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農村村落形態逐漸趨向于生態自然環境,同時也營造出了舒適安全的社會交往空間,在目前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安置設計不可忽視,怎樣改善居住環境創建和諧的鄰里關系是相關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文章根據傳統農村生態聚落的形成特點展開研究,將生態與社區文化融合到一起,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
關鍵詞:農村生態聚落,農村安置區,現代居住設計
1 "生態聚落"理念的分析
生態聚落不僅僅是指物理環境層面的含義,同時包括人與人之間生態關系的深層含義,傳統聚落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自然因素、以及血緣因素、宗族因素等作用下共同形成的一個動態的村落。傳統聚落中的完整社會結構與人們具備的歸屬感、地域感、安全感都與現代的思想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社區思想屬于社會學上的一種概念,"社"它表現的是一種集體組織,"區"它代表的是地域,社區其主要指的是在相應的領域中,一些共同利于群體相互交往、影響,所形成的厲害關系與價值準則。社區它代表的是地域的共同體,其在實踐過程中包含形成社區的基礎條件有以下 4 點條件: ①具備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 ②能在特定的區域中相互獨立; ③具備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 ④具備相近的價值、文化、認同感。
2 安置區需解決的問題
本項目旨在通過一個整體性規劃,容納一個七個村莊的大型的住區。因此需要面對諸如: 居住環境改善、異地安置、原有生態打亂及新生態重新建立等問題; 如何打造一個舒適的村落,同時各村落能夠有共同的開放性空間以及其相對獨立的村落空間,同時具體到各家庭能夠有其獨立的居住空間,實現不同層次的交往空間以及保留村落原有親緣關系的良好延續。
3 生態聚落理念在設計中的體現
3. 1 "開放街區,生態聚落"
設計開放性的小區,通過建筑的布局,圍合成小區的內部環境。小區道路直通城市道路,增加城市路網的密度。
3.2 聚落理念的出發點
聚落理念的出發點是黑土社區聚集了七個村莊的村民,與普通商品房小區有所不同,這些村民本來居住在同一個村,社會關系比較緊密,因此會根據各個村莊設計相對獨立的組團,而這些組團之間又有共同的中心,所以形成聚落的設計理念。
3. 3 生態聚落設計體現
生態聚落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間、足夠的綠化空間跟鄰里交往空間; 同時在滿足以上條件的基礎上適當設置配套商業網點,實現居住空間、交往空間、經濟效益的三位一體。總體規劃以南北向規劃路為結構主軸線,兩條東西向小區路為結構次軸線,將整個小區劃分為四個組團; 每個組團對應安置不同的村莊,盡量使各個村莊有獨立的區域,合并到一個組團內的村莊也可以具備分區管理的條件; 進一步設計兩條南北向組團路,將整個地塊分為九宮格的模式,中間組團東側規劃為完整的中心綠地,形成整個小區的重心; 中間綠地北側布置幼兒園,南側為社區公共活動中心,將衛生站、社區服務中心、文化活動站集中布置。中心綠地作為小區級公園,設計籃球場、乒乓球場地等健身設施,打造成一個健身公園,為全民健身創造必要的條件。
建筑單體以多層為主,其中西地塊南部兩個組團均為多層住宅,最北側組團為小高層住宅,東側地塊均為多層。多層建筑采用住宅底層+ 室外的停車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加小區綠地面積; 高層建筑設計地下停車場,居民停車均停到地下。商業布置采用沿路集中布置跟街區分散布置相結合的模式。兼顧商業效益居民日常的生活。每個組團內部均設計組團綠地,形成居民日常休閑的活動場地。
整個小區內的景觀布置均衡,重視景觀的"均好性"與"層次性",以中心景觀為原點,向四個方向輻射,以及宅間綠地形成一個輻射全區的一個景觀系統。交通組織: 區內道路分為小區路、組團路、宅前停車道路及入戶道路四個級別; 采用"車在外圍行,人在中間走"的交通模式。在有限的條件內盡量設計專門的人行道路,實現人車分流的交通系統; 具體設計為將行車流線布置在兩側,中間為人行道路及景觀。
3.4 設計過程中的生態元素
在對居住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過對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夠減少人類對人工資源的依賴。建筑材料、技術的選擇均立足現狀,采用低能耗的設計。
4 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戶口逐漸變成了城市人口,在該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同時也面臨著社會環境能源等諸多問題,而城市作為居住的主要城區,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借鑒農村聚落的優良特點,不斷的將舒適、安全的環境創建出來,以保證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希望我們設計的住區建成后能夠"看的見山,望的見水,記得住鄉愁"。
參考文獻
[1]文運,趙書彬,張娟。 鄉村旅游發展下海口鄉村聚落景觀的變化---以美社村為例[J]。 海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4( 02) 。
[2]劉永偉,張陽生,李奕。 近 10 年來國內鄉村聚落研究進展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3( 05) 。
[3]浦欣成,王竹,黃倩。 鄉村聚落的邊界形態探析[J]。 建筑與文化,2013( 08) 。\
相關閱讀:現代農村科技雜志征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