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0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在當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和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語境中,中華文化漢譯外扛起了新時代大旗。翻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媒介和橋梁,因此,當下,研究漢學家藍詩玲在翻譯極具“中國風和中國味”的魯迅小說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旨在研究藍詩玲譯魯迅小說中文化負載詞顯性翻譯,主要從文本因素、語言因素、語用因素和譯者因素角度分析顯性翻譯在藍詩玲譯魯迅小說中文化負載詞中的體現、效果以及對中華文化英譯的啟示。
關鍵詞:魯迅小說;文化負載詞;顯性翻譯
1.引言
德國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朱莉安?霍斯(JulianeHouse)在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中把翻譯文本分為顯性翻譯(overttranslation)和隱性翻譯(coverttranslation)。“Anoverttranslationisoneinwhichtheaddresseesofthetranslationtextarequite“overtly”notbeingdirectlyaddressed:thusanoverttranslationisonewhichmustovertlybeatranslationnot,asitwere,a‘secondoriginal’.”(House66)所謂顯性翻譯,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一定的翻譯策略以使目標文本更清晰明了地表述源文本想要傳達的信息和文化內涵。
相反,隱性翻譯(coverttranslation)則是指目標文本通過概括信息或“過濾”等翻譯策略有意忽略或省略源語文本的某些信息,比如:“文化空白”。“文化空白”(CulturalBlanks)是由俄國翻譯理論家I.Q.Sorokin提出的,指源語中那些對譯入語讀者來說晦澀難懂或極易產生誤解的文化信息,這些信息極易在譯入語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它們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翻譯過程中的“絆腳石”。
藍詩玲(JuliaLovell),英國漢學家、翻譯家,才華橫溢,佳譯頻出,蜚聲海內外。畢業于劍橋大學中文系,獲現當代中國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College,UniversityofLondon)。
2009年,企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由她翻譯的《魯迅小說全集》。研究者趙薇(2016)認為“藍詩玲的翻譯堅持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原則,照顧讀者的接受度,做了適當的譯者介入,使敘事語言生動活潑,語義充滿張力,更容易被英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劉小樂(2015)也指出:“藍詩玲在翻譯中首要遵循的是忠實原文、尊重原作者。藍詩玲在翻譯過程中盡量避免對原文任意刪改,對于原作中的中國鄉土文化,能直譯的盡量直譯,做到對原文的忠實,對原作者的尊重。”
2.顯性分類
袁洪(2010)把顯性分為了四大類型:
3.文化負載詞
國內學者們對文化負載詞給出了各自的定義,其中被學者們廣為接受的定義是廖七一(2000)的概述,他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
針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翻譯技法為其他譯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許淵沖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主要有三種策略:意譯為主、淡化為輔和音譯補充。而長期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教學工作的周方珠則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以下三種策略:一是保留原作的民族色彩;而是采取直譯與意譯并用、直譯與釋義結合和直譯加注(附注、腳注或者尾注)等變通的手法;三是舍去原作的民族色彩。
4.文化負載詞顯性翻譯
3.1文本因素
德國功能翻譯學派領軍人物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為翻譯教學和翻譯策略提供依據。小說文本、政論文本、旅游文本、應用文文本等在翻譯時的顯化程度應該是不一樣的。如,袁洪(2010)指出:“通過對旅游文本原語和譯語的比較分析,發現旅游文本翻譯大多屬于顯性翻譯,這提示譯者在從事旅游文本翻譯時需要對許多信息進行顯化處理。”《懷舊》是魯迅創作的小說處女作,也是唯一的一篇以文言寫就的小說。
3.2語言因素
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形合語言。所以,漢語同英語相比,中文凸顯隱性特質,其詞匯、語法銜接、語義上的顯化度都相對比較低,漢譯英時會比英譯漢時需要更多“顯化”。因此,在漢譯英時,譯者應該充分考慮兩者的語言特點,吃透原文的真正內涵,挖掘“隱性”信息和“文化空白”,盡量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和丟失,做到“忠實”原文,讓原文“冰山”以下得以“顯山露水”,便于讀者的理解和吸收。
魯迅的創作主要包括:小說集3本:《彷徨》、《吶喊》和《故事新編》;回憶散文1本,散文詩1本;雜文16本等。這些文本中有大量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描寫,并反映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因此蘊含中國獨有的文化內涵的文化負載詞極為豐富,例如:長毛、王靈官老爺、陽宅先生、二百番、青眼、獨頭繭、子午卯酉、換帖、三茶六禮、拖辮子、狗氣殺、發痧、老旦、福祿壽、丹田、急急如律令等等。這些都需要用顯性翻譯的策略把原文中真正的涵義顯現出來,否則讀者將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例一:魯迅短篇小說《長明燈》中文化負載詞
原文這燈還是梁武帝點起的,一直傳下來,沒有熄過;連長毛造反的時候也沒有熄過……
藍譯I’veheardtheoldfolkssayEmperorWuoftheLianglitit,andthatit’sburnedeversince-it’sneveroncegoneout.NotevenwhentheTaipingscame...
