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以精心挑選的范文為切入口,粗讀文本,通過圈劃敘事脈絡和情感脈絡來整體把握文章框架結構,理清文章內部的邏輯關系,把握文章的謀篇布局;細讀文本,聚焦文段內的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豐富詞匯儲備,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范文敘事脈絡情感脈絡圈劃誦讀
一、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的現實意義
“范文”是指典型的能夠作為學生寫作范例的優秀文章。“范文引領”即學生通過學習這樣的范文,提升發現生活的意義、進行文章的邏輯建構、對材料進行剪裁與處理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的學習方法。學習遷移理論認為:一個人在一種情境中的學習影響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學習。一般來說,遷移是由兩種學習的刺激和反應的類似性而產生的。反應相同時兩種學習的刺激越相似,越容易發生正遷移。閱讀與寫作都屬于語言方面的刺激,不同的是,閱讀是語言文字的輸入,而寫作則是語言文字的輸出。根據學習遷移理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兩種學習在一起很容易產生正向的遷移。換言之,閱讀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寫作也可以幫助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實踐證明,有效的“范文引領”下的寫作,能更快捷、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鑒于此,寫作前大量范文的輸入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功夫就相當于“砍柴”前的“磨刀”。但是,如果不教給學生技巧和方法,只要求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一方面給學生額外增加了很多負擔,另一方面,機械記性的效果也是很難有保障的。而且,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課內的教學任務本就繁重,如果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來讓學生進行范文的記誦,這很不現實。因此,一種對學生來說輕松無負擔,對老師來說簡單易操作的范文記誦方法就成為迫切需要的。熟讀成誦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二、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般情況下,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更適合短小精悍的文章。對于長文,這樣的方法將會耗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且不加理解的熟讀成誦對于寫作的幫助效果并不明顯。那么,對于篇幅較長的“范文”,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高效引領學生熟讀成誦呢?接下來我以《釣魚的啟示》為范文,具體解說這種教學策略。
【范文】
釣魚的啟示
詹姆斯·勒菲斯特(美)
、倌悄,我剛滿十一歲。
、谟幸惶欤裢R粯樱腋赣H去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我和父親分別放好魚餌,然后舉起魚竿,把釣線拋了出去。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不一會兒,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
③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家伙上鉤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也許是魚想擺脫我的魚鉤,不停地甩動著魚尾并跳躍著,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芨赣H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尬姨ь^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弑M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噢D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嵛以贈]有釣到過像三十四年前那個夜晚所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⑩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這是美國短篇小說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寫人敘事的范文來誦讀。本文寫從一件生活小事——釣魚得到的啟示,以小見大,其主旨是想告訴人們面對生活中的誘惑,要依道德的標準進行抉擇。這一點可以引領學生在結尾升華文章主題,另外,“月光”這一景物的描寫貫穿全文始終,又可以作為“一線串珠”法的范例。因前次作文以進行過結尾升華主題方面的訓練,我把本次作文訓練點點定為:繼續鞏固落實結尾處升華或深化主題的寫法;學習并運用“一線串珠”法,借景抒情。
確定教學目標,接下來便可以引領學生誦讀這篇文章了。
第一步:初讀文本,畫敘事脈絡和情感脈絡,誦記文章的整體框架。
記敘文中,總會有提示行文思路的句子。一篇優秀的的記敘文,常常還會有敘事和情感兩條脈絡,而且兩條線是緊密聯系、互相依存的。
一般來說,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景物等交代記敘要素的詞句,文中過渡性的句子,能夠體現文章的敘事脈絡,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這部分句子我們可用“”畫出。文中表達人物情感態度、景物特點的詞句,抒情和議論性的句子,能夠體現行文中情感的變化,主體的深化或升華,使文章言之有情、言之有理。這部分句子我們可用“”畫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畫文章的敘事脈絡和情感脈絡吧!
