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女同精品中文字幕-亚洲女同japan-亚洲女人网-亚洲女人天堂a在线播放-极品小帅哥连坏挨cao记-极品销魂一区二区三区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江蘇省主要農作物碳足跡動態及其構成研究

時間:2021年12月2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江蘇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全面核算其主要農作物生產碳足跡時序動態變化與構成,可為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體系全過程環境管理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LCA)核算江蘇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5種作物生產過程各環節碳排放強

  摘要:江蘇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全面核算其主要農作物生產碳足跡時序動態變化與構成,可為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體系全過程環境管理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LCA)核算江蘇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5種作物生產過程各環節碳排放強度,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生產碳足跡時序動態變化、構成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近30年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單位產量碳足跡呈下降趨勢,單位面積碳足跡呈上升趨勢.不同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大小分別表現為油菜(1.74kg(CO2-eq)·kg-1)>水稻(1.36kg(CO2-eq)·kg-1)>小麥(0.99kg(CO2-eq)·kg-1)>玉米(0.81kg(CO2-eq)·kg-1)>大豆(0.64kg(CO2-eq)·kg-1).在作物碳足跡構成中,稻田CH4排放(54.43%)和化肥投入(20.65%)是水稻生產碳足跡主要來源,其他組分貢獻較低.對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而言,不同農資投入碳足跡貢獻較為突出的組分均為化肥生產和土壤N2O排放,其他組分貢獻比重較小.隨機森林分析表明,種子、氮肥及農機投入的變化是不同作物碳足跡年際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因此,對不同作物生產需采取針對性的減排措施,從農資投入、過程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調節,以促進農業綠色高效發展.

  關鍵詞:碳足跡;時序變化;主要農作物;生命周期評價;構成分析

農作物論文

  0引言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09年11月25日確定了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到2019年,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一年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2020年目標,成為世界上減排力度最大、減排貢獻最多的國家,碳減排成效顯著.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一重要宣示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畫了宏偉藍圖,也標志著我國對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征程中,農業的作用舉足輕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4%[1],農業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排放量分別占全球人為CH4和N2O排放量的52%和84%[2].與傳統碳排放行業有所不同,農業本身具有碳源和碳匯雙重屬性,在未來減排工作中大有可為[3].

  目前,農業發展面臨著自然資源約束趨緊與氣候變暖雙重挑戰,低碳農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碳足跡作為一種以全面直觀視角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方法在多個行業具有廣泛應用,其中生命周期評價法(LCA)和投入產出法是計算碳足跡的常用方法[4].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生產碳排放和碳足跡問題開展了相關研究.Sanz-Cobena[5]比較分析了不同管理措施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潛力,結果表明節水灌溉配合氮肥優化施用可減少50%的N2O排放;有機肥替代化肥不僅可以減少20%的N2O排放,還可以提高作物產量.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農業碳足跡的研究也日漸增多.Cheng等[6]運用國家統計數據評估了我國1993—2007年間農作物生長的碳足跡,發現14年時間里我國農作物生產碳排放量高達119.5Mt,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為0.78±0.08t(CO2-eq)·hm-2,單位產量碳足跡為0.11±0.01t(CO2-eq)·kg-1.

  Yan等[7]以東部代表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農戶問卷調查方式核算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碳足跡,水稻、小麥及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分別為6.0±0.1、3.0±0.2和2.3±0.1t(CO2-eq)·hm-2;單位產量碳足跡分別為0.8±0.02、0.66±0.03和0.33±0.02kg(CO2-eq)·kg-1.然而,關于長時序的農業碳足跡動態變化及其構成評估的研究還很少.本文采用LCA方法構建農作物生產碳足跡評估模型,以農業經濟水平位列全國第三的江蘇省為研究區域[8],選擇省內種植面積和產量貢獻最大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5種作物開展研究.基于LCA構建的碳足跡評價模型對江蘇省1990—2019年5種作物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碳排放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