分析1)譯語缺乏與中國朝代對應的對等詞,“EmperorWuoftheLiang”是強制性顯性翻譯。通過語用顯化手段,突出文化顯性。
2)長毛,指太平軍,因太平天國成員皆披頭散發,故有此稱。長毛也泛指盜匪。如: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中:“在阿長眼中一切的強盜土匪都是長毛。”藍詩玲沒有按照字面進行翻譯,而是在深挖了原文和歷史背景之后翻譯為“theTaipings”,使得原文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例二:魯迅短篇小說《高老夫子》中文化負載詞
原文毛家屯毛資甫的大兒子在這里了,來請陽宅先生看墳地去的,手頭現帶著二百番。
藍譯MaoZifu’seldesthascomeupfromMaojiaVillagetogetafengshuiexperttocheckoutgraveplotsforhim.He’stwohundredbigones-that’ssilverdollarstoyouintellectuals-onhim.
分析1)陽宅先生即堪輿家,俗稱風水先生。這里藍詩玲采用了直譯的顯化策略,因為“風水”一詞已被西方所廣泛接受。
2)其中的“番”是指“番餅”,舊時我國某些地區稱從外國流入的銀幣為番餅(后來也泛指銀元)。藍詩玲使用了解釋的策略,更直白地告知讀者“that’ssilverdollars”。王銀泉(2006)指出:“解釋性翻譯是我們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一貫采用的翻譯策略,旨在譯出源語中感到理所當然而目標語讀者卻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詫異的意義。”
例三:魯迅短篇小說《孤獨者》中文化負載詞
原文壽材壽衣早已做成,都無須籌劃。
藍譯Everythingwasready-theobjectstoaccompanyheronherjourneytotheafterlife,herburialclothes;nofurtherpreparationwasrequired.
分析壽材指的是棺材;壽衣指的是裝殮逝者的衣服。藍詩玲沒有譯為“coffinandshroud”而是分析了原文,解釋了原文包含的意義,在譯文中體現文化內涵,這正是藍詩玲的翻譯風格的體現。也是顯性翻譯的體現。
例四:魯迅短篇小說《孤獨者》中文化負載詞
原文釘棺材釘時,“子午卯酉”四生肖是必須躲避的。
藍譯Whileitwasbeingsealedup,anyonebornintheyearoftherat,horse,rabbitorroosterwouldhavetomakethemselvesscarce(forfear,presumably,ofsomecosmicclash).
分析子午卯酉屬于十二地支中的四支。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歷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十二生肖中子鼠午馬卯兔酉雞。楊憲益的譯本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譯為“peoplebornundercertainstarsshouldnotbenear”。譯文采用了文化替代的方式,用“star”來替換了“生肖”的概念。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而藍詩玲的譯本則采用了直譯法和文內解釋法,盡量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采用了異化翻譯的策略,以源語文化為歸宿,把異域民族特征、語言風格特色、民俗意象淋漓盡致地顯化出來,把譯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世界里。
例五:魯迅短篇小說《故鄉》中文化負載詞
原文楊二嫂發現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
藍譯Exceptionallypleasedwiththisdiscoveryofhers,sheflewoutofthedoor,scoopingupenrouteawoodentroughcoveredoverbyagrillethatwe’donceusedtopreventdogsgettingatchickenfeed.
