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1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幼兒的爭搶行為是幼兒期屢見不鮮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所選擇的一種行為方式。很多時候,幼兒的爭搶行為在幼兒園內被認為是一種不良行為,可是,不同年齡段幼兒爭搶行為發生的原因是不盡相同,但并非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如果可以正確地處理好幼兒之間的爭搶行為,不僅僅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還可以幫助幼兒心理健康的成長,這對于幼兒的終身發展意義非凡。本研究發現大班幼兒爭搶行為發生的原因大致出現在三個方面:幼兒自身的原因、幼兒園及教師的介入原因和幼兒家長,在此三方面的基礎上提出適宜的教育策略:幼兒園要加大玩具的投入、幼兒教師要合理及時的處理幼兒爭搶行為、家長要加大對幼兒的社會性的教育,以求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基礎,促進其快樂幸福成長。
關鍵詞:大班幼兒;爭搶行為;教育策略
一、幼兒爭搶行為有關概念
爭搶:爭著搶奪;爭奪。蘇叔陽《故土》:“她平時處處忍讓,待人謙和,從不爭搶任何好處。”[1]從這詞典釋義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爭搶一詞存有貶義,認為不爭不搶才是美好的品質,對于中國這一禮儀之邦來說,萬物合而生,所以人與人之間喜歡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對他人存有善意。幼兒爭搶玩具行為是幼兒園內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行為方式。
對于幼兒的爭搶行為尚未有正真意義上的概念定義。大多數文獻認為,幼兒爭搶行為屬于幼兒同伴交往中的不良行為,是需要改正的,而且爭搶行為對于小班幼兒是正常事件,需要引導即可,對于大班幼兒已經社會性發展落后的表征。所以,對于大班幼兒爭搶行為的教育迫在眉睫,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將不良習慣扼殺在搖籃里,才能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宿州教育學院學報》是由安徽省教育廳;宿州市人民政府主管,宿州教育學院;蘇州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學報。設置欄目有:博士論壇、政治經濟研究、語言學研究、文藝研究、中學文科教學、中學理科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等。
二、大班幼兒爭搶行為原因分析
(一)大班幼兒發生爭搶行為后,教師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指南》指出大班的幼兒可以在與同伴發生沖突時,可以達到自己協商解決的程度,這樣才是幼兒社會性發展正常水平,如果發生爭搶,幼兒無法協商,甚至大打出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表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滯后,且出現同伴交往異常行為,需要幼兒教師加以引導和教育。首先教師要明確幼兒是源于什么產生的爭搶行為;其次不以大人的想法揣測幼兒行為的對錯,也不能以權威鎮壓的方式平息幼兒的爭搶行為,而應耐心傾聽幼兒內心的呼喚,理清爭搶行為發生的始末緣由;最后對爭搶行為做出正面的否定,使幼兒清楚的明白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進而教導幼兒應如何和平的相處,相親相愛,喚醒幼兒內心的童真與善良,促進雙方關系的修復。
大班幼兒自身原因分析
大班幼兒雖然相較于中小班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較高,可依然是處于基礎階段的幼兒期,由于年齡的限制,幼兒身體、心理方面尚未成熟,以皮亞杰的理論這時的幼兒還處于前運算階段,思維具有刻版性且不可逆性,是幼兒思維發展的前期;以格賽爾的成熟論來說幼兒的發展是有時間限制的,不能拔苗助長;以洛克的白板說為準,這一時期的幼兒只是白紙上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大的空間被渲染。[3]所以,幼兒產生爭搶行為實屬正常,因為年齡較小,思想不成熟,所以他們并不考慮事情的后果,甚至如沒有外界的干預,幼兒甚至不覺得爭搶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手里的玩具、零食、圖書等都是可以帶給他們快樂的事物,失去它,他們就沒有快樂可言,當兩個幼兒同時覺得一個物體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爭搶就隨之而來,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這是教育的力量就尤為凸顯,幼兒需要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養成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
