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1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在藝術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戲曲作為一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藝術,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形態。 要想使戲曲這種古老而優美的藝術得以傳承,必須要進行跨界融合與形式創新。 不拘泥于傳統的框架,才能使戲曲藝術這樣的“非遺”再度煥發青春。 本文以音樂紀錄微綜藝《不曾遺忘的符號》為例,以戲曲文化與經典金曲、潮流曲風的破壁結合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戲曲與不同的唱腔、流派、文化的融合進行分析,探尋傳統藝術的發展與生命力再現方式。
【關鍵詞】跨界融合; 戲曲; 流行音樂; 《不曾遺忘的符號》
一、《不曾遺忘的符號》節目簡介
《不曾遺忘的符號》是由網易云音樂與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推出的關于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紀錄微綜藝。 節目邀請了說唱歌手GAI周延、搖滾樂隊痛仰樂隊、“明日之子”馬伯騫等音樂人與音樂團隊,與非遺藝術京劇、昆曲、蘇州評彈、黃梅戲等項目的傳承人一起合作,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戲曲藝術論文: 戲曲藝術之藝術設計學相關問題
《不曾遺忘的符號》通過非遺戲曲曲藝與經典金曲的破壁結合,推動非遺文化走進大眾視野,突破傳統圈層,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實現“出圈”。 節目邀請的六組音樂人有一半都是90后,能帶動年輕群體更多地看到、記住、傳播非遺文化。 網易云音樂在節目制作伊始就牢牢抓住非遺文化傳承的核心痛點,最缺的不是知名度,而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化手段。
無論是在邀請的合作嘉賓方面,還是在節目呈現的內容方面,抑或是跨界碰撞的歌曲成果方面,都有節目大膽創新的體現。 節目致力于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的跨界,一邊是昆曲、蘇州評彈等傳統藝術,另一邊是嘻哈、搖滾等潮流曲風,創造出傳統流行相融合的新演繹模式,讓非遺文化與當下生活對接。 節目模式編排打破固有形式,呈現多元化,貫通“合唱”與“學”。 在每期節目中,不只是單純地在歌曲上進行跨界合作,為了傳承非遺戲曲,每個音樂人都會拜訪合作的戲曲老師,了解中國古典戲曲的歷史及其深厚的底蘊。
二、戲曲跨界創新必成趨勢
對傳統戲曲藝術底蘊和內核的重新解讀和演繹,可以傳承其輝煌的歷史,也可以挖掘出時代的內涵與精神。 與流行藝術形式的碰撞與融合,能夠產生新的演繹與表達方式,實現與傳統藝術跨時代的“對話”與情感交流。
(一)跨界融合的戲曲史
21世紀是個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跨界融合、跨界創新存在于各行各業,并且蔚然成風。 而這樣的創新融合與戲曲從未分離過。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吳新苗認為,“跨界融合”的概念是后現代主義思潮下的產物,而跨界融合的藝術形式,在戲曲發展史上屢見不鮮。 大約在20世紀初,影戲傳入國內,1905首部電影《定軍山》橫空出世。 1920年,梅蘭芳為“商務”影戲部拍攝了兩部戲曲片《春香鬧學》、《天女散花》。
新中國成立后,民間出現了一種語言藝術——北京曲劇,將相聲和戲曲糅合在一起。 20世紀50年代,國內動畫電影開創了民族化的歷史,《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等動畫運用了京劇人物臉譜和唱、念、做、打的元素。 吳新苗說,跨界沒有禁區,在古老的戲曲領域,只有繼續加強跨界融合,不斷吸收新的東西,才能再度煥發青春。