  1)利用LCA法全面核算江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5種作物生產的碳足跡及其構成,精確識別作物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碳排放情況,以尋求減少江蘇農業生產資源消耗及產生環境影響的重要舉措;2)利用LCA方法計算江蘇省1990—2019年碳足跡時序動態變化,針對國家出臺的強農惠農和節能減排措施,結合不同農業政策以及管理措施的減排潛力,旨在為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體系全過程環境管理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江蘇省地處我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30°45'~35°08'N,116°21'~121°56'E),全省占地面積10.72萬km2.1990—2019年全省年均降水量為1036.7(736.6~1398.5)mm,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江蘇主要包括低山丘陵土壤、平原旱耕土壤和水田土壤三大類土壤資源共計9224.1km2[9],其中潮土面積最大,占總土壤面積的40.72%,水稻土次之,占總土壤面積的36.03%.潮土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質量分數為10(5~15)g·kg-1,全氮平均質量分數為1(0.6~5)g·kg-1;水稻土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質量分數為18(15.2~28.4)g·kg-1,全氮質量分數為0.8(0.8~1.65)g·kg-1.

  全省耕地面積由1990年的6836.79×103hm2降低至2019年的4205.40×103hm2[10].1990年江蘇全省糧食總產量為3230.8萬t(占全國7.24%),2019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3706.2萬t(占全國5.58%);全省農用化肥施用量由1990年的221.8萬t增加到2019年的286.2萬t;2019年全省主要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6%,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90年的2005萬kW上升到2019年的5114萬kW[10].

  2材料與方法

  2.1數據來源

  近年江蘇農作物播種面積年均值為7756×103hm2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種作物總播種面積年均值為5543×103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1%,因此本文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種作物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碳足跡時序動態變化及構成作物農資投入數據主要包括化肥、種子、農藥、燃料、農機具、灌溉耗電單位面積投入量其中江蘇省化肥、種子單位面積用量來自《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11]農藥、燃料和單位面積灌溉耗電量通過《全國農產品成本資料收益匯編》[11]和《中國物價年鑒》[12]間接計算而來作物單產由《中國統計年鑒》[10]播種面積和產量計算而來農機具相關參數引自農機網(https:/toutiao.nongjitong.com/)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種作物農資投入排放因子數據主要來源于Ecoinvent數據庫[13]及相關參考文獻。

  2.2LCA分析

  本文在Crop.LCA模型[15]的基礎上構建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碳足跡模型,分別以1kg作物產量和1hm2作物播種面積為功能單位.系統邊界的界定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割完成全過程,通過量化不同農資(化肥、種子、農藥、燃料、農機具等)投入、農事操作(耕作、播種、施肥、灌溉、收獲等)活動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以尋求減少農業生產資源消耗及產生環境影響的重要舉措.

  2.3碳足跡計算

  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核算邊界包括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直接排放包括耕地、播種、施肥等農事作業過程中燃料消耗、灌溉耗電等溫室氣體排放,施用氮肥引起的農田N2O排放和稻田甲烷排放.間接排放包括農資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生產、運輸過程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電力資源的獲取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本研究采用Crop.LCA模型中碳足跡計算公式,其中土壤N2O排放和稻田CH4排放所需排放因子采用《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16]中江蘇所在區域的推薦值。

  3結果與分析

  3.1江蘇省主要農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變化

  從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看,碳足跡由高到低分別表現為油菜>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每生產1kg油菜、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年均碳足跡分別為1.74(1.4~2.11)、1.36(1.07~1.56)、0.99(0.8~1.2)、0.81(0.63~1.01)、和0.64(0.52~0.88)kg(CO2-eq)·kg-1.

  油菜單位產量碳足跡明顯高于其他幾種作物,主要是由于油菜作為經濟作物其氮肥施用量較高但產量較低.近30年來江蘇油菜單位產量氮肥施用強度高達0.063kg·kg-1,而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單位產量氮肥施用強度分別為0.023、0.044、0.031、0.019kg·kg-1,因此油菜單位產量碳足跡最高.江蘇5種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年際變化趨勢較為相近.1991年因遇洪水全省作物受災嚴重作物產量降低,導致單位產量碳足跡有所升高.1992—1997年作物單產增高的同時,化肥施用量也在逐年升高,故其單位產量碳足跡趨于平穩.1998年小麥和油菜單位產量碳足跡升高主要是由于其單產遠低于前面年份但氮肥施用量已達到最大值.

