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受中國傳統梅文化、明清時期陶瓷技藝進步和梅花取材于德化常見的山區花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明早期至清中期,德化窯以精湛的堆貼、捏塑等技法創造出了一批犀角形、圓口形、橢圓口形、瓜棱形、八棱形和手把形等造型優美、裝飾典雅的梅花杯藝術日用瓷精品,其造型工藝特征對后世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對當前德化窯陶瓷的發展和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化窯;梅花杯;造型特征;工藝特征
1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產生和與流行的社會歷史背景
1.1中國傳統梅文化的滲透
梅花與蘭、竹、菊并稱“花中四君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種和培育歷史,其高潔、堅忍、謙遜和傲骨的精神與品格在古代深受文人士大夫喜歡,特別是受如“梅妻鶴子”的林逋之類的隱士青睞,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而又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唐宋時期后,梅花意象和題材大量進入詩詞等文學作品和繪畫領域,產生了米芾、管夫人、王冕等一批擅長梅花畫法的畫家[1]。宋朝時期,佛教凈土宗興起,其觀梅花之高潔、不染纖塵的品格以凈化修行者自身心靈的修煉法門,促進了崇梅思潮在社會的流行。明清時期,凈土宗諸多大德高僧仍對社會影響頗大,德化佛教頗為盛行,加上其時德化窯制瓷藝人文化追求與自覺的提高,將梅花題材引入藝術日用瓷可謂是歷史和陶瓷題材創新的必然。
1.2陶瓷技藝的進步
宋元時期,泉州港成為與亞歷山大港并列的世界級大港,以出口為主的德化窯白瓷暢銷海外。明朝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陶瓷燒制技術的進步,加上對外貿易的需求增加的刺激,德化窯制瓷產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德化窯制瓷藝人在宋元時期白瓷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燒制出了以色如凝脂著稱的“象牙白”的珍貴瓷種,誕生了如何朝宗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制瓷藝人。這為將梅花題材引入藝術日用瓷提供了可能,也為德化窯陶瓷裝飾的蓮瓣紋為梅花裝飾所取代奠定了物質基礎,使其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濃郁。
1.3取材對象的生活化
德化地處泉州北部,海拔相對較高,域內的氣候、土壤適合梅花這一植物的生長,在古代梅花也就成為了德化山區重要的觀賞和種植的花卉品種。這一點可以在德化梅坂、梅嶺等地的命名和三班梅嶺村流傳的“梅翁”與瑤臺蘇姓青年首創梅花杯的民間故事等得到印證[2]。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梅花這一生活常見之物進入制瓷藝人的視野,并為其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和生活依據。
2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的造型工藝特征
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加以近幾年的考古資料證實,德化窯梅花杯的生產地主要有屈斗宮、祖龍宮、嶺兜、桐嶺等,其中以祖龍宮窯出土和發現的數量最多。德化窯梅花杯珍藏于廣東省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德累斯頓博物館等處[3],裝飾豐富,造型精巧。
2.1造型特征
一般認為梅花杯為梅花形或杯身裝飾有梅花的酒杯。從國內外珍藏的眾多梅花杯文物來看,以其杯體造型為劃分依據,主要有以下六大類型:一是犀角形梅花杯。此類型梅花杯以造型、裝飾仿犀角杯而得名,是德化窯梅花杯中現存數量比較多的一個類型。其又分為尖底形和平底形兩大類型。二者皆為敞口且口大多為橢圓形,杯內大多無裝飾,樸素無華,整體造型簡潔、色澤溫潤、釉色光亮。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口部邊緣刻有波紋紋飾,底部為尖狀、彎曲且呈錐形腹,而后者為淺圈足,口部有不規則的連弧狀。
二為橢圓口形梅花杯。此類型梅花杯形體有大小之別,造型卻大同小異。一般表現為橢圓形的口部且口沿向外侈,底部亦為橢圓形且為兩半圓弧形組成,腹部偏斜,大多以“象牙白”釉為飾,光澤滋潤。杯子外壁大多貼有梅枝、梅葉或梅花,器型設計簡潔大方、輕巧,融實用與觀賞于一體。另有一類為“橢圓形口梅鳥杯”,外表在刻有梅枝的同時加飾以鳥的圖案,形象生動。