分析“狗氣殺”是江南農村養雞鴨家禽的人家常有的器具。它是用來防止狗、貓偷吃雞鴨們的食物。藍詩玲的譯本采用了解釋的方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物件躍然紙上,形象地顯現在目的語讀者面前。而楊憲益把“狗氣殺”譯為“thedog-teaser”,比較簡潔,但是讀者不一定能夠比較清晰的理解其真正涵義和功用,可能很難猜到它是養雞用的器具。
3.3語用因素
英語的表達需明晰化,邏輯需顯化。較之英語,漢語更依賴語境的渲染,表達更趨隱性,需要從上下文理解語境因素。
例一:
原文干癟臉的少年卻還扭住了眉間尺的衣領,不肯放手,說被他壓壞了貴重的丹田。
藍譯ThewizenedyoungmanstillhadMeiJianchifirmlybythelapels.Thelatterhadapparentlycrushedtheformer’ssolarplexus-theverycentreofhislife-force.
分析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本段摘自魯迅小說《鑄劍》,講的是眉間尺在進城準備刺殺大王的時候,與這個干癟臉的少年發生爭執,這個少年和圍觀的閑人一樣是一些無聊、冷漠、麻木的看客,愿意借別人的難處與尷尬排遣自己內心的痛苦和空虛。
因此,藍詩玲在楊憲益譯文“solarplexus”的基礎上,又加上了解釋,用“性命之根本”來刻畫人物形象,把使得譯文更加清晰明了,語意和語境更加貼近原作。
例二:
原文“來篤話啥西,俺實直頭聽弗懂!”賬房說。
藍譯‘Arrcoodn’tanderstindaworrrdhesoud,’theaccountantcomplained,inanaccentthatleanednowtothenorth,nowtothesouth.
分析本句是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出關》里的賬房說的一句南北方言夾雜的話,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在說什么啊,我真的是聽不懂啊!”這里顯然對這個賬房有諷刺意味的。藍詩玲的譯文非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傳達原文的語用功能和人物形象的刻畫。
3.4譯者因素
英國新生代漢學家、翻譯家藍詩玲解讀并翻譯了魯迅的所有小說,她的翻譯風格、翻譯觀對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帶來諸多啟示。她表示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及作品中飽含的豐富的文學意象推介給歐美等國家愛好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讀者,以期幫助她們通過文字背后的故事體驗中國的民俗、傳統文化和中國普通人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藍詩玲對于魯迅和魯迅小說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魯迅對于普通民眾的刻畫,以及其作品反映出的鄉土氣息,他的諷刺與黑色幽默以及語言對人物的定位和把握都值得深挖和研究。因此,藍詩玲的翻譯風格就是在“忠實性”的基礎上再創造,盡力把原文原汁原味的信息傳達給讀者,把隱性的文化內涵顯化出來,既最大程度尊重和呈現原作,又竭力打造讀者友好型翻譯作品。
5.結論
文化負載詞是中國文化和文學作品的瑰寶。藍詩玲在解讀和翻譯文化負載詞時,主要通過采用解釋性翻譯和異化翻譯等顯性翻譯策略使之在譯文中依然能夠熠熠生輝,閃耀著“中國風”的光芒,散發著“中國味”的芬芳。王銀泉(2006)指出:“解釋性翻譯是我們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一貫采用的翻譯策略,旨在譯出源語言中感到理所當然但目標語觀眾卻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詫異的意義。”
姜菲(2009)指出:“翻譯的本質是譯者對原文默認值實現顯化。顯化處理的靈魂是譯入語編碼的認知激活功能。顯化可以創造出譯文的圖示化體貌,激活讀者認知概念框架。”對于富含文化負載詞的原文采用顯性翻譯策略,不僅可以促使“異國文化”走出去,促進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交流,而且可以讓譯文讀者津津有味地品嘗極具異國風情饕餮盛宴,體會原作的靈魂和內在。
文學方向論文投稿期刊:《小說月報》(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特別是注重選發貼近現實,緊扣時代脈搏,格調高昂,思想性和藝術性較強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實又豐富多彩,報刊以其內容新、容量大、雅俗共賞的特點和貼近現實,關注人生的文學品格,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