首先是敘事脈絡。我們用單橫線在文本中畫出相關句子。
、倌悄,我剛滿十一歲。②有一天,我跟著父親去附近湖中的小島上釣魚。③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個大家伙上鉤了。//④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讓我把魚放回湖里。⑤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⑥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再次乞求。//⑦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⑧轉眼間三十四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⑨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⑩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讀這些句子,我們看到的就是完整的一段敘事,渾然天成。再看看話題轉換,就很容易知道第一個轉換在⑦⑩段后面。前面部分為敘事,后面部分為事件對我的影響。其次是中段話提的轉換:①②③段為釣魚,④⑤⑥段為爭魚,⑦段為放魚。這樣文章的敘事框架就可以粗略地呈現了。
讓學生用心誦讀這些句子,5分鐘背誦下來。然后默寫這篇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文章寫作思路。
其次是情感脈絡。我們用雙橫線在文本中畫出相關句子。
、谕硐驾x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月亮升起來了,湖面變得銀光閃閃。③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⑤我急切地問道。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⑥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⑦在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到湖里。⑧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⑨一個人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⑩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依著順序讀著這些句子,很快就能明白情感脈絡為:去釣魚的輕松愉悅——釣到大鱸魚的得意與喜悅——父親讓我放走鱸魚的急切和不解——看到四處無人時僥幸地再次乞求——被迫放魚時的沮喪和不舍——成長為著名建筑師的自豪——從“我”的經歷悟出面對生活中的誘惑,要依道德的標準進行抉擇——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學生讀這些句子,不難發現:文章中“月色”不但貫穿全文,而且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也明白文章的主題是在敘事的基礎上自然升華的。
接下來,就鼓勵學生把體現情感脈絡的詞語添加到文章的敘事脈絡中去。第二步:細讀文本,理清段內思維過程,聚焦個性語言表達。
我們以③段為例。
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家伙上鉤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也許是魚想擺脫我的魚鉤,不停地甩動著魚尾并跳躍著,湖面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首先用單橫線和單斜線理清段的思維過程:魚上鉤了//我把魚拉上岸//我和父親欣賞大鱸魚//
接下來用圈圈出本段中特色語言形式。動詞精準:一收一放、擺脫、甩動、跳躍、濺起、掙扎、拉、翕動。這一系列動詞的使用,生動地再現了我釣魚的全過程。疊詞運用巧妙:小心翼翼,啪啪的,輕輕。感嘆句“啊,好大的魚!”以短句的形式出現,很貼切的表達了我當時釣到大鱸魚時的喜悅之情,為下文我與父親爭辯,舍不得放魚作鋪墊。
分析一遍后,讓學生專心誦讀5遍,然后嘗試口頭表達。其他段落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讓學生熟讀而不是背誦。學生的語感自然形成。
第三步:再現文本,重視行文脈絡,允許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整體把握了文章的敘事和情感脈絡,也理清了文章每個段落內部的思維過程,初步感受了文段的個性化的語言的表達的魅力,接下來要做的是再現文本。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利用閱讀課的時間,讓學生把文本以篇章的形式再現出來。要求文章的框架結構不能改變,情感脈絡要清楚明晰。至于文段內的個性化的語言,可以原文再現,也可以根據主題框架自己發揮,不必拘泥于文本。整個過程,限定時間,不能參考原文,規范書寫,跟考場作文形式一樣。
在記誦的基礎上再現文本,一方面是為積累語言的需要;更重的是,在再現的過程中,進一步明晰文章的謀篇布局的藝術,習得一些謀篇布局的技巧;允許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是因為內化的吸收最終要轉化外化的表達,這是實現自主創作的過渡階段。
小學語文評職知識:小學語文課題值得研究的題目
以上就是范文的熟讀成誦具體策略,在學生的寫作中,我們或多或少能夠看到范文的影子,但是又絕不拘泥于范文,這就是這種熟讀成誦策略的獨到之處。
總之,基于文本圈劃的粗讀,能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謀篇布局,從而形成自身的謀篇布局的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僅能豐富詞匯,還能自然形成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自主的作文創作,則是學生范文內化后的外化的表達。整個過程靈活而不呆板,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圈畫批注”式墨香語文學堂》羅時敏
作者:周雪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