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2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2002—2019年,隨著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的持續減少,經濟學家對中國是否達到“劉易斯轉折點”各抒己見,但毋庸置疑的是過去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低勞動力成本正急劇上漲。 文章闡述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響,并針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勞動力成本; “三農”; 人力資源; 機械化
1 農村勞動力現狀及成本上升原因
1.1 農業人力資源狀況
農業勞動者可以定義為參與耕種土壤或涉及任何農業、園藝商品的飼養、牲畜、家禽管理等的任何人。 1949年,我國有5.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占比89.36%。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農村人口向遷移城市遷移的數量有增無減。 2017年,我國人口接近14 億,農村人口57 661 萬人,占比41.48%。 農村剩余勞動力呈現女性化和老齡化特征,基礎教育水平低,土地規模化程度低。 農業的勞動力緊縮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增長的工資并不能說服人們從事農業這一經歷漫長耕種且體力要求很高的工作。 農村家庭已經接受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大量走向城市,人才流失嚴重。
1.2 農業剩余勞動力減少,成本上升
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低勞動力成本自2006年以來已翻了兩番多,深層原因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下降引起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性缺失使農業供給曲線向內移動,村莊空心化。 2020年以后,可供農業勞動的年輕人仍會大面積減少,我國許多地區即將瀕臨更嚴重的勞動力短缺,損害經濟問題。 此外,非農就業工資的上漲也推高了農業勞動力價格,潛在勞動供應量的減少又進一步加劇,在二者雙重作用下,我國勞動力價格日趨升高。
1.3 計劃生育政策,教育水平提高
幾十年來,我國得益于人口紅利,成為全球制造強國。 如今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加上醫療保健的顯著改善,人均壽命增加的同時出生率也在下降,老齡化趨勢令人擔憂。 2018年末,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3 949 萬人,比上年增長859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 與此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國人輕農重工的思想根深蒂固,農民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存在; 糧食收購價格長期偏低,單純種地使農民的經濟收入得不到根本改善,諸多因素讓種地成為最沒有出路的產業。 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給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滿足了年輕人對職業發展、個人發展和娛樂的渴望,不甘心在農村一輩子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在城鎮落戶,他們的子女也成為新一代的“城里人”。
2 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2.1 食品價格上漲
2020年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5%。 其中,城市上漲0.5%,農村上漲0.4%; 食品價格上漲2.2%,非食品價格持平; 消費品價格上漲0.6%,服務價格上漲0.3%。 1—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2019年同期上漲3.0%。 副食品生產中最大成本因素之一就是勞動力成本,副食品生產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糧食收購、粗加工直至各種品種繁多的成品,最后通過供應鏈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對生產者需要層次、數量等有諸多要求。 2015年以來,糧食價格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價格上漲并不是因為我國糧食短缺,從發展的眼光看,這是一種趨于良性循環的好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漲價”是在“補課”。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勞動力短缺,目前農業糧食供應鏈無法在所有需要的時間和地點提供食物”,特別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疫情導致整個食品供應鏈的大規模中斷,使價格推至新高。
2.2 增加農藥化肥施用以確保產量
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超過7億國人擺脫了貧困,大部分農民不再依賴單純的耕種收入,外出務工人數增多。 提升農業利潤變得越來越艱難,農民不愿意將勞動力分配到繁重而低效的農業中,更強傾向于使用省事、見效快的化肥和農藥,這兩種化學物傾向于增加產量,但環境惡化相伴而來。 化肥會有一部分與侵蝕的沉積物一起沖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引起水體富營養化,農業非點源徑流在全國范圍內發生。 經常接觸農藥會表現出神經系統癥狀,例如頭痛和手部震顫,兒童比成年人更易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 農藥徑流也可能對非目標生物產生毀滅性影響,農業中使用的極為常見的除草劑對魚類和兩棲動物具有劇毒。
2.3 部分糧食依賴進口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大批村民越發傾向于在大城市謀生,而不是務農。 從1958年到1962年,我國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數千萬人死于自然災害。 袁隆平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說:“國內糧食生產滿足了中國87%的糧食供應,仍然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 我們必須努力擴大種植面積,提高雜交水稻的單產,以實現谷物自給自足。 ”2020年6月,袁隆平的團隊啟動了在全國鹽堿土壤上種植水稻的計劃,將6 667 公頃鹽堿土地轉化為耕地。 盡管谷物的自給率很高,但近年來糧食的供求關系一直很緊張。
