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2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愛國愛鄉的體現。語文學科除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外,還肩負著培育愛國情感、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的重任。筆者探索在語文教學中把家鄉文化的學習融入語文綜合性學習,期許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根植了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因子。實踐中引領學生參與研學,認識泉州,走進文化之都;閱讀泉州,感受文化氣息;課堂上巧設語綜課程,學習泉州文化內涵。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文化資源,巧妙融合地方文化;精心設計語綜課程,提高文化素養;運用語文知識,弘揚泉州文化精神。
關鍵詞:文化元素 泉州文化 語文綜合性學習
文化元素是個抽象的概念,生活中,大家所說的文化元素,是指實體性的東西,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交際中,并外化為“行為元素”。如京劇、書法、名勝古跡、服飾、美食等。這些文化元素源自生活又影響著生活。
泉州文化元素是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有的有悠久的歷史,有的有豐富的底蘊,還有的成了城市的名片……如泉州古遺跡、泉州老街巷、閩南建筑、提線木偶、惠女服飾、閩南美食等,她們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裝點著這個城市,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課堂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文化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們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應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對人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把家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是非常必要,且具有非凡的意義。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泉州地方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參與研學實踐,了解泉州文化內容
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內的學習受時空限制,所學所獲皆有限。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們身臨其境,能收獲課堂之外的許多知識,彌補課堂的認知。為此,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家鄉文化,領略文化魅力,研學旅行是一項極好的活動。
1.認識泉州,走進文化之都
泉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叫:“鯉城”、“刺桐城”、“溫陵”。獲評“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世界花園城市”等稱號。泉州還是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泉州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粗略梳理,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泉州獨特的文化:地理條件 、地方特產、名勝古跡、傳統語言文化、傳統建筑文化、傳統民俗文化……
2.閱讀泉州,感受文化氣息
為了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家鄉的傳統文化,筆者精心設計各種研學主題活動,如《探尋孔廟文化》、《尋訪閩南韻味》、《走進開元寺》、《追溯華僑歷史,領略四海風情》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研學體驗,觀察身邊的文化環境,感受身邊的文化氣息。學習《走街串巷游泉州》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訪泉州的街巷。學生發現泉州的街巷蘊含豐富的文化,有名人的故居深藏其中,有海絲起點的遺跡,有獨特建筑風格的小巷,更有因千古傳誦的美德故事而聞名的巷子……有了親身研學體驗,學生對泉州的街巷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巧設語綜課程,學習泉州文化內涵
1.挖掘課程的文化資源,巧妙融合地方文化
無論是北師大版還是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中都有不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巧妙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開展語綜活動。如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過年》,語文天地安排了了解家鄉過年習俗的學習內容,三年級下冊《特產》開放單元設置了讓學生問一問,查一查,了解家鄉本地特產,再為家鄉特產寫寫廣告。教學中,我讓學生深入生活去調查了解泉州的特產,考察特產蘊含的文化。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查找資料,了解了泉州的地方特產,如著名的品牌特產:安溪鐵觀音、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晉江服飾等;聞名的小吃特產:石獅甜果、崇武魚卷、洪瀨雞爪、安海土筍凍等。
2.精心設計語綜課程,提高文化素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是語文知識與實踐能力關聯的綜合體。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需要,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語文第五冊《過年》這一單元中我設計了《家鄉的年》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堂上,學生先交流家鄉過年的各種習俗,探討這些習俗的由來。老師相機引導,這些流傳久遠的年習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寄托著我們的愿望。這些習俗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文化,成了我們的根。學習了《遺跡》這一單元后,我設計了《尋找海絲遺跡,愛我文都家園》的語綜課。課上,我以微視頻《魅力泉州》導入新學,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泉州遺跡。師生共同梳理,大致分類,如泉州的橋:洛陽橋、安平橋;名人故居:李贄、鄭成功;
宗教遺跡:開元寺、伊斯蘭教、清真寺、海絲遺跡、德濟門、港口……每一個遺跡都有一段悠長的歷史,每一個遺跡都是城市的一個文化符號。了解遺跡,就是走進文化的殿堂。
3.善用語文知識,弘揚泉州文化精神
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學科。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服務生活,發揮“工具性”的作用,這也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目的之一。學習《特產》單元,當學生了解了家鄉的特產,知道其為何聞名的原因后,我讓學生為家鄉特產擬寫廣告,再運用微信朋友圈的功能,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請家長幫忙發到朋友圈。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精彩紛呈的廣告語。如為永春老醋做的廣告:醋香飄萬里,滴滴顯真情。為德化陶瓷做的廣告:陶藝名門在德化,精雕細刻造名瓷。為泉州文旅做廣告:泉州古城韻味十足,泉州美食聞名天下。……條條廣告包含著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文化的自信。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有悠久的海上貿易歷史。經過幾代泉州人的努力,泉州這座城正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弘揚海絲文化,做新時代的泉州人,我結合《尋找海絲遺跡,愛我文都家園》語綜課的學習,讓學生為我們的家鄉“海絲城市”代言,學寫導游詞。通過調查了解,實地考察,學生以家鄉主人的身份寫出了一篇篇生動,感人的導游稿。在交流會上,小導游們慷慨激昂地介紹著泉州,把“游人”一次次帶入美輪美奐的泉州仙境,或游覽巍巍戴云山,或瞻仰東西古塔,或攀爬九日山……活動中學生不但領略了泉州的魅力,還提高了寫作和交流的能力。
語文教學論文范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解析
教室不應只是鋼筋水泥的隔離間,應是多孔的海綿,教師通過各種孔道使教學和生活息息相通。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 楊昌明.古城泉州【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 李冀平,朱學群,王連茂.泉州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陳小平.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M】作家出版社,2019
作者:黃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