大班家長方面原因分析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優生優育的號召下,新生幼兒人數不斷的減少,出現了一個極端社會現象,那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溺愛隨之愈演愈烈,幼兒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稍有不順心意的事情就哭鬧不止,直至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幼兒形成一個只要無理取鬧就會得到想要事物的不良習慣,因此,導致幼兒習慣霸道,不懂謙讓,目中無人。兩個幼兒,哪怕其中一個是這樣被溺愛長大的幼兒,爭搶行為的發生就是順其自然的,而且更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不是幼兒,而是幼兒的家長,對于爭搶行為,不自我反省,反而助長幼兒的不良習氣,覺得自己家的寶貝是不能受委屈的,自己家的寶貝哭就是別人的錯,幼兒的模仿能力在幼兒時期是突出的能力,這樣的家長成為幼兒模仿對象將不堪設想。家庭是幼兒第一個學堂,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從家喻戶曉的顏氏家訓到如今的家園合作,無不章顯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對于孩子一味的溺愛不是愛而是戕害。
三、改善大班幼兒爭搶行為的教育策略
(一)幼兒教師正確的引導
發現爭搶行為,及時解決問題
幼兒園內經常會發生爭搶行為,例如:大班正在開展自主游戲,幼兒以桌為單位組成一個小組,一個小組擁有一種玩具,教師為了收集整理玩具方便,規定幼兒只能在自己的小組玩自己的玩具,不能去其他小組,也不能將其他小組的玩具拿到自己小組玩耍,這些規定,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幼兒爭搶行為的發生,因此,在幼兒進行自主游戲時,幼兒教師就會放心的忙于其他的事情:寫教案、完成幼兒園布置的任務、設計裝扮幼兒園的區角,但是,在無成人關注的情況下,規則很容易被打破,爭搶也會隨之而來,但是往往會發生當幼兒已經大打出手時,教師才匆匆趕到的情況,這時,矛盾已經升級,幼兒對于傳統的說教已然覺得索然無味,不止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反而激發了幼兒的逆反心理,若是教師在爭搶發生之初,及時的發現,在矛盾激化之前了解事情的始末緣由,對雙方幼兒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導與教育,讓幼兒及時明白無論處于什么原因,自己的爭搶行為就是錯誤行為,不至于錯誤的刻板印象在幼兒的心理烙下印記。
開展專門的教育活動
開展專門的教育活動是正面的、直觀的對幼兒爭搶行為進行的教育。幼兒教師可以結合五大領域的課程,在開展健康活動時,談到如何保護身體時,將爭搶行為融入其中,讓幼兒明白爭搶會致使自己身體受傷,會疼痛,想要保護自己就要減少爭搶行為;在開展社會活動時,將爭搶行為作為活動的核心,讓幼兒體會分享的價值與樂趣,反之嘗試爭搶帶來的惡果,兩者行為的對比,讓幼兒深刻的意識到爭搶這一行為的錯誤;在開展語言活動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故事強化幼兒分享的意識,再將爭搶作為例子說明,加深幼兒爭搶行為是錯誤的行為的觀念,這些活動的開展,強化了幼兒分享意識的,形成了幼兒與人為善、寬容大度的良好品質,促使爭搶行為的減少,甚至逐漸消退。
(二)家長配合,家庭教育分享
家園共育是近幾年以來什么熱門的話題,之前社會對教師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對于學生的教育就是教師的責任,家長的責任就僅僅是將學生送入學校,對于幼兒園也是這樣的,逐漸的人們開始對于學校教育有所改觀,教師的教育是一部分,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視,家園共育由此研究者甚多,各種共育教育策略被提出,力求給予幼兒全方位的教育,為把幼兒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阮智富.現代漢語大詞典•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2]馬月成.幼兒不良行為及其教育對策——以幼兒爭搶玩具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9-50.
[3]李慧敏.幼兒爭搶玩具的現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J].學周刊,2016(1):197-198.
作者簡介: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