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1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以來,家庭農場對于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作用成為理論界的共識。將家庭農場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作為研究問題,從而為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尋求方向。基于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構建了家庭農場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模型。通過使用靜態面板模型發現農場主受教育水平、農場規模經營年限、政府補貼、工商登記、擁有農機具價值、農業保費支出均會提高農民收入,而較完整收支記錄并不一定影響農民收入,并對不同經濟地區進行差異性分析。采用兩步系統GMM模型檢驗內生性并回歸系數結果,得到與主模型一致的結論。據此,應從家庭農場工商登記、財政補貼及農業保險、規模經營、人才、技術支持制度方面進行完善,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家庭農場;農民收入;GMM;制度環境
2020年5月15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召開全國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視頻會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對家庭農場培育發展重點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安排。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具有的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三大特點對發展現代農業將產生巨大的助力,同時對農民經營收入水平的提高發揮作用。
截至2018年底,全國家庭農場達到近60萬家,其中,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8.3萬家①。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作為農民收入的四大組成部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可能會不斷增加,家庭經營收入則可能會減少。家庭經營收入作為農民收入的一部分,不僅關系農民收入水平,更對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以至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家庭農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何秀榮認為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也需要增長,而小農戶的經營收入無法與國民收入的增長同步,所以要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適度擴大經營規模,發展類型多樣的家庭農場[1]。楊剛和鄭明瑋認為家庭農場基于自身的優勢條件,通過改變經營行為激發農村發展活力,進而提高農戶收入,是一種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周志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2002—2017年四川省農用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農民收入和農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分別上升0.5235%、2.1346%[3]。劉靈輝等更是認為家庭農場是未來中國農業微觀經營組織的重要形式,是整合農村資源以實現農業發展、促進農戶增收的新途徑[4]。
(二)制度環境對家庭農場發展的作用陳德仙和黃中偉通過研究發現,制度是決定家庭農場經營效益的重要因素,國際經驗表明對制度環境予以調節會影響家庭農場的發展[5]。王睿和周應恒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發展,經營理念、運行機制及相關配套制度必須得到更新[6]。伍開群認為家庭農場制度要發揮制度性效率,不僅需要完善家庭農場制度本身,更需要其他相關制度的配合與完善[7]。
(三)家庭農場的經營優勢與影響因子張建雷認為家庭農場的農民家庭根據新的勞動力結構和農業生產條件主動對家庭勞動重新改造,而不是被動接受來自政府和市場力量的重新配置,通過家庭勞動的重新優化配置,提高家庭勞動收入,達到家庭消費需求和投入的基本均衡[8]。屈學書和矯麗會認為規模經營可以在我國家庭農場中得以實現,同時有利于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農機裝備以達到集約化農業和規模經濟的效果[9]。高海采取地方規范性文件的樣本分析法,分析家庭農場與勞動力市場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社會化服務制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認為家庭農場是對我國家庭經營制度的繼承和完善[10]。
因此,家庭農場特有的經營方式使得其在農業經營中具有發展優勢。吳清華等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一要引導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二要明確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11]。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適度規模發展和經營者素質、農業技術都對農民收入有正向作用。在財政扶持方面,戎愛萍認為提高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財政政策的支持[12]。綜上,學術界基本肯定了家庭農場對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并研究了影響家庭農場的各種因素。但針對家庭農場的具體制度如何影響農民收入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分析家庭農場主受教育水平、家庭農場規模經營年限、進行工商注冊登記情況、政府發放的財政補貼、農機具擁有情況、農業保險費用支出、收支記錄情況對農民收入產生的影響,從而得出家庭農場的經營如何對農民收入進行影響,并提出完善家庭農場制度的建議。
二、研究假設與指標體系構建
