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名著導讀和課文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都是學生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統編本的名著導讀教學中,卻出現了諸多問題,阻礙了名著導讀教學的發展,無法完成名著導讀教學任務,也難以達成教材編者的意圖。
為更好地改進名著導讀教學,我們需要再次重新審視編寫體例,實施“雙線并進,梯度實施”策略,引領閱讀教學真發生,讓學生真閱讀、深閱讀、閱讀整本書,進而實現“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的建構。
一、“雙線并進,梯度實施”策略
名著導讀編寫體例由6個版塊組成:①名家或作者相關評價,這一版塊主要作用是設疑激趣; ②整體介紹,包括主要內容事件、人物形象、藝術手法以及作品主題等,這一版塊目的是想從宏觀上引領學生整體把握名著; ③讀書方法指導,這一版塊主要是介紹讀書方法并指導學生怎樣在閱讀“這一本”時去運用; ④專題探究,這一版塊目的是指導開展主題閱讀,將閱讀引向縱深; ⑤精彩選篇,這一版塊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精讀,進而引領學生的閱讀由“這一段”到“這一本”; ⑥自主閱讀推薦,這一版塊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課內導讀的方法實行課外自讀,引導閱讀由“這一本”到“這一類”。 六個板塊有關內容及要求具體明確,讓導讀有了強有力的抓手,以此實現編者的“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的建構。
通過研讀這一編寫體例,我們發現:在“讀書方法指導”這一版塊,對“這一本”名著針對性地介紹一種讀書方法,如在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的導讀體例中,編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是“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在七年級下冊《西游記》的導讀體例中,編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是“精讀與跳讀”; 在八年級下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導讀體例中,編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是“摘抄和做筆記”。
同樣,在“專題探究”這一版塊,編者都針對性地設計了3-4個探究的專題,如在八年級上冊《紅星照耀中國》導讀中,編者設計了3個專題,分別是“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關于長征”和“信仰與精神”; 在九年級上冊《水滸傳》導讀中,編者也設計了3個專題,分別是“探究《水滸傳》中的情節”“為《水滸傳》人物立傳”和“分析章回體小說的藝術特點”; 而在七年級下冊《駱駝祥子》導讀中,編者則設計了4個專題,依次是“給祥子寫小傳”“探尋悲劇原因”“話說‘洋車夫’”和“獨特的‘京味兒’”。 審視分析每一本名著導讀的幾個專題,我們不難發現專題的排列先是內容情節類的,其次是形象情感類的,最后的專題則有的是主題藝術類的,有的是閱讀借鑒與拓展類的。 編者期待教師圍繞這3-4個探究專題,進行導讀教學設計,實現整本書的深度閱讀。
基于以上分析,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我們就必須運用“雙線并進,梯度實施”這一策略實施教學。 所謂“雙線”,一是指閱讀方法,將指導名著導讀編寫體例中所推薦的閱讀方法的運用貫穿在名著導讀教學中; 二是指閱讀專題,圍繞編者確定的“這一本”名著的3—4個閱讀專題,指導學生進行名著專題閱讀活動。 “雙線推進”指的就是根據導讀體例確定的導讀教學重點,以讀書方法的指導和閱讀專題的實施為主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對整本名著的文本進行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
“梯度實施”也是針對閱讀方法和專題的實施而言的。 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將學生已學習的閱讀方法和“這一本”名著的閱讀方法結合進行,階梯實施。 如進行七年級下冊《駱駝祥子》導讀時,將編者要求掌握的七年級上冊《西游記》的“精讀與跳讀”作為第一階梯進行鞏固,將編者要求運用《駱駝祥子》的“圈點與批注”方法作為第二階梯進行學習,實現閱讀方法的進階提升。 在閱讀專題的實施上,則遵循編者的編排規律,按照由淺層的了解認知到深層理解感悟的順序將文本內容情節的把握作為第一階梯,藝術形象的分析作為第二階梯,主題的理解、藝術特色的借鑒作為第三階梯,使導讀呈現出一定的梯度,引導學生的閱讀向縱深發展。
“雙線推進,梯度實施”兼顧到閱讀方法的學習運用和導讀專題的開展實施。 在導讀中,指導學生在運用“這一本”的讀書方法的同時,兼顧運用“其他本”的閱讀方法,圍繞編者的3-4個專題循序漸進地深入閱讀名著,梳理內容情節,賞析藝術形象,理解情感主題,學習、借鑒藝術特色,能夠引導學生真閱讀,有效實現編者的真實意圖。
