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0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熱再生是工業上應用最廣泛的活性炭再生方法。為深入探究水處理中飽和生物活性炭(SBAC)在熱再生過程中的熱解特性,采用與新炭(FAC)和吸附單一物質的載苯酚飽和活性炭(后文簡稱AC)進行對比的方法,通過熱重紅外聯用(TGFTIR)實驗對比分析三者在熱解過程中的失重、吸放熱及氣體產物情況;并對經過不同溫度熱解的飽和活性炭進行孔隙結構表征,確定SBAC的最優再生溫度。研究得出SBAC在熱解過程中40~360℃主要為水分和易揮發性有機物的物理脫附,360~772℃為易熱解型有機物的熱解,772~885℃有機物的熱解基本結束,885~1200℃失重較小,主要為原材料的熱反應和高碳殘余物的緩慢分解、炭化;生物膜在熱再生過程中會發生熱解;根據碘值和亞甲藍值得出SBAC的最優熱解再生溫度為850℃。本研究較為全面的分析了飽和生物活性炭的熱解特性,為活性炭的熱再生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活性炭;熱重紅外聯用;熱解再生;孔隙結構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采用常規的混凝、沉淀、過濾工藝處理被污染的水源只能去除其中有機物的20%~30%[1]。顆粒活性炭表面可以被微生物定植,微生物在水負載中建立活性生物膜,形成生物活性炭(BAC),BAC利用微生物降解活性炭吸附的協同作用[24]比顆粒炭單獨吸附或生物降解更有效,能夠長期高效去除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因此被國內外各個水廠廣泛應用[5]。
然而隨著BAC的長時間運行,生物膜的活性會降低,當其厚度超過“活性厚度”,吸附物的擴散與溶解氧的進入會變得困難[6],導致活性炭吸附與微生物降解的協同作用降低,在我國BAC的最佳使用壽命一般不超過兩年[7],之后需要進行再生處理。現有幾種成熟飽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可分為三大類:熱再生、化學再生和生物再生[8]。熱再生是應用最廣泛的活性炭再生方法[9],但是該過程沒有得到通透的認識,運行參數也遠沒有達到最優[1011]。其再生經濟性,高度取決于吸附性能的恢復程度及其損耗12。
目前國內外關于飽和生物活性炭的熱再生機理研究較少,熱解過程中吸附質的脫附、再生產物的成分及其變化規律等方面的問題都尚無報道,特別是生物膜所起的行為特性更沒有人研究。深入探究飽和生物活性炭(SBAC)的熱再生行為特性,有利于工業再生時優化設計參數和再生操作條件,為工業再生提供理論指導。BAC在水廠水處理中吸附了多種復雜有機物,吸附飽和后形成SBAC。
不同的吸附物在活性炭再生時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其吸附物脫附、分解過程相差非常大13,通過對比新炭和吸附單一物質的飽和炭的熱重紅外結果,以進一步揭示SBAC的熱解再生機理。苯酚作為水中常見的有機污染物,因此選擇吸附苯酚的飽和活性炭(AC)作為對比。以碘值、亞甲藍值作為SBAC和AC熱再生效果指標,主要分別表征活性炭微孔和中孔的發達程度[1,以及不同再生溫度下SBAC和AC的孔隙恢復情況,確定其最優熱再生溫度。
1實驗材料與方法
1.1樣品制備
實驗所用的新活性炭(FAC)為煤基柱狀活性炭,來自于寧夏華輝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直徑在1.5mm左右,以太西無煙煤為主要原料,經磨粉、攪拌、成型、炭化和水蒸汽活化而成。SBAC為北京第九水廠使用該型活性炭進行微生物接種后水處理1.5年后失效產生,實驗前將SBAC置于鼓風干燥箱在105℃下干燥。FAC在使用前需進行預處理,以減少活性炭上無機離子和其他雜質干擾:用蒸餾水洗滌2~3遍,然后在105℃溫度下干燥。將1gFAC置于250ml磨口錐形瓶中,加入200ml苯酚溶液(1036mg/L),在恒溫振蕩器上以25℃溫度振蕩天,吸附飽和后過濾出活性炭并在105℃下干燥,制得AC。個炭樣冷卻后均置于密封袋中保存備用。
1.2電鏡掃描和能譜分析試驗
采用ZEISSEVO18分析型掃描電鏡(卡爾蔡司股份公司)分析活性炭表面形貌,同時掃描電鏡搭配的Flash6|03型探測器可對活性炭表面元素進行微區定量分析。
1.3熱重紅外聯用試驗
同步熱分析儀(型號:NetzschSTA449F)與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型號:BrukerVEXTER70)通過傳輸管連接(TGFTIR系統。熱重實驗中,每次取樣約20mg,以30℃/min的升溫速率從40℃升溫至1200℃,保護氣和吹掃氣均為氮氣(99.99%),氣體流量都設為30ml/min。傅里葉紅外光譜儀通過傳輸管與同步熱分析儀連接,同步分析樣品在熱重實驗中產生的氣體產物,分辨率設為cm,掃描頻率為16次/min,掃描波數范圍為4000~650cm。
1.4管式爐熱再生試驗