  1999—2002年單位產量碳足跡基本維持穩定,2003年高溫、干旱天氣頻繁導致作物產量大幅減產,5種作物碳足跡呈現上升趨勢.2004—2005年全省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農民收入增幅創1997年以來最高[19].2006—2009年因江蘇省委省政府開始鼓勵實施農民種糧惠農政策,全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穩定農業生產、減少受災損失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最終目標通過加大對全省糧食的扶持力度和提高糧食價格等途徑使得農民種植作物積極性上升化肥種子農機等農業投入水平不斷加大使我省作物生產克服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作物生產條件、作物品種以及栽培技術日漸改善,故其單位產量碳足跡趨于平緩.

  2010—2014年碳足跡呈緩慢下降趨勢,原因在于這期間我省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增效,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行動,作物單產穩中有增,此外農業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新的提升.2015—2019年幾種作物碳足跡下降趨勢較為明顯,主要原因是“十三五”期間全省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化肥使用總量和強度持續“雙減”.據統計[10]2019江蘇省化肥施用總量降至286.21萬t,較2015年的320萬t削減10.56%;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降至25.64kg/畝,較2015年削減6.92%;全省化肥利用率由2015年的平均35%提高到40.56%.

  3.2江蘇省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變化

  從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看,江蘇主要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由高到低分別表現為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大豆,每1hm2土地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和大豆單位面積年均碳足跡分別為11149(9958~11726)、4922(4167~5328)、4506(3944~4767)、3816(3401~4018)和2579(2203~2806)kg(CO2-eq)·hm-2.

  與單位產量碳足跡不同,水稻單位面積碳足跡最高,大豆單位面積碳足跡最低,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普遍高于經濟作物.相比其他四種旱地作物,稻田CH4排放是水稻單位面積碳足跡最大貢獻者.水稻是5種作物施肥量最高的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量平均為343.83kg·hm-2.相比水稻,大豆單位面積施肥量和施氮量僅為118.7kg·hm-2和45.58kg·hm-2.此外在灌溉耗電方面,水稻單位面積灌溉耗電高于其他幾種作物也是導致水稻碳足跡較高的重要因素.

  5種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總體變化趨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來看,1990—1998年幾種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總體呈較明顯的上升趨勢.主要原因在于這幾年中為追求作物產量的提高,化肥農藥等物資單位面積施用量在逐年升高.1998年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強度為413.61kg·hm-2,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強度較1990年增長54.02%,同時1998年全省化肥施用總量為333.3萬t(折純,下同),較1990年增長50.28%.1998年農藥單位播種面積施用強度為12.26kg·hm-2,較1990年增長41.90%[10]。

  因此1990—1998年5種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上升趨勢較明顯.1999—2009年水稻和小麥單位面積碳足跡呈現平穩上升趨勢,玉米、大豆和油菜單位面積碳足跡變化基本維持穩定.2010—2019年水稻單位面積碳足跡呈現平緩下降趨勢,其他4種旱地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基本維持穩定,原因在于施肥量和農藥用量相比前面年份在不斷減少,農機化水平在不斷增高.據統計[10],2019年江蘇單位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為384.68kg·hm2,較2010年下降14.10%;2019年江蘇單位播種面積農藥施用量為9.83kg·hm-2,較2010年下降16.92%;2019年江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53.21%,較2010年上升14.93%[20].