二、“雙線并進,梯度實施”策略的運用
在九年級上冊《水滸傳》導讀體例中,編者推薦的讀書方法是“古典小說閱讀”,具體為:一是把握宏大的社會歷史題材特點; 二是抓住白話小說的藝術手法,如單線結構,運用懸念、誤會和巧合,全知全能的視角; 三是分析人物形象; 四是體會生活化語言和白描式的敘事、描寫語言; 設計的三個專題則為“探究《水滸傳》中的情節”“為《水滸傳》人物立傳”“分析章回體小說的藝術特點”。 下面就以《水滸傳》導讀為例,簡談緊扣閱讀方法和閱讀專題,實施“雙線推進,梯度實施”這一策略。
1.指導運用“抓單線結構”和“跳讀”的方法,進行“探究《水滸傳》中的情節”專題閱讀。
教材中在“探究《水滸傳》中的情節”這一專題后設置了提示語:《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像“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精彩篇章,往往集中了很多人物,有著精彩的場面描寫,令人難忘。 還有很多情節環環相扣,如描寫武松的就有“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深入刻畫了這個人物的性格發展史。 選擇你最喜歡的章節或人物,梳理其中的情節,嘗試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來。
這一提示語中“很多情節環環相扣”則是對“單線結構”的一個形象詮釋,并結合寫武松的相關情節讓學生明確:單線結構,即用一條線索把若干個故事連綴起來,順時敘述,小說中有些情節就是以武松這個人物為線索展開敘述的。 同時考慮到圍繞這一專題進行閱讀不需要按照章回逐頁進行,學生在七年級閱讀《駱駝祥子》時已經學習過“跳讀”的方法,因此在導讀時,我設計了“理清線索,梳理魯智深情節”這一環節,對魯智深的相關情節進行梳理。 從“拳打鎮關西”開始,我引領學生依據單線結構連綴情節的原理,采用跳讀的方法,跳過與魯智深無關的情節進行閱讀,完成概括梳理:“大鬧五臺山”“大鬧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單打二龍山”“解脫緣纏井”“六和塔坐化”,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畫出相應的思維導圖。
學生在這一方法的引領下,也從李逵、宋江、楊志等單個人物入手,梳理其有關情節。 也較快的完成了相關人物的情節梳理。 在這一導讀中,學生既掌握了借助敘事線索梳理故事情節的閱讀方法,同時也對跳讀的方法進行了鞏固,更完成了專題一的學習。
2.指導運用“精讀”“圈點與批注”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進行“為《水滸傳》人物立傳”專題閱讀。
這一專題導讀,是以林沖為例進行的設計。 設計的環節分別為“抓住敘事線索,梳理林沖故事情節”“精讀五個情節,圈點批注寫感悟”“分析人物形象,認知林沖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為林沖立傳”,四個環節緊扣閱讀方法和閱讀專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
在“抓住線索,梳理林沖故事情節”這一環節的實施中,再次使用“抓單線結構”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梳理情節。 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梳理出的情節,要求學生重點精讀“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火并王倫”,進行圈點批注,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 “分析人物形象,認知林沖性格”這一環節則在學生精讀語段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描寫,從林沖的動作、語言和心理等描寫進行形象的分析,以求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把握林沖的形象。
三個環節的實施,既進行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又結合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更為主題閱讀的實施作了鋪墊。 第四個環節的實施也就水到渠成,于是有了下面的小傳:
林沖小傳
林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外號“豹子頭”,人送“林教頭”。 他武藝非凡,仗義疏財,救弱濟貧,有儒義俠風; 但他卻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不敢反抗。
妻子被高衙內調戲,他隱忍負重; 自己被高俅陷害,他甘愿接受; 野豬林險遭毒手,他委曲求全……滄州遭陸謙等暗算,終忍無可忍,手刃仇敵,雪夜上梁山。 投奔梁山得不到重用,仗義火并了王倫,推晁蓋為首領。 征方臘,他勇往直前,戰無不勝,后不幸中風,被迫留在杭州養病,半年后病故。