(二)戲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現狀
如今流行音樂的聽眾廣大,受眾群體遍布各個年齡層,相對于其他的音樂形式和流派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流行音樂與戲曲的碰撞融合,是傳統與現代的接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因為戲曲元素的加入,也讓流行音樂有了新的發展,收獲了熱度。
《說唱臉譜》是一首廣為人知的“京味歌曲”,無論是在歌詞中,還是在曲調里,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戲曲元素,朗朗上口、意味綿長; 20世紀90年代,李谷一推出了一首以民間說唱和京韻大鼓為基礎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成為永久的經典; 臺灣女歌手徐佳瑩演唱的《身騎白馬》,將歌仔戲加入到歌曲的副歌部分,給這首歌帶來了極高的辨識度; 周杰倫的《我的地盤》將京劇與流行嘻哈hip-hop相融合,濃郁的戲曲特色和新潮的說唱讓人耳目一新。
戲曲藝術通過這樣改編融合,一頭是現代,一頭是過去,將有歸屬感的古老曲調通過流行歌曲的形式傳承下去,在年輕人的心中留下痕跡。
三、《不曾遺忘的符號》中的國粹潮音
(一)音樂流派的融合
在《不曾遺忘的符號》中以音樂流派的融合為主,每一集都包含著兩種不同音樂形式的融合,音樂人們往往會選擇在歌曲的重點部分,如開頭、結尾、間奏加入戲曲,讓歌曲整體的構思增加亮點,表現出兩種音樂形式各自的風格特征和內涵意境。
GAI周延的《滄海一聲笑》中包含著民族元素和昆曲,配合民樂為主的編曲,不僅出乎意料地和諧,而且為歌曲帶來了個性化因素。 《滄海一聲笑》灑脫的歌詞與曲調,重慶方言質樸無華的說唱,結合《牡丹亭》唱段的優雅底蘊,展現了昆曲新的樣子。 痛仰樂隊改編了自己的歌《西湖》,用一種慢節奏、平和的方式融進韻腔偏柔和的蘇州評彈里。 搖滾樂以一種溫和的形式鋪墊著蘇州評彈的吳儂軟語,展現了白娘子有愛有恨的傳奇故事,增加了歌曲的韻味,也給歌曲帶來了動感。
節目中最具有跨界特色的是極具新世紀時代特色的電音千禧風與古老、底蘊深厚的粵劇和秦腔的合作。 兩位年輕的90后音樂人Tizzy T和馬伯騫將R& B、hip-hop等新潮的音樂元素與戲曲表演、戲曲吟唱做了融合的嘗試,他們想要在年輕人心中留下一段傳統藝術的痕跡。 雖然這樣嘗試的結果略有割裂感和違和感,但也足夠讓人看到戲曲藝術不是陳舊的,戲曲音樂也可以很新潮、很時尚。
(二)歌曲唱腔的融合
節目中體現得最多的唱腔結合就是戲曲與說唱的交互。 很多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覺得戲曲是古老的文化產物,相比于聽不懂且倍感無聊的特殊腔調,他們更偏愛新潮、流行的音樂。 戲曲與說唱藝術的交融就是證明戲曲并不只能是舊時代的產物,千百年后它的聲音依然纏綿耳畔,而說唱與戲曲這樣神奇又怪異的混搭與碰撞,讓人在震驚中又帶著驚喜。
唱作人GAI周延出道以來,中國風說唱作品精品不斷,在《不曾遺忘的符號》中讓民族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大膽想法得到了實踐,器樂上選用傳統民樂笛子作為主旋律,并以電子化、節奏化的編曲打底。 唱腔上脫胎于中國五聲音階的《滄海一聲笑》,從昆曲《牡丹亭》中汲取養分,經碰撞融合散發出民族原生的芬芳。
如果說唱與戲曲之間是碰撞出火花,那么民謠與戲曲之間則是春風化雨般地融合。 由張一山演繹的結合京劇元素的《聲聲慢》柔和地展現了“京調自有情”。 民謠歌曲句尾綿長的顫音、轉音與京劇《貴妃醉酒》模擬醉酒時的婉轉音調產生了特別的“化學反應”,可謂是“京腔之尋尋覓覓,月落烏啼聲聲慢”。
戲里有愛情的纏綿,有權謀政治的勾心斗角,高能演帝王將相,低能演才子佳人,給人無限的遐想。 戲曲的跨界融合,酣暢淋漓又委婉纏綿。
(三)古今中西的融合
嘻哈說唱、搖滾音樂、流行音樂、鄉村民謠,都是源自于西方的音樂形式,痛仰樂隊的主唱高虎在節目中提到,搖滾樂在不斷吸收著新的東西來保持著生命力,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戲曲,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結合中也在煥發著生機。 《不曾遺忘的符號》將昆曲、蘇州評彈、粵劇、秦腔、京劇和黃梅戲的古曲底蘊與新的音樂元素結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造出既有新鮮感又有歸屬感的曲調。
