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定相結合,重在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
2.教師方面
學校橫向評價(包括學生學期滿意度測評、教學成績橫向比較)和縱向評價結合。縱向評價是依起點看動態變化,以走班開始的原始分班成績為依據,主要考量優秀率(學科前45%)和后進生率(學科后10%),根據起點看增量值。同時,我們重點對備課組為單位的“教學共同體”,實施捆綁評價,即以備課組為單位對教師教學進行總體評價。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聯考中的成績排名與學期績效考核等第掛鉤,每一位成員對本組的教學貢獻值與該備課組在全市同類學校的位次掛鉤。捆綁評價的抱團取暖和整體捆綁效應,不僅令同事間的和諧關系得到體現,而且易于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比較,成功解決了不同教師生源質量差異大的問題。捆綁評價有效破解了教師備課教研“自掃門前雪”的痼疾。營造出濃厚的團隊氛圍。
3.班級評價方面
學校通過行政班成績比較強化行政班功能:將每個學生的3門選考科目進行等級賦分,加上語數英的卷面分,再將年級學生的總分排序,比較前45%和后10%人數,算出班級成績狀況。行政班的班主任不僅要關注本班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選考科目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學校通過專題教育課、常規考核和豐富的勵志課程等形式加強行政班的集體歸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