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1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污染日益嚴重,水體污染極為嚴重。在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較大的水體漁業導致了漁業水域的污染,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在漁業生產中。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論述了漁業水污染和漁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漁業水域污染,漁業養殖生產,水體漁業
1 淡水漁業養殖生產的現狀
我國有20萬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動植物,發展淡水漁業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是水庫集約化漁業生產模式,主要是以網箱養魚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攔河養魚的方式。網箱養魚是在天然水域條件下,利用合成纖維網片或金屬網等材料裝配成一定開關的箱體,設置在水體中,把魚類高密度地養在箱中,借助箱內外不斷的水交換,維持箱內適合魚類生長的環境,利用天然餌料或人工投餌培育魚種或飼養商品魚,這種養魚方法叫網箱養魚。
我國網箱養魚自1973年開始,逐步得到迅猛發展。在我國淡水養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江西、安徽等七個省。這七個省的水產品總產量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60%多。在高產量高利潤的充分誘惑下,網箱和工廠化養殖迅猛發展,其主要原因是池塘、湖泊、稻田、河溝等養殖方式屬于粗放式,而網箱和工廠化養殖是精細化規模經營,但同時其負面影響是造成許多水庫水域嚴重污染,雖然效益可觀,但污染程度也應得到重視,必須加以規范和控制。
2 對淡水漁業養殖生產造成污染的對策
2.1 選擇好作為集約化漁業生產用的水庫水域
1、選擇水面積在20畝以上、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庫:集約化漁業生產會產生大量有機物質,如果面積太小會直接影響這些有機物質的進一步分解利用,即減緩水體的自凈能力,短期內即可造成水域富營養化而發生污染;平均水深不達標則直接影響規模養殖設施設備的建設,不利于集約化漁業生產。
2、選擇地勢較低,周圍2公里內無大型畜牧業養殖場所的水庫:地勢低,集水區就大,便于收集天然水源;大型畜牧業養殖場會產生對魚類生產極大危害的廢水廢料,這點至關重要。
3、選擇水質穩定、水源比較充分,枯水期也能確保水庫容量的水庫:穩定的水質對產出質量安全的漁業產品至關重要,一般要求符合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
4、選擇交通相對較為便利的水庫:便利的交通使飼料、設備、設施,以及漁業產品的運輸都變得非常容易,促進產銷兩旺。
5、選擇遠離居民社區、大型工廠的水庫:居民生活垃圾、生活廢水都將影響水庫的水質,而大型工廠所排放的廢水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污染來源,因此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6、不在國家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的居民取水區、公共水域投資網箱養魚。
2.2 控制網箱養殖密度,適度投餌,科學判斷,提高社會責任心,隨時監測水體水質,預防水體富營養化,確保水質達標
1、科學確定養殖容量,政府水產部門切實負起責來,統一規劃水庫集約化淡水養殖,禁止超過水庫負載。
2、合理布局網箱,科學搭配養殖種類,使養殖種類間能更有效地再利用產生的“廢物”,防止廢物大量沉積在水體中。
3、投喂優質餌料,盡量避免浪費和產生廢物;定期監測水質,科學合理使用漁藥。
4、發展生態漁業,注重保護水域環境,有意識地進行生態修復?刹扇∈杩5啄,去除水草和藻類,引入低營養水稀釋和實行人工曝氣等措施減少水體富營養化。同時采取生物防治,引入大型挺水植物與藻類競爭、養殖捕食藻類的魚等抑制藻類繁殖生長。
2.3 發展環境友好型淡水養殖,實現健康、安全、無公害養殖
1、不斷提高集約化、工廠化養殖技術,完善設備設施,提高技術含量。
2、進行必要的漁業結構調整,優勝劣汰,關停一些規模小、污染大、零散經營、技術落后的家庭經營戶。
3、大力發展休閑觀賞漁業,不斷促進淡水生產技術轉型。
4、強化淡水水產品加工產業,逐步由粗到細,提高淡水產品加工技術和加工能力,深挖淡水產品潛力。
2.4 國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水產養殖法律法規
強化執法力度,不斷進行行政干預和引導,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和養殖環境達標。同時注重科學研究,指導養殖戶進行品種改良,提高適合集約化養殖品種的數量。
近些年來,我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了嚴格的禁漁期和禁漁期制度,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還加大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方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同時,各地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只有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水庫水域資源,才能使淡水漁業進入一個正常的良性循環,達到持續、穩定、生態地發展。
推薦期刊:《漁業經濟研究》期刊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