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3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比較成熟的課堂學習方式之一。但探究活動常受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充分的展開。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意義的練習——探究性練習,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深度落實過程性目標。
【關鍵詞】設計練習引領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比較成熟的課堂學習方式之一。但每堂課只有40分鐘,很多探究活動受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充分的展開,使過程性目標的落實不到位。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意義的練習——探究性練習,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里,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深度落實過程性目標。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基礎教育研究》是廣西教育學會主管主辦的側重于基礎教育應用性研究的學術理論刊物。國內刊號CN:45-1094/G4,國際刊號ISSN:1002-3275。本刊以廣大中小學校長、教師、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和作者隊伍。
探究性練習是讓學生在探究性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實踐應用等方式展開探究,發展能力。與傳統作業相比較,探究性練習更加注重呈現學生的思考過程,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可持續發展。關于“探究性練習”,目前還很少有這方面的教輔資料,因此需要教師更新作業觀,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或與之相關的數學文化、生活實際來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探究性練習:
一、設計操作型練習引領學生探究
有人說兒童的智慧在手上,很多時候他們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數學學習中,如果遇到一些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僅僅是思考,會覺得難以理解;如果讓他們動手,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動來展開探究,難題便能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的操作意識,發展操作能力,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操作型探究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來探究數學知識。如在四年級下冊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后,可以設計作業:
今天,我們通過測量、剪拼等方法發現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課后請大家想辦法研究一下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這樣的練習引領同學們或畫、或量、或折、或剪、或拼,通過這些操作活動自主探究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充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適合設計操作型練習的素材,如在認識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后,讓學生選測合適的長度單位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讓學生折一折或畫一畫來表示不同分數的意義;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后,可讓學生利用軸對稱的特點剪一剪漂亮的窗花,感受圖形的對稱美;等等。這樣的探究性練習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領悟到純思考狀態下不能領悟到的數學道理。
二、設計實踐型練習引領學生探究
古人云:紙上學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學習的意義貴在能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體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堅定學好數學的決心。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實踐型的探究性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發展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說,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后,可以設計作業:
請同學們觀察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或者身邊其他物體,看有沒有松動或者容易松動的地方,分析一下它們容易松動的原因,想辦法加固一下這些物體。
課后同學們認真的觀察身邊的物品,發現教室里有的桌子容易搖擺,主要是因為它的腳部框架是四邊形的,四邊形結構的不穩定性導致框架松動變形了,于是大家動手在四邊形的框架上斜斜的釘上一根木條,把它改造成三角形,桌子就穩固多了;還有同學發現家里的老相框變形了,于是找來硬紙板截成三角形,把它釘在相框的背面加固。這樣的探究性練習引領同學們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實實在在的解決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個個不亦悅乎,學習數學的勁頭更高了。
三、設計反思型練習引領學生探究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這就需要及時的反思解題過程,分析錯誤原因,找到改正辦法,防止再犯類似的錯誤。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反思型的探究性練習,引導學生通過識錯、析錯、糾錯、防錯的一系列過程,對錯誤進行再利用,使錯誤成為孩們們學習中的“寶貴資源”。平時,我建議孩子們每人準備一本“錯題本”,指導他們在作業中出現錯題時,按照以下步驟反思:摘錄錯題—訂正答案—分析錯因—寫出體會。“錯題本”的應用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反思習慣,避免一些錯誤的重復出現。除了常規的錯題摘錄,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反思型的練習題,如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筆算”后可以設計作業:
近來同學們筆算的錯誤比較多,請摘錄一個你的筆算錯題,分析錯誤的原因,提醒一下同學們筆算除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通過這樣的探究題,可以幫助孩子們深入的剖析導致錯誤的原因,想清楚筆算除法應該注意的問題,進一步掌握筆算除法的方法,發展孩子們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
四、設計游戲型練習引領學生探究
好動、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而游戲型探究性練習可以讓孩子們學玩結合,在快樂的游戲中探究數學的奧妙。適合小學生玩的數學游戲有很多,如算24點、搶數、魔方、數獨等。其中,算24點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數學游戲,它的規則簡單,只需要在“1—9”這些數中任選4個數字,用“十、-、×、÷”算出24即可,適合三至六年級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玩。在組織游戲時,不同的年齡段可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慚增加游戲難度,如到了六年級可以用分數進行計算。
“搶數游戲”體現的是一種優化策略,可在四年級上冊學習“優化策略”前老師跟學生玩,讓學生體會游戲的玄奧;也可在學習“優化策略”后讓學生與同學或家長玩,讓孩子們感受策略的有效性。
如何把這些游戲與作業設計結合起來呢?其實很容易,只要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后探究一下其中的奧秘。比如在四年級上冊學生玩了搶數的游戲后,讓學生編一個搶數游戲:今天我們玩了搶10的游戲,獲勝的秘笈是什么呢?請你設計一個新的搶數游戲與同學或者家長玩。
這樣的探究性練習把游戲和學習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孩子們覺得這樣的作業真有意思。
總之,探究性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教學內容,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過程性目標的有效落實。在傳統作業的基礎上增設一些探究性練習,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充份享受練習快樂的同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清.小學數學課外探究性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4,(11):33-34.
作者:周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