這一導讀課的設計,同樣指導運用針對性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領會到怎樣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去分析人物,實現了授之以漁的目標。 以此為例,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方法,完成了“為武松立傳”“為魯智深立傳”“為李逵立傳”……
3.指導運用“選擇性閱讀”“圈點批注”和“摘抄”的方法,進行“分析章回體小說的藝術特點”專題閱讀。
小說藝術特點的賞析是閱讀的難點,需要通過篇章結構的分析、語言的品味賞析等去感悟和理解,學生閱讀時往往不去涉及,因此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
指導運用選擇性閱讀時,要緊扣一定的閱讀目的,對于本設計則要關注針對性的語段進行,如白描式的敘事性、描寫性語言。 在確定后可以進行圈點批注,并摘抄下來,以積累語言和素材,提升閱讀質量,提高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設計時,明確的閱讀任務是賞析精彩的描寫,帶著這個任務,學生進行選擇性閱讀,確定賞析的語段。 我從學生的選擇中確定了“景陽岡打虎”的精彩片段進行導讀,引領學生分析小說的藝術特點。
課前,首先要求學生針對精彩的語言進行圈點批注,完成自我賞析。 課堂導讀時,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圈點批注,如:“一閃,閃在大蟲背后; 一閃,閃在一邊; 一閃,又閃在一邊”,批注為武松面臨鋒芒畢露的猛虎而機智避讓; “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批注為“揪”字看似平常,實則意蘊極深,富含精神和文字意味,意思是“緊緊地抓住、用力地拉住”,折射出武松超人力量和過人膽識。
結合學生的交流展示,我引導學生感悟歸納小說的語言藝術:明快、洗練,同時又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 基于此,我順勢引申到主問題上:通讀小說,思考這部古典小說在結構、人物刻畫方面具有哪些特點,寫一點賞析文字。
學生迅速選擇性閱讀后,結合自己確定的文本內容進行思考表達,各自寫出自己的賞析。
如:“《水滸傳》以人物為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人物一個個出場,故事一件件展開; 上一個人物故事結束時,由事件和場景的轉換牽出另一個人物,開始下一個故事; 結構單純而不單調,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
又如:“《水滸傳》的人物是傳奇性與真實性的完美結合。 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們又多帶有傳奇色彩,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景陽岡打虎等。 但作者在寫這些時,又將傳奇行為置于真實的基礎之上,不給人以虛假之感。 比如寫武松打虎,先寫他因醉酒而壯著膽子上岡,又寫他得知有虎后礙于面子硬著頭皮上山,再寫他發現老虎后慌亂中打折梢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寫他打死老虎后用盡力氣而又遇“兩虎”時失聲驚叫等等,都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 ”
緊扣“選擇性閱讀”“圈點批注”和“摘抄”三種讀書方法,聚焦精彩語段進行品讀感悟,領會小說“這一段”的藝術魅力,進而運用所掌握的方法延伸到對整本名著藝術特色的賞析中,實現了對小說的深讀,也為學生的寫作借鑒奠定了基礎。
初中語文論文范例: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
根據編者意圖,統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是一個方法引領、深度閱讀、思維提升的過程,教師應該摒棄單一的對名著文本進行導讀的策略,采用雙線兼顧,梯度實施的策略,從閱讀方法的學習和專題的實施兩個方面進行導讀,以課堂為導讀平臺,以生成與建構為導讀成果,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實現對名著文本的真讀、真悟,從而達成名著導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楊偉.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訪談[J].語文建設,2018(03).
[4]馮大舟.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體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08).
[5]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0).
作者:董淑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