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1 研究緣起
1.1 研究的背景
時代發展必然需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標志著從上層領導開始進一步我們鄉村教師的重視。 鄉村教師是教育隊伍中一個龐大的分支,為實現“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均衡”就更應該注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自身發展需求:在現實狀態中,因為硬件、視野、思想等局限,我們鄉村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似乎比較薄弱,其薄弱點的關鍵就是專業化程度。 為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為實現“振興美麗鄉村”的目標,我們鄉村教師就更應該領先一步,用好“聽說讀寫做”等多種途徑,注重科研意識,用自身的專業化知識、創新能力來帶動一代又一代鄉村人走上更美好的生活。
1.2 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
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問題的探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是國外教師教育研究關注的一個焦點。 1989-199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相繼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教師及教師專業化改革的研究報告,如《教師培訓》、《學校質量》、《今日之教師》、《教師質量》等。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提出,“在提高教師地位的整體政策中,專業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長期策略”。 日本早在1971年就在中央教育審議會通過的《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的綜合擴充與調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師職業本來就需要極高的專門性”,強調應當確認、加強教師的專業化。 在英國,隨著教師聘任制和教師證書制度的實施,教師專業化進程不斷加快,80年代末建立了旨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校本培訓模式,1998年教育與就業部頒布了新的教師教育專業性認可標準“教師教育課程要求”。 60年代末,美國學者富勒(Fuller)以其編制的著名的《教師關注問卷》揭開了研究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問題的序幕。
此處專業化就是科研的代名詞,用科研的態度、研究方法與實踐,從而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化。 當然,國外專家的研究專業化的階段模式——準備期、適應期、發展期、創造期,以及在各階段的具體內容研究,都是在對科研型專業化教師的嘗試,這研究也不分城市和農村。
1.2.2 國內研究
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分別從80年代后期開始加大教師專業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師專業化的觀念成為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度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社會對教師工作質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 進入21世紀,我國官方開始在文件中正式引入教師教育的概念,明確提出了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任務,其中比較明顯的科研型教師工作模式的研究有以下幾個:
鮑傳友,闡述了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特征和價值,展現了其研究的過程、方法和技術,特別是詳細地說明了其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要求和技巧,對于引導教師參與研究、豐富和規范教師研究成果、提高教師研究水平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朱平,主要研究科研型教師科研指導工作的方法。 他的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都圍繞教學中心而來,具有很好的指向性,這對于培養一線教師的研究和教學覺悟能力大有助益。
劉波,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全面展現了一位研究型教師的成長之路。 一直在基層學校工作,至今已有十多年,從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到學校的教科室主任,從一名新手教師到成長為研究型教師,他走過的歷程,他愛上教育、愛上研究的經歷都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
綜上已有的研究都為本課題的可行性實施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 同時,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是鄉村教師,這和上述的研究又有著不同之處; 即使是多年前“馬小現象”的特殊案例,同樣是針對鄉村教師,但因為時代的不一樣,其教師的素質、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又有著新的變化。 所以,本課題從時代需要、從本時代教師的自身需求中來研究“切實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優質均衡”是具有一定的現實和操作意義的。
1.3 研究的價值
(1)理論價值
通過對打造新時代科研型鄉村教師隊伍的實踐研究,有助于實現“上好學、接受更優質教育”的農村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有助于更多一線鄉村教師形成更專業知識體系,更高的道德素質和創新能力,從而加快實現農村教育的現代化。
(2)實踐價值
①有助于促進鄉村教師科研的自信和幸福感,能更好地利用科學理論解決實際教育問題,從而讓教師的工作更有效,讓鄉村教師的教育生活更快樂。
②有助于優化鄉村教師隊伍結構,激活現有鄉村教師安心從事鄉村教育,喚起他們更多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2 核心概念
2.1 科研型鄉村教師
指的是在鄉村教育領域中,能積極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職業敏感性、反思意識、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識,及時發現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針對問題積極探索研究,主動吸收教育科學理論和同行經驗,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而真正成為具有教育專業的幸福鄉村教師。
2.2 “聽說讀寫做”工作模式
指我們鄉村教師需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通過最切實可行的科研方式——“常聽”(聽課堂、講座、論壇等),廣聞博見; “常說”(說體會、心得、感悟等),發出自己的聲音,暢談自己的見解; “常讀”(讀專著、雜志、網絡等),積累知識,增長見識; “常寫”(寫所得、所失、改進等),在提煉反思中快速成長; “常做”(做課堂、課題、課程等),在實踐中找尋真知。