“于個人而言,是幾年幾十年的人生記憶; 于傳統藝術而言,是百年千年的綿延回響。 ”許嵩在與黃梅戲傳承人交流時,認為將黃梅戲唱腔融入到副歌里面,更能體現出一種古今穿梭的感覺。 無論是大雁塔前讓中原大地云霄響徹的秦腔,廣州霓虹街道里落花漫天蔽月光的粵劇,還是西子湖畔的吳儂軟語配米酒小酌,都是與過去的紅雨瓢潑來一場時空穿梭。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不曾遺忘的符號,年輕的朋友有自己追逐的音樂潮流,也期待我們能不忘世代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去欣賞、品味傳統藝術,去感受美。 ”古典戲曲是千百年綿延的回響,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國美學,用時尚、流行的方式將這段輝煌的歷史留住,用跨界融合的創新方式與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來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
四、戲曲跨界融合的局限
節目中的六首跨界融合歌曲呈現效果有限,大多數作品并未達到1+1> 2的效果,只是簡單地在歌曲中加入民樂和戲曲唱段,尤其是碰撞最為“激烈”的粵劇和秦腔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為戲曲吟唱加上電音效果,非但沒有呈現出奇妙的融合感,反而帶來了不和諧的音符,年輕歌手前衛感十足的作品與古典戲曲有著明顯的割裂感和違和感。 節目中的戲曲跨界融合局限于歌曲、音樂上的拼接,在文學性、思想性上沒有深刻的探討,對于“如何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的問題缺少想象力、創造力。
節目在挑選合作歌手時考慮到了歌手的知名度、流量,但并沒有注重歌手本身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導致一些歌手對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尤其是流行元素與傳統戲曲的融合理解欠佳,視野不夠寬廣,對于藝術的把握存在壁壘。 在跨文化盛行的今天,跨界融合對于傳統文化來說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如何讓流量與藝術達到平衡,值得人們細致深入地探索研究。
五、結語
《不曾遺忘的符號》將來自田間地頭的傳統藝術,以易被接受的方式重新展現,用最潮的范兒,演繹最古老的藝術,通過年輕人將民族的財富、瑰寶傳承下去,實現跨越古今的合作。
戲曲文化內涵深厚,需要細致打磨,創新融合給古典戲曲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但如果摒棄了對戲曲文本的雕琢、對表演技藝的打磨和對文化底蘊的體味,僅以戲曲跨界為口號、戲曲傳承為噱頭,講究形式、追求效果,最終只會徒有其表,脫離發揚藝術的本質,這樣的破壁結合對戲曲的發展和傳播無任何作用,其跨界融合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沒有了精神上、靈魂上的融合,終將會失去觀眾的青睞,也很快會被新事物取代。
所以,如今無論是戲曲、話劇還是其他藝術創作,要想突破華語圈走進世界視野、進入世界領域,還需要文化層面的深入探究,甚至是哲學層面的跨文化研討來促成。
參考文獻:
[1]杜亮.從〈國色天香〉看戲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J].戲劇之家,2020,(04).
[2]張巍巍.淺談跨界融合戲曲演出[J].戲劇之家,2019,(02).
[3]張璐.戲曲跨界的傳統不能丟[N].中國藝術報,2020,(01).
[4]朱綺恒.淺析歌仔戲與流行音樂的碰撞——以徐佳瑩演唱的〈身騎白馬〉為例[J].戲劇之家,2020,(02).
作者:朱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