  3.3江蘇省農作物生產碳足跡主要構成

  江蘇省農作物生產各項投入單位產量碳足跡構成.5種主要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構成主要包括化肥投入、氮肥施用田間N2O排放、稻田CH4排放、農機具投入、灌溉耗電能耗、農藥和種子投入7個組成部分.對水稻而言,稻田CH4排放和化肥生產運輸是主要碳排放貢獻源,稻田CH4排放貢獻所占比重為54.43%(48.95%~57.59%)。

  化肥投入貢獻所占比重為20.65%(17.74~24.64%),土壤N2O排放年均貢獻比重為11.67%(9.99%~15.56%).其他組分年均碳足跡貢獻比重均不足10%,如灌溉耗電年均貢獻所占比重為4.41%(2.42%~5.94%)、農藥投入年均貢獻所占比重為3.68%(1.78%~5.30%)、機械使用年均貢獻所占比重為3.28%(1.55%~5.07%)、種子投入年均貢獻所占比重為1.86%(1.27%~3.24%).對四種旱地作物而言,化肥投入和土壤N2O排放是其單位產量碳足跡主要貢獻源,不同作物化肥投入年均貢獻所占比重分別為:小麥54.50%(47.52%~62.60%)、油菜49.15%(41.37%~56.90%)、玉米47.12%(42.68%~50.49%)和大豆44.29%(33.26%~48.96%)。

  不同作物氮肥施用土壤N2O排放年均貢獻所占比重分別為:大豆26.92%(23.70%~38.17%)、小麥25.54%(21.62%~31.28%)、油菜25.42%(22.69%~30.28%)和玉米24.53%(21.38%~27.27%).除了化肥投入和土壤N2O排放外其他組分貢獻比重較小,小麥和玉米其他組分貢獻所占比重表現為農機使用>農藥投入>灌溉耗電>種子投入;大豆和油菜其他組分貢獻所占比重表現為農藥投入>農機使用>種子投入>灌溉耗電.

  江蘇省農作物生產各項投入單位面積碳足跡構成,單位面積碳足跡構成與單位產量碳足跡構成組分相同.水稻碳足跡構成主要以稻田CH4排放貢獻最大,單位面積碳足跡貢獻所占比重達54.22%(51.46%~60.59%),化肥投入為第二大貢獻源所占比重為18.82%(18.38~19.71%),土壤N2O排放年均貢獻比重為11.86%(10.36%~13.6%).

  其他組分年均貢獻比重不足10%,如灌溉耗電年均貢獻比重為8.21%(3.50%~10.48%)、農藥投入年均貢獻比重為2.63%(1.57%~3.18%)、機械使用年均貢獻比重為2.59%(1.81%~3.36%)、種子投入年均貢獻比重為1.67%(0.77%~3.16%).和單位產量碳足跡構成相同,化肥投入和土壤N2O排放是4種旱地作物單位面積碳排放主要貢獻源.4種作物化肥投入年均貢獻比重如下:小麥41.74%(39.57%~43.44%)、玉米44.97%(43.10%~47.09%)、大豆28.05%(26.07%~30.11%)、油菜48.62%(46.67%~52.04%);土壤N2O排放年均貢獻比重分別為小麥28.44%(24.60%~33.66%)、玉米26.73%(23.55%~30.46%)、大豆16.20%(14.56%~18.66%)和油菜27.84%(24.98%~33.03%).除了化肥投入和土壤N2O排放外其他組分貢獻比重相對較低,玉米和油菜其他組分貢獻比例表現為農藥投入>農機使用>種子投入>灌溉耗電;小麥和大豆其他組分貢獻比重分別表現為種子投入>農藥投入>機械使用>灌溉耗電.

  3.4主要作物碳足跡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隨機森林模型分析了影響江蘇1990—2019年不同作物碳足跡年際變化的主要因素.選取化肥、氮肥、農藥、種子、電力、農機、產量和面積8個投入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影響不同作物碳足跡年際變化的農資投入中主要為種子投入的變化,雖然種子的生產與運輸在作物生產碳足跡構成中所占比重較小,但是其年際變化較為明顯.除小麥外其他4種作物單位面積種子用量有明顯下降趨勢.水稻種子用量由1990年的35.10kg·hm-2下降到2019年的9.60kg·hm-2;玉米單位面積種子用量由1990年的45.00kg·hm-2下降到2019年的27.98kg·hm-2;大豆單位面積種子用量由1990年的57.06kg·hm-2下降到2019年的40.50kg·hm-2;油菜單位面積種子用量由1990年的7.35kg·hm-2下降到2019年的2.40kg·hm-2[11].

