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0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介紹了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的重要性及意義,分析了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的現狀,從依靠網絡新媒體構建中醫經典文獻交流社區、建設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網站進行知識推送、建立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應用程序開展移動閱讀等角度闡述了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方式,以此促進微媒體時代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微媒體;圖書館;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
隨著近年來文化扶持力度的加大,面向全民構建學習型社會、知識型社會成為了重要的任務,全民閱讀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閱讀與民眾的工作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同時,全民閱讀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如閱讀缺乏專注度、淺閱讀、快餐化,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吸引了民眾的注意力,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和中醫藥知識的中醫經典文獻卻鮮有問津。
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醫經典文獻與現代化社會的閱讀方式脫節。微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圖書館中醫經典文獻的閱讀推廣提供了解決方案,微媒體憑借其良好的交互性、即時性、高效性及大眾化的傳播特點,成為當前網民信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醫經典文獻也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運用微媒體開展閱讀推廣服務,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出去。
1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的重要性及意義
中醫經典文獻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借助微媒體進行傳播和推廣能構建良好的中醫文化氛圍,幫助人們認識中醫藥的社會價值,對中醫文化形成清醒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對微媒體時代中醫經典文獻的閱讀推廣服務模式進行研究,對中醫經典文獻進行推廣,將中西醫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推進中西醫協調發展[1]。微媒體時代中醫經典文獻推廣對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優秀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越來越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使人們越來越關注網絡空間中的流行文化、時尚文化,人們逐漸忽視了中醫經典文獻具有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社會價值,也就造成了人們的價值認知逐漸趨向物質化、利益化,對待傳統中醫藥文化缺乏精神信仰[2]。
因此,有必要加強中醫經典的閱讀推廣,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激發人們閱讀中醫經典文獻的熱情,消除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偏見,傳承優秀的中醫藥文化。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能向讀者傳遞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中醫藥文獻這一知識載體向讀者傳播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加強人們對中醫藥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在全社會構建崇尚中醫、學習中醫、信仰中醫文化的良好氛圍。
2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現狀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閱讀、碎片閱讀、移動閱讀等閱讀方式的興起,圖書館紙質書籍逐漸受到冷落,紙質書籍借閱量呈現快速下滑趨勢,而作為傳統中醫藥文化重要載體的中醫經典文獻,借閱者更是少之又少。以江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為例,其中醫經典文獻書庫為開放式閱覽室,師生讀者可以在書庫內自由借閱,書庫內不僅藏有數千本線裝中醫藥古籍,還藏有《中華大典•醫藥衛生典》《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等大型叢書[3]。如此豐富的中醫經典文獻資源,應該被醫藥相關專業的師生讀者大量借閱,而實際情況是除了一部分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在校師生會使用這些館藏資源查詢相關資料之外,其他專業的讀者極少。
伴隨手機閱讀應用程序(APP)、網絡閱讀的興起,這些中醫經典文獻的閱讀量也在逐步減少,應引起圖書館高度重視。若凝聚傳統中醫藥知識與智慧的中醫經典文獻僅用于收藏,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全民閱讀中不能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不能發揮中醫經典文獻作為中醫藥知識文化傳播載體的最大效益,會導致圖書館收藏的珍貴中醫經典文獻資源形成巨大的浪費,也給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醫經典文獻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閱讀推廣,主要由以下3個方面原因導致。
第一,古文晦澀難懂,閱讀困難較大。中醫經典文獻包括大量的繁體古文、文言文,沒有句讀,豎版右讀,與現代使用簡體字、橫版左讀、有標點的閱讀方式有著極大的區別,會給讀者閱讀帶來巨大的困擾。讀者在閱讀中醫經典文獻時會感受到閱讀方式上的差異,很難深入理解古文的具體含義[4]。閱讀中醫經典文獻的讀者大多是中醫學愛好者,古文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很難理解古文的具體意思,導致他們在閱讀古文時望而卻步。