2.3 打造科研型鄉村教師“聽說讀寫做”工作模式研究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鄉村教師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梁,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教師的隊伍建設就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本課題研究就是是順應教育大趨勢、順應事業發展的需要。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就要求我們鄉村教師也應該從職業走向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用可具體操作又易取得實效的“聽說讀寫做”等科研方式,進行學術研究,追尋理念、探索規律、構建體系、尋找方法,從課堂到課題到課程,“三課”有機融合,形成自覺的科研行為,實現教育的完美境界、幸福生活。
3 研究目標
實現教育部提出的加強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下得去”到“留得住”到“ 教得好”的目標。
(1)教師發展目標:培養教師的科研意識,成為鄉村學校的一種文化自覺,根植于教師心靈深處。 讓鄉村教師“體力型勤雜工”現狀真正還原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借助具體的工作模式實現從職業到專業的實質性轉變。
(2)學校發展目標:通過帶有學校特色的“聽說讀寫做”工作模式,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在專業發展中找到自己的生長點,實現科研氛圍濃、科研成果實的優秀鄉村學校。
4 研究內容
4.1 鄉村教師的科研現狀與實效的調查研究
重點調查目前鄉村教師積極自主鉆研教學和提升自我素養的意愿,調查鄉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現狀對農村教育改革的制約和束縛,從而為本課題的研究找準切入點與突破口,有的放矢精準地開展課題研究,有效避免走彎路,取得實質性研究成果。
4.2 鄉村教師走向科研的路徑研究
課題組將針對學校教師的現有科研水平實際,再結合學校、社會的一些優勢整合,探尋適切的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強的科研路徑,確保每個層面的教師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幸福指數。
4.3 科研型鄉村教師的案例研究
課題組將從老中青三代教師中選取已有的優秀典型人物,找尋他們在科研道路上的成功經驗,尋求一定的規律為推廣所用。
遵循“逐步推進、以點帶面”的原則,對在課題研究期間涌現的具有科研能力、已有科研進步的人物進行跟蹤研究,在分析比較中找尋最適合本校、適合教師個體的科研方式。
4.4 鄉村教師科研能力的評價研究
全面提升鄉村教師科研能力這個目標本就是一個漸進、比較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起點的教師,我們課題組將根據實際,研究采用分層次、可持續性、發展性的評價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和激勵教師們科研的熱情。
5 研究重點
鄉村教師走向科研的工作模式研究是課題組研究的重點,課題組從常規路徑入手,再精選適合于本校、該教師的科研策略。
5.1 “聽說讀寫做”的常規路徑——聽課堂、講座、論壇; 說體會、心得、感悟; 讀專著、雜志、網絡; 寫所得、所失、改進; 做課堂、課題、課程……
5.2 “搭臺子、架梯子、結對子、引路子”的團隊路徑——通過團隊合作的精神力量和實踐操作,帶動一批人共同前進。
6 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搜集、學習鄉村教師工作改革新理論,分析和豐富“聽說讀寫做”工作方式的具體內涵,為課題研究奠定詳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2)調查法:調查當前鄉村教師工作的現狀及科研障礙成因,為分析其影響因素和探索科研之路積累最鮮活、最直接的現實依據。
(3)行動研究法:將“聽說讀寫做”實踐與研究融為一體,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
(4)個案法:對個別教師、實驗班級、某一類群體(如年齡段劃分)、某一次課堂教學、某一個科研案例等典型個案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和剖析,以豐富和改進教師工作方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7 研究步驟
7.1 研究思路(技術路線)
沿著“現狀調查研究——路徑策略研究——案例實踐研究——教師評價研究”的思路展開。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目前鄉村教師隊伍科研實踐的現狀,針對存在問題,尋求解決的策略和方法。 通過“聽說讀寫做”等常規路徑和不斷取得成功的案例,在分析比較、歸納整理的基礎上,進而開展實踐研究,結合著最契合實際的有效評價,確保課題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7.2 研究過程
7.2.1 準備階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調查摸底,提出實施方案,加強理論學習。
落實管理體制,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 建立課題研究檔案。
7.2.2 實施階段(2019年10月-2022年2月)
實施課題的研究方案,明確本研究目的、意義、內容方法及操作步驟。
對當前農村教師科研狀態進行調查,做好記錄。
啟動課題研究,以學習、討論、個人嘗試、研究課、互相交流為主要形式,邊學習邊研究; 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和交流; 定期舉行交流課活動,成員間相互交流; 及時反思,做經驗總結。
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根據實際情況對課題進行適當調整研究計劃。
在“搭臺子、架梯子、結對子、引路子”的基礎氛圍中探索“聽說讀寫做”的更多更有效具體內涵,形成每人的專業成長手冊; 指導課題組教師做好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7.2.3 總結階段(2022年3月-2022年5月)
總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申請結題。
8 觀點、創新
8.1 主要觀點
(1)科研型教師,與科研興教、興校、興師的理念推行相呼應,系統整理和形成“聽說讀寫做”的具體操作性訓練要求,讓教師工作更加科學化和專業化。
(2)“聽說讀寫做”的基本科研方式,把原本紛繁復雜的體力活變得更加生動化、可操作化。 具體操作化的科研探索之路,更符合新時期社會的發展,符合順應時代發展的學生多樣教育問題突出的現狀。
也讓教師的生活更加專業和幸福。
(3)提升鄉村教師的科研能力,就是在切實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實現我國教育優質平衡。
8.2 可能的創新之處
農村教師工作更專業:從教師工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出發,積極尋求教師個體的自覺、主動的研討意識和科研方式,從而實現學校教育工作更有專業技術支持。
農村教師工作更幸福:具體、多樣的科研方式摒棄了多數鄉村教師認為的焦頭爛額無用功,從而提高現任多數鄉村教師的生活質量,讓鄉村教師工作能有更多的人喜歡當,從而享受獨有的幸福教育生活。
作者:周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