(一)研究假設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通過強化產業支撐、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切實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產品跨區域流通、充分發揮非農產業帶動作用等措施促進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13]。而家庭農場具有較高的經營效率和技術先進性,代表著農業發展的方向,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具有較高的穩定性[14]。由此可知,家庭農場經營與農民收入提高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關系,而家庭農場的經營離不開相關的制度安排。本文將通過構建相關的指標體系來研究家庭農場經營的主要因素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聯關系。
1.農場主受教育水平何秀榮認為家庭農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素質高和能力強的經營者不可或缺[1]。素質高和能力強的評價指標有很多,但多數指標都很難數據化,其中,農場主受教育水平是能夠數據化的一個指標。Latruffe等研究表明,經營者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利于家庭農場效率的提升[15]。周煒基于農場主個人視角,利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后發現,農場主受教育程度對農場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作用[16]。因此,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場主比例越高,農民收入水平也可能越高。
2.農場規模經營平均年限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其他農業生產經營形式相比,家庭農場這種組織形式對于城鎮化和發展新農村具有一定的優勢,就效益而言,家庭農場的效益體現為規模效益,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效果明顯[17]。Mugera和Langemeier通過研究表明經營規模會影響家庭農場的效率[18],而某一年農場的規模數值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不足以說明規模效益的大小,農場規模經營的年限則能夠持續反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因此,從理論上看,農場規模經營的平均年限越長,農民收入越高。
3.工商注冊登記在實踐中,各地對于家庭農場是否工商注冊登記的規定不盡相同,學界對于該問題也沒有達成共識。家庭農場進行工商登記,有利于自身經營管理的規范性,也有利于政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從理論角度來看,工商注冊登記比例越高,農場經營越規范,政府管理及補貼也就更有針對性,農民收入水平也應該更高。
4.有較完整的收支記錄家庭農場的收支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農場自身管理的水平,有較為完整收支記錄的家庭農場財務管理較為嚴格,而缺乏完整收支記錄的家庭農場往往管理較為松散。從理論角度看,擁有較為完整收支記錄的家庭農場,經營較為規范,經營效率應該更高,從而農民收入也會更高。故假設有較為完整收支記錄的家庭農場占比與農民收入正相關。
5.擁有農機具平均價值規;洜I是家庭農場的特征之一,而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規模報酬遞增[19]。農機具的擁有量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農場的機械化程度,但由于數據的欠缺,本文采用擁有農機具平均價值來間接反映家庭農場擁有情況。因而選取擁有農機具平均價值作為一個指標,假設擁有農機具平均價值與農民收入呈正相關。
三、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一)模型設定在計量分析中,如果數據為時間序列分析,一般使用的方法有格蘭杰因果檢驗、VAR模型等。對于面板數據而言,常見的有混合OLS、固定效應及隨機效應方法等,并且在理論研究深度考慮上,大量的研究會考慮穩健以及內生性等問題,本文利用廣義矩估計(GMM)方法來進行分析。實證分析的軟件為STATA15.0軟件。本文在辛嶺和王艷華研究農民受教育程度對收入影響的基礎上[23],研究家庭農場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通過搜集與家庭農場發展有關的指標,利用這些指標構建了家庭農場發展與農民收入關系的模型,為了降低異方差,本文對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四、實證結果
為了驗證家庭農場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本文選取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使用靜態面板回歸分析對全樣本進行了回歸,模型1至模型7是逐漸增加解釋變量后得到的。一是教育水平促進了農民收入。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著資源利用、信息獲取以及技術革新的能力也更高,這使得高教育水平的農場主能夠更好地使用科學技術進行經營,同時也能充分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來解決生產經營遇到的難題[24]。根據表3中結果,可以發現,農場主受教育程度的系數始終為正,說明農場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結果與辛嶺和王艷華的結論一致[23]。
模型7根據hausman檢驗和F檢驗選擇最優模型為FE模型,其中,教育變量對應的系數為0.002,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教育水平每提高1%,會促進農民收入0.002%。隨著我國整體國民教育素質的提高,農民可以接受先進的理念、概念、方法,并且可以運用到實際生產當中,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不具備很好的學習資源,而且有的農民文化水平較低,這就要求國家提出有關的方針政策,例如,有針對性地舉辦知識技能培訓班,建設農民學習屋等。這些提升農民知識水平的政策可以幫助農民管理好家庭農場,這不僅有助于農民自身幸福感的提高,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我國農業的發展活力,穩定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