  其次,氮肥投入是影響作物碳足跡年際變化的重要因素.據統計1998年單位播種面積氮肥施用強度為244.10kg·hm-2,較1990年增長33.87%.1998年全省氮肥施用總量為196.7萬噸,較1990年增長30.61%,隨著氮肥用量的不斷增加,其對作物生產碳足跡貢獻也在不斷提高.1999—2010年全省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增減幅度不明顯,1999年單位播種面積氮肥施用強度為238.43kg·hm-2,2010年單位播種面積氮肥施用強度為235.70kg·hm-2.2011—2019年全省氮肥單位面積施用量與氮肥施用總量呈現“雙減態勢”。

  2019年單位播種面積氮肥施用強度為189.58kg·hm-2,較2011年單位播種面積氮肥施用強度削減16.64%;2019年氮肥施用總量為141.1萬噸,較2011年氮肥施用總量削減32.8萬t.近年來全省積極開展綜合施策工作[21],以精準施肥減量、優化肥料結構減量為目標,積極推進深化測土配方施肥、優化調整肥料結構、改善施肥設施裝備等工作,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因此氮肥的減量施用是近年來江蘇省主要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減少的重要因素.

  4討論與結論

  目前基于“雙碳目標”的提出,碳足跡評估已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和前沿領域.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快速實現綠色低碳農業方面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江蘇省1990—2019年省級農業數據,利用LCA法對主要作物單位產量、單位面積碳足跡動態變化與構成以及主要農資投入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綜合其他學者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江蘇單位產量和單位面積碳足跡總體偏高.

  如陳中督等[23]對長江中下游地區2004—2015年七省的冬油菜碳足跡時空動態變化進行研究,發現七個省份單位面積碳足跡總體呈下降趨勢,不同省份間碳足跡存在明顯差異,碳足跡最高的省份是江蘇,最低的省份是安徽和江西,江蘇比安徽和江西單位面積碳足跡高1564.9kg(CO2-eq)·hm-2.Xu等[24]采用LCA法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碳足跡進行了研究,發現水稻、小麥和玉米單位產量碳足跡分別為1.06±0.03、0.50±0.04和0.40±0.03kg(CO2-eq)·kg-1;3種作物單位面積碳足跡分別為7285±78、2800±222和2707±151kg(CO2-eq)·hm-2,低于本研究中江蘇水稻、小麥和玉米單位面積和單位產量碳足跡.

  許萍萍[25]基于估算模型核算了江蘇2001—2016年農田生態系統碳排放總量、碳吸收量和碳足跡,結果顯示自2001—2016年,碳排放總量增加3.4%,單位面積碳吸收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趙宇[26]基于江蘇2000—2015年面板數據采用農業碳排放估算方式,通過多元回歸模型探究江蘇碳排放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江蘇農業生產碳排放量呈三段式變化,2000—2003年先增后降、2004—2010不斷增長、2011—2015年緩慢下降趨勢。

  此外還發現能源消耗、農業人均GDP等是影響本省農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除稻田CH4排放碳足跡貢獻最大外,其他幾種作物生產碳足跡貢獻占比最大的均為化肥投入,包括化肥生產和氮肥施用.對水稻而言,稻田CH4排放和化肥投入在水稻全生命周期過程中貢獻最突出.稻田CH4排放單位產量年均貢獻比重為54.43%(48.95%~57.59%)、單位面積年均貢獻比重為54.22%(51.46%~60.60%);化肥投入單位產量年均貢獻比重為20.65%(17.74%~24.64%)、單位面積年均貢獻比重為18.82%(18.38%~19.71%).