2.4 粗放利用農地
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 該行業的工作與食品的種植密切相關,必須在對整個植物造成最小損害的情況下進行采摘(例如果樹上的果實)。 精耕細作的主要優勢是高產量,意味著耕種者可獲得農田的最大化效率。 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對農地的監管將變得更加輕松,在保持農地當前水平上運轉方面變得經驗豐富,密集型農業為解決中國饑餓所做的貢獻巨大。 而今,農業勞動力“新鮮血液”注入不足,變為“老年人的農業”,普遍完全粗放經營,地力、農業收益大都下降。 隨著農業勞動力流失,諸如蔬菜、水果和家禽產品等農產品變得越來越貴,土地撂荒現象嚴重。
3 應對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對策建議
3.1 發展現代農業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 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于0.13 公頃的有省、自治區,主要集中于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 與之相反的是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于0.07 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 公頃的最低界限。 該組織認為低于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農業農村部的成立為整體提升我國農林牧副漁的生產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結合最新的農業創新技術,是完成提高農業生產力艱巨任務的唯一途徑。 現代技術可以通過科學開發新的農作物品種,使用不同類型的雜交種子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對于旱地型農地種植格外刻不容緩。 在過去的十年,該領域的重大技術創新集中在室內垂直農業、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畜牧技術、現代溫室實踐、精準農業以及區塊鏈等領域。 室內垂直耕作可以通過縮短供應鏈中的距離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垂直農場的用水量比傳統農場少70%。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技術是必需的。
3.2 人工智能
面對勞動成本上升,有兩種選擇,即要素替代或產品替代。 在糧食生產上,生產者逐漸意識到機械化耕作可以抵消更高的勞動力成本,達成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借助AI,農民現在可以實時分析各種事物,例如從農地收集的天氣狀況、溫度、用水量或土壤狀況,以更好地為決策提供依據。 這種技術能夠比肉眼看到更多信息,比穿梭農地更準確。 農民利用微控制器、攝像機、傳感器、執行器和連接模塊等設備來遠程控制農業過程,各區域農地能夠更高效地運行。 農業是一項低利潤業務,需要全面了解為優化而投入的每一分錢,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在影響產量之前迅速糾正問題。
3.3 聚焦農業人力資源
當前,我國“四個現代化”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急需一支與之配套的人力資源團隊來推動農業轉型,創新人才的關鍵性不言而喻。 人力資本具有較強的正向外部性,它可以催生技術擴散功能,對促進技術進步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應著眼于農業人力資源有效開發、選拔一心為民的農村干部、投資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農村人才市場、構建學習型社區,提升農村文化教育條件和創新型師資建設。
3.4 加速農地流轉
實現農村承包用地有條件流轉是中共中央為解決農村問題開出的良方,同時也保住了我國農村耕地保有量的紅線。 農地流轉是指在不改變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將土地經營權轉移給其他經營單位。 從長遠來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技術進步; 從短期來看,技術進步的空間是有限的,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糧食生產技術效率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供應的主要途徑。 對于政府而言,有必要根據產出、利潤和生產找到經營規模的交集,指導農民實行適度的規模。 《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的決定》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通過邊際產出拉平效應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提高土地交易性,降低農地細碎化水平,提高田間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唐林峰.近期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研究綜述[J].法制與社會,2011(19):265-266.
[2]張馨方.農地經營權抵押法律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6:26-28.
[3]孫雷.關于深化上海農村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學發展,2014(5):60-68.
[4]成雄虎.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的完善[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2:34-39.
[5] 程碧璐.農業人力資源危機問題探討[J].當代經濟,2014(7):66-69.
[6]董佰生.農業轉型期我國農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1(27):5-6.
[7]李明明.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J].農業機械,2014(7):12.
作者:沈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