采用OFT1200X型管式爐(合肥科晶科技有限公司)模擬飽和活性炭傳統熱再生。每次再生實驗中,取樣,爐內溫度由室溫升至目標溫度,升、降溫速率均設為10℃/min,保護氣體為氮氣(99.99%),氣體流量設為0.4L/min,升溫前使用氮氣吹掃10分鐘以排出爐內空氣。SBAC和AC分別加熱到300℃、400℃、500℃、600℃、700℃、750℃、800℃、850℃、900℃,按照GB/T7702.72008、GB/T7702.62008分別測定炭樣熱再生后的碘、亞甲藍值。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電鏡掃描和能譜分析
FAC、SBAC和AC的電鏡掃描圖:FAC表面比較光滑,附著在表面的碎屑較少,表面有明顯的孔隙結構;SBAC外表面比較粗糙出現很多裂紋,覆蓋著大量白色塊狀與點狀的碎屑顆粒物,為生物膜和部分吸附物,孔隙結構被堵塞;AC表面覆蓋結晶很光滑,附著的碎屑及顆粒少,這是在樣品制備時,少量苯酚在其表面會形成結晶。
FAC和AC外表面90%以上的元素為,元素次之,其它還有一些Al、Si、等元素;SBAC外表面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糖類和脂質[6],這些成分中的、元素含量相當,所以在SBAC的EDS分析中的、元素含量相近,另外SBAC外表面的Al、Si、、Ca、Fe含量較FAC、AC有明顯增加:由于水中絮凝劑的原因,所以SBAC表面的Al、Si元素含量較高,而水中雜質使、Ca、元素含量增加。
再生溫度為300℃時,SBAC和AC的孔隙已有部分恢復,說明以物理形式吸附的和有機物的脫附釋放了部分中孔和微孔;SBAC的碘、亞甲藍值從500℃快速上升,這可能和生物膜的大量熱解有關,AC的碘、亞甲藍值從400℃快速上升,這是由于苯酚熱分解的開始;700℃后SBAC和AC的碘值呈現變緩趨勢,歸因于殘余物的開始積累;在850℃時SBAC的碘、亞甲藍值達到最大,此時微孔與中孔恢復率分別為93.9%和78%,AC的碘值與SBAC一樣在850℃達到最大,微孔恢復率87.8%,而AC在800℃時亞甲藍值最大,中孔恢復率為82%,800~850℃亞甲藍出現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是活性炭基本微晶發生熱膨脹造成了中孔孔隙的部分坍塌,另一方面是由于苯酚分子的分解而在孔隙結構中形成了焦炭沉積[33,41]。
850~900℃由于固定碳在活性炭孔隙內的進一步沉積,SBAC和AC的碘、亞甲藍值都明顯下降。由實驗得出:在一定再生溫度下,隨著再生溫度的提高,有機物熱解會同時釋放活性炭的中孔和微孔;在熱再生中,微孔的孔隙恢復較好;SBAC的最優再生溫度為850℃,與上述熱解機理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水處理論文范例:環保型水處理化學品及水處理技術分析
結論BAC和AC的熱解機理具有很強的對比性:第一階段40~360℃都為水分和物理吸附的有機物發生脫附;第二階段360~772℃為化學吸附的有機物開始熱解;第三階段772~885℃為有機物熱解最劇烈的階段,有機物的熱解在第三階段基本完成;第四階段885~1200℃為原材料的熱反應和熱解殘余物進一步的分解、炭化。SBAC表面生物膜在200~500℃熱解劇烈,隨著生物膜的大量熱解,SBAC的孔隙恢復率快速上升。對比各再生溫度下的碘值與亞甲藍值,發現在850℃時活性炭的孔隙恢復率最高,可以得出SBAC的最優再生溫度為850℃。
參考文獻
[1]田家宇,陳偉雄,王威,等濾料粒徑對生物活性濾池除污染效能的影響[J].工業水處理,2007,27(11):1518.TIANJiayu,CHENWeixiong,WANGWei,etal.Effectsofmediumsizesonpollutantremovalrateofbiologicalactivatedfilters[J].IndustrialWaterTreatment,007,27(11):1518.
[2]LECHEVALLIERM.W.,BECKERW.C.,SCHORRP.,etal.Evaluatingtheperformanceofbiologicallyactiverapidfilters[J].JournalAmericanWaterWorksAssociation,1992,84(4):136146.
[3]`SERVAISP.,BILLENG.,VENTRESQUEC.,etal.MicrobialactivityinGACfiltersattheChoisyleRoitreatmentplant[J].JournalAmericanWaterWorksAssociation,1991,83(2):6268
[4]ORIOLGIBERT,BENOÎTLEFÈVRE,MARCFERNÁNDEZ,etal.Characterisingbiofilmdevelopmentongranularactivatedcarbonusedfordrinkingwaterproduction[J].WaterResearch,2013,47(3):11011110.
[5]儲雪松,陳夢林,宿程遠,等生物活性炭技術在水處理中的研究與運用進展[J]水處理技術,018,44(11):10+25
作者:聶欣,陳祁,鄭世元,呂明,鐘俊鋒,曾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