  本結果與陳中督等[1]對長三角地區稻麥輪作系統碳足跡評估時發現稻田甲烷排放對水稻碳足跡貢獻結果(65%)相近.閆明[27]研究發現氮肥施用對水稻生產碳足跡貢獻比重達到31%~34%.相比稻田CH4排放和化肥投入,灌溉耗電、農機、農藥和種子投入碳足跡貢獻比重較小.對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四種旱地作物而言,化肥生產與氮肥施用土壤N2O排放碳足跡貢獻最大,貢獻比重多數在50%以上,由此可見肥料投入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是江蘇主要作物生產碳足跡能否降低的關鍵.早在2007年我國氮肥施用量已占全球氮肥消費總量的30%,化肥減量施用成為國家“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工作任務,目前減肥減藥、提質增效是全國各地區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Wu等[28]基于LCA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7種化肥和9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和單位產量碳排放量,結果表明自1998—2016年碳排放總量增加了35%,在所有化肥投入中,尿素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60%.Chen等[29]指出我國化肥生產碳排放因子是歐美國家的2倍,氮肥生產碳排放因子是歐美國家碳排放因子的3倍,因此優化氮素管理、施用高效氮肥是減少農業生產碳排放、實現農業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徑.

  農業作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在保證作物產量與安全的前提下應從減排和增匯兩個方向出發,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針對稻田CH4排放、化肥投入、灌溉耗電、農機使用等活動階段的碳排放,可以采取水分管理、秸稈碳化、減肥減藥、優化氮素管理(測土配方施肥、氮肥深施、避免不必要的排灌等)、施用高效氮肥(控釋肥、硝化抑制劑、脲酶抑制劑等)等途徑減少碳排放.Li等[30]研究表明加強水肥的高效管控、節水灌溉配合改性氮肥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稻田CH4和土壤N2O排放,同時還使水稻產量提高了6%~35%.

  除了一系列減排技術外,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相關增匯技術,主要有秸稈還田(直接還田、過腹還田或炭化還田)、保護性耕作(免耕、秸稈還田及種植覆蓋作物)、有機物料高效回田等.Qin等[31]通過長期回田利用研究,發現生物炭施用可刺激II型濕地甲烷氧化菌的豐度和活性、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有利于土壤水分聚集,而中高量生物炭質使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當量減排29%,水稻產量提升4.6%.我國農業生產本身具有基數大且增長快的特點,“高碳”屬性較為明顯[32],本文全面核算了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的碳足跡動態及其構成,旨在為江蘇省主要作物生產體系全過程環境管理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中督,李鳳博,馮金飛,等.長江下游地區稻麥輪作模式碳足跡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2):81-90CHENZhongdu,LIFengbo,FENGJinfei,etal.Studyoncarbonfootprintforrice-wheatrotationsysteminthelowerreachesofYangtzeRiver:basedonthelifecycleassessment[J].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2019,40(12):81-90

  [2]SmithP,MartinoD,CaiZ,etal.Greenhousegasmitigationinagriculture[J].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2008,363(1492):789-813

  [3]金書秦,韓冬梅,林煜,等.碳達峰目標下開展農業碳交易的前景分析和政策建議[J].農村金融研究,2021(6):3-8

  作者:張傳紅1,韓露1,謝佳男2,靳浩1,劉翠英3,樊建凌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亚洲综合色五月久久婷婷 | 精品国产国产精2020久久日 |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 久久中文字幕无线观看 | 99精品成人无码A片观看金桔 | 怪物高h粗暴无尽 | 青柠在线观看免费全集 | 经典WC女厕所里TV | 亚洲va在线va天堂XX xX | 日本伦子欲 | a在线观看视频 | 无限资源在线看影院免费观看 |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 极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毛片在线全部免费观看 | 免费看黄色小说 | 久草在线精彩免费视频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一 | 快穿女主有名器的H纯肉黄暴拉文 |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欧美 | 国产 在线 亚洲 欧美 动漫 | 国产综合91 | 国产美女一区二区 | 影音先锋av天堂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 成年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激情中文在线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A片胖妇女 |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 狠狠躁日日躁人人爽 | 97久久伊人精品影院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一区 | 名女躁b久久天天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