三為圓口形梅花杯。此類型梅花杯口為圓形,深腹、敞口,如甲杯山窯出土的器物圓形圈足,在杯壁外表的三面堆貼有三株梅花,通體施釉,梅花主干分枝清晰,釉色瑩潤、頗有質感。四為瓜棱形梅花杯。此類型梅花杯大多口呈圓形,杯壁印有梅花紋和其他裝飾圖案,底部有齒輪狀、花朵狀、圓狀和“卍”字狀等多種形式。五為八棱形梅花杯。此類型梅花杯敞口,器身表現為八瓣瓜狀,杯口沿較薄,底部以矩形狀支腳為支撐,其中比較長的四個或三個著地,通體釉色溫潤。六為把手形梅花杯。
這類型梅花杯敞口、淺腹,存世數量相對較少,口部呈圓形且唇稍微向外翻卷,腹部較淺且多為堆貼梅枝,正面堆貼梅花圖案。梅花杯的裝飾圖案豐富,主要以梅花為主,另外有蘭花、松樹等植物紋樣和龍、虎、鶴、麒麟等吉祥動物紋樣。
造型多樣,整體風格自然、巧妙,結合具體文物而言又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早期梅花杯技術相對不成熟,杯子器壁下厚上薄,堆貼梅花圖案顯得厚實,而梅花骨朵較為勁瘦;中期梅花杯器型豐富多樣,胎質厚重堅實,釉色溫潤,梅花顯得較為肥厚;后期梅花杯因為大多采用模印技術,器壁厚薄均勻且瓷性較軟,圖案顯得模糊,花瓣向半球狀發展,出現蕊芯。
2.2工藝特征
如前所述,德化窯制瓷藝人在宋元時期白瓷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燒制出了以色如凝脂著稱的“象牙白”的珍貴瓷種,同時也出現了“孩兒紅”的窯變瓷,為梅花杯造型特征的豐富多樣奠定了基礎。就實際裝飾方法而言,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的工藝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模印。明代德化窯制瓷工藝中,模印因其操作相對簡單且技術性難度較低,容易批量生產、尺寸大小容易統一等優點而廣為使用。屈斗宮窯址考古發掘(1963年)中六棱形梅花杯印模的出土可以較為清晰指向當時梅花杯的造型普遍采用了模印。二是堆貼。
堆貼技術在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裝飾中普遍使用,容易造成很強的立體感而深受制瓷藝人的青睞。上述的多種類型梅花杯中都普遍采用了這一技法,圖案精致,配以光潤滑膩的釉色,更顯精湛。三是捏塑。捏塑是先將瓷土揉捏成球狀、條狀等,然后再具體制瓷中塑造成作品所需要的造型,技術水平的高超首推“瓷圣”何朝宗。梅花杯中使用捏塑技法,常見的是犀角形杯。大多作品中的梅枝采用捏塑技法,或彎曲懸空,或延綿曲折,風格自然、靈動,同時也增強了立體感[4]。
3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對后世的影響
明清時期,德化窯梅花杯作為德化窯白瓷產品中最有時代特征和地域風格的藝術日用瓷暢銷海外,對后世將梅花題材在陶瓷方面的應用擴大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梅花杯的制作工藝、裝飾技法加以改造、提高和創新,并將之廣泛運用于碗、瓢、盆、瓶、壺等器物中,不少制瓷藝人取得了較大成就。如蘇學金就將其作品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并獲得金獎[5]。
德化窯是以生產外銷出口的陶瓷為主的窯口,梅花杯將器物的實用性與觀賞的審美性融于一體,在海外頗受貴族喜歡并得到珍藏。如奧古斯都對德化陶瓷的癡迷,在德累斯頓博物館中藏有多件明清時期的德化窯梅花杯。同時,煉金術士以德化陶瓷為參考探索出了歐洲最早的硬質白瓷;伯特格爾仿制德化梅花杯[6]。自明早期開始興起至清中期逐漸衰落的梅花杯生產與制作,其中梅花裝飾的應用改變了德化窯以往常見的蓮瓣紋這一外來佛教的裝飾紋飾。這一造型精巧多樣、工藝特征精湛的藝術日用瓷做到了實用與審美的有機融合和統一,真實體現了德化窯陶瓷技藝的高超。
工藝方向評職知識:工藝美術師職稱晉升對論文和著作各有什么要求
工藝美術時晉升職稱,要求任現職期間,公開發表、出版本專業較高水平的論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編著者),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有較大價值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專業著作1部,以及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篇。
(二)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2篇。
(三)在省級以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篇,以及在國際或全國專業學術會議宣讀論文2篇或在省級專業學術會議宣讀并獲獎的論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