第二,對中醫經典文獻的價值存在認識誤區。在目前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及智能手機的影響下,讀者的功利化閱讀傾向嚴重,除了重視課堂學習之外,還需要將大量精力用于專業考試上,很多讀者去閱讀各類考試用書和專業工具書,很少會抽時間閱讀中醫經典文獻這些“閑書”,對中醫經典文獻的價值存在認識誤區,甚至認為閱讀中醫經典文獻就是在浪費時間[5]。這種認識誤區是讀者沒有體會到中醫經典文獻博大精深的內容,中醫經典文獻包含了大量先人留下來的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中醫藥知識,對擴大讀者眼界,增強在中醫藥方面的修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微媒體的發展使讀者更傾向移動閱讀、快餐化閱讀。在微媒體的影響下,讀者更希望借助智能手機、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信息,更習慣用電子設備閱讀書籍,但是由于中醫經典文獻是文言文體例,需要讀者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理解其內在含義,更需要精讀。
3微媒體時代開展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
微媒體是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指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傳輸的工具,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模式,提高了閱讀過程中信息傳播與交流的質量。微媒體的數字化功能使中醫經典文獻中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在微媒體的數字終端,而移動互聯網良好的跨時空性使讀者能更加便捷地獲取知識資源,也拓展了中醫經典文獻資源的傳播渠道。
借助微媒體多元化的信息傳播功能,能音圖并茂地展現中醫經典文獻中的內容,幫助讀者深度地學習與理解,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微媒體友好的交互界面也更能促進讀者深度理解中醫藥知識,促進讀者進行深度交流[6]。因此,微媒體時代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模式需要從交流社區、知識推送、移動閱讀3個角度進行構建。
3.1依靠網絡新媒體構建中醫經典文獻交流社區
網絡新媒體是微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經典文獻進行閱讀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使用網絡新媒體構建中醫經典文獻閱讀交流社區是提升閱讀推廣服務效果的重要方式,通過構建中醫經典文獻交流社區帶動良好的中醫經典文獻閱讀熱潮,激發人們閱讀中醫經典文獻的熱情和興趣,促進中醫藥文化更高效的傳播。同時,具有中醫經典文獻閱讀興趣的讀者能帶動起民眾更大的閱讀熱情,更能激發其他讀者閱讀中醫經典文獻的欲望,有助于形成全民性的中醫經典文獻閱讀熱潮。
相應的閱讀社區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調動用戶的積極性,針對不同閱讀社區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興趣偏好,開展特色化的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指導服務,并注重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功能特點開展知識交流、經驗分享、個性化推送等服務,激發讀者對中醫經典文獻的閱讀熱情,保障讀者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2建設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網站
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構建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網站進行知識推送是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目前還沒有針對中醫經典文獻資源進行主題知識推送的專業網站,在采用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建設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知識推送網站的基礎上,也要在微媒體平臺上開設專業的主題知識宣傳欄,對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知識資源進行推廣。
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網站要設置不同的欄目,如中醫經典文獻原文閱讀、中醫經典文獻白話文鑒賞、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知識資源推送等,借助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中醫經典文獻資源推廣,加深讀者對中醫經典文獻資源的認識與理解。中醫經典文獻主題網站的建設是在中醫經典文獻資源數字化基礎上開展的,要將數字化中醫經典文獻資源轉向多媒體化,保障中醫經典文獻資源能在微媒體上進行數字化展示,并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有效傳播,幫助讀者借助數字移動終端便捷接受中醫經典文獻信息。
3.3建立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應用程序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借助手機進行閱讀,在這種移動閱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類文化傳播機構、信息服務機構都開發出屬于自身的移動APP,面向大眾即時傳播信息資源,拓展服務領域,使大眾能快速進行信息閱覽,方便讀者從經典中醫文獻中快速獲取中醫藥知識,了解中醫藥文化。
作為重要信息服務機構的圖書館要想有效開展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就要參與到移動互聯網變革大潮之中,積極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移動閱讀APP,傳播中醫經典文獻資源。移動閱讀APP主要針對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讀者,幫助他們隨時便捷地獲取中醫經典文獻資源。移動閱讀APP建立的關鍵技術在于網關的移動格式轉換,將中醫經典文獻轉化成可供智能手機識別顯示的格式,在建立過程中要考慮到讀者的閱讀習慣、手機顯示效果、移動通訊能力等,選擇適合讀者閱讀習慣的版面樣式,開展個性化的移動閱讀服務,使讀者高效地接受信息,便捷地閱讀。
圖書館論文范例: 東北財經大學圖書館用戶借閱記錄數據集
4小結
微媒體時代構建中醫經典文獻閱讀推廣服務模式,關鍵在于發揮微媒體平臺的作用,借助網絡信息技術、APP開發技術、新媒體技術,從電腦端到移動端設置多種閱讀推廣服務終端,方便用戶便捷地接受中醫經典文獻中的知識信息。同時,根據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偏好主動推送中醫經典文獻,并以通俗化的語言對經典文獻進行深入淺出地解讀,保障讀者能深入理解中醫藥傳統知識,從中汲取智慧,達到良好的閱讀推廣服務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秦.中醫藥院校圖書館開展中醫養生主題閱讀推廣的策略[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38(2):103-106,112.
[2]寧靜,王育林,肖紅艷,等.原版式中醫古籍閱讀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9,38(3):15-18.
[3]黃英華,王利敏,李敏,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實踐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35-37.
作者:董志威1,施新發2,姜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