二是規模經營年限的增加有助于農民收入的改善。在模型7的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中,規模經營年限對應的系數為0.038,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規模經營年限每提高1%,農民收入提升0.038%。可能的原因是規模經濟,即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年限越長,帶來的收入越大。農場規模增大之后,雖然可變成本也隨之增大,但是固定成本卻隨之減少,這樣總成本減少,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并且隨著農戶經營的時間越長,由于學習效應的存在,農民會找到合適的方法節省成本并正確管理家庭農場,這些都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原因。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探討了家庭農場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利用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運用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估計,研究發現家庭農場主受教育水平、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工商登記注冊、政府財政補貼、農機具裝備和農業保險費用支出確實可以顯著地提高農民的收入,而收支記錄并不會對農民收入有顯著影響。同時,本文的分析也表明,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農場經營規模、財政補貼、工商登記對提高農民收入的效應更顯著;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農場主受教育水平、擁有農機具裝備、農業保險費用支出對提高農民收入的效益更顯著;谏鲜鼋Y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規范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將家庭農場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分開,分別向市場監管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進行注冊登記,實現其主體認證和經營資格取得的銜接,有利于市場監管和財政補貼的精準開展。在規范家庭農場注冊登記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登記的管理效用。尤其在低發展水平地區,要規范工商登記,重視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效應提高農民收入。
第二,提高家庭農場財政補貼效用。在提高補貼金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高補貼效率。一是針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家庭農場提供多元化的補貼模式,尤其針對低經濟地區提供多樣化的補貼方式和補貼標準,體現差異化補貼;從生產到銷售要體現階段化補貼,更大程度發揮補貼效用。二是用市場導向激勵農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杜絕非扶貧式補貼。三是對財政補貼的用途進行監管,包括用于采購農機裝備、農業技術培訓、土地流轉等要設定一定的比例,農業主管部門通過對其補貼用途進行監管,從而提高農場的經營效率。
第三,推進家庭農場規模經營。一要通過建立農地流轉信息服務系統解決農地流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農地流轉的效率;二要通過完善家庭農場公共服務將農業資源與商業資源相整合,進而促進家庭農場規;a、銷售;三要通過開創“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對生產經營方式進行優化,將農民橫向聯合、將農業和農村資源相整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家庭農場規模經營的健康發展。
第四,全面提升農業保險參保率。通過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提高保險公司的利潤,激發農場主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提高投保率,發揮農業保險對農民收入的保障作用;同時將農業保險與其他扶持政策捆綁,在獲取農機裝備、新的農業項目以及財政補貼等惠農政策時,附加農業保險,進而提升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另外,探索“政府和保險聯辦共保”新模式,在確保政策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通過保險的杠桿效應,有效撬動社會資源,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農村經營管理》是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村雜志社、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學會361期刊網主辦,農業部經管司、經管總站業務指導,融政策性、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全國農經類核心期刊。
第五,加強現代農業人才和技術服務建設。一要在吸收農業人才的同時重視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大力引進農業人才為家庭農場輸入先進的生產和銷售理念,而且應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投入,重點進行新型農民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從而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二要發揮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積極作用,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科研人員與農場工作人員的雙向學習和交流達到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良性互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秀榮.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J].農村經營管理,2020(4):8-9.
[2]楊剛,鄭明瑋.淺析家庭農場多元化經營行為、發展新業態意愿程度與農戶收入水平的關系[J].山西農經,2020(10):55-56.
[3]周志偉.四川省農用地集約利用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2002—2017年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0(6):18-19.
作者:武焱,馬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