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研究了中國傳統節日之清明節的傳統小吃清明粿的起源、發展歷史、制作工藝、營養功效,以及不同地區之間清明粿的制作差異與有關習俗的對比,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觀察制作等方式,了解清明粿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小食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如何繼承和發揚該傳統飲食文化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清明習俗;清明粿;制作工藝;傳統飲食文化
清明粿也叫青團、艾團,也被稱作“清明餅”“清明粑”“清明果”“艾炍”“清明團子”“菠菠粿”等,是一種用艾草或者麥青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是清明時節江南民間的一道傳統點心。“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途中寒食》為小小的青團增添了詩意[1]。
描寫清明和清明粿的古詩詞有許多,如膾炙人口的《清明》,還有《寒食》《清明日》《清明后登城眺望》等,表達了古人在清明節祭掃緬懷、踏青迎春、品嘗寒食等活動。由于農業社會物質匱乏,傳統節日中蘊含了更多吃的文化,清明粿之于清明,具有飲食豐富性、禮儀儀式性和家庭參與性的寓意。
飲食文化論文范例: 試論各個民族村落的飲食文化特性
1 清明粿的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樣,而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傳統節日小吃作為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關系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和推廣[2]。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節氣之一,大約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左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節日。在上古時代人們就開始在清明節祭祖以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因此清明節也稱作“踏青節”“祭祖節”或是“三月節”等,該節日既有自然的內涵同時又包含了人文的內涵。在清明節全國上下紛紛舉行掃墓祭祀活動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該節日不僅弘揚了我們民族傳統的孝道,亦使整個民族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清明節使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融為一體,順應了天時與地利,體現了祖先們“天、地、人”而合為一、遵循自然的思想。
清明節吃青團的風俗在我們的南方尤為流行。福建閩南地區、福州地區都對清明節十分重視,被認為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在清明節期間家家戶戶會掃墓祭拜祖先,同時會做一些粿、糕以供家人及親朋好友食用。在福建福州,清明時節人們剪摘艾葉以制作清明粿,福州人把清明粿叫做菠菠粿,以制作和食用菠菠粿作為清明傳統文化之傳承[3]。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是把對逝者的懷念轉化為對生者的關懷,從一顆顆清明粿中吃出清明時節的儀式感,這才是傳統節日的意義所在。
2 清明粿的制作工藝
人們在節日來臨之際,紛紛走上田間采摘新鮮的野艾草,將艾草煮熟濾掉苦澀之味,而后將蒸好的糯米與之混合,用石杵敲爛后,充分揉勻,捏成薄薄的皮,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餡后,或捏成餃子形,或捏成圓形,上蒸籠蒸熟,香噴噴的清明粿便冒著蒸汽出爐了。在鄉下,人們還保留著使用做好的清明粿供奉祖先的習俗,而在城里人們往往在節日里吃幾個清明粿來感受一下傳統節日的氣氛同時滿足一下味蕾。
傳統手作清明粿與工廠流水線生產的青團不同,傳統手作清明粿的主要原料是艾草葉或鼠尾草葉絞碎的汁和泥,商業的青團大多加了青菜汁或麥菜汁,缺失了艾草或鼠曲草獨特的清香。傳統手工清明粿制作工藝也因地方不同略有差異,清明粿分為咸陷和甜陷,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口味喜好,不同地區清明粿的制作過程有所差別。福建福州地區的菠菠粿,也被人們叫做清明粿,是福州地區清明節的供品,是將生長于南方的一種叫做菠菠菜的野菜壓榨成汁,用汁將磨制的米粉調成合適米漿,包裹棗泥、蘿卜絲、花生、筍絲等餡料制作而成。菠菠菜的青綠色使人們邊食用邊感受春天的盎然綠意。
福建武夷地區的人們把清明粿叫做鼠曲粿,它是武夷山地區的人們精心制作的點心。在清明節前夕,人們會上山去采摘鼠曲草,將新鮮的鼠曲草搗爛,將草汁和磨好的米漿混合在一起,蒸熟后,再包入一些鮮美的餡,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往往會將香菇、筍絲、肉絲、腌菜混合入餡,揉成綠色大團子,做成餃子的形狀。在部分地區還會做成大如磚塊的粿,而這種粿里面并沒有餡,因此可以較長時間的保存[4]。
福建順昌地區的清明粿原料來自于野生的龍菇草,將龍菇草的嫩葉以及花蕊采摘下來,洗凈后與粳米臼成的米粿攪拌均勻,將豆粉或腌好的蔬菜包入其中,在食用前往往先供奉祖先,而后自家食用或與親戚朋友分享,其味道可口,香味四溢。
浙江慶元地區的清明粿又與眾不同,其以粳米作為主要原材料,將香菜炊熟晾干作為輔材,并配上新鮮的嫩筍、瘦肉絲、香菇丁,主材和輔材混合后加入佐料入鍋,再配上紅酒、香油、鹽一起蒸熟,而后將準備好的粳米飯倒入攪拌均勻,再用特制的木槌多次杵之,邊杵邊翻動,直至最后杵成細膩的顆粒,再捏成一個個圓圓的飯團,美味的清明粿便出爐了。浙江衢州地區的清明粿有圓形的也有餃子形狀的,內含的餡料也各不相同,有蘿卜絲餡、有豆腐干餡,也有五花肉餡的,還有黃豆芽餡的。有甜的,也有咸的,但以筍絲混合瘦肉、黃豆芽餡的居多。
3 清明粿的功效
清明粿的形狀多數類似餃子,其主要原材料大多包括新鮮的艾草或鼠鞠草,能夠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具有以下功效:⑴化痰止咳——蒸熟的艾草或鼠鞠草其汁水充分與糯米相結合,其莖葉已搗碎,利于消化,在春季食用利于平喘、鎮咳及祛痰;⑵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清明粿表皮的材料能夠增強人體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⑶益氣安胎——艾草與糯米相結合形成的清明粿具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療月經不調、經痛腹痛、子宮出血功效。清明粿內含有的植物纖維以及淀粉和大量的維生素能夠為我們提供必要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補充我們日常消耗的能量,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4 不同地區清明習俗對比
4.1 國外
新加坡華人繼承了中華傳統,每年清明節到來之際,他們會前往先人的墓前去悼念,清理墓上的雜草,而后用清明粿及鮮花、飲品進行供奉,并點燃蠟燭,磕頭行拜,以此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美國南加州華人每年都舉辦活動來紀念他們的祖先,紐約華人會登報組織大家一起到先人的墓地前去祭奠。他們都認為雖然遠在他鄉,但仍然不忘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忘記祖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有助于遠在他鄉的華人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了華人的交流與團結。
4.2 國內
國內各地清明節的祭祀風俗各有不同,而祭祀通常由掃墓和祭拜兩部分構成。在時間上,有的地區的習俗是在清明當天上午去掃墓,而有的地區則在下午2點后掃墓。祭祀的方式各地也有不同,后代們會帶上工具及香火、供品前往墓地,清理墳墓及四周雜草,用油漆將墓碑上褪色的碑文描紅,在墓前擺放好供品,點上蠟燭、香火進行祭拜,最后點燃紙錢并默念想要與先人說的話,包括自己及親人的近況,以此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以期獲得先人保佑與祝福,通常以燃放一串鞭炮結束整個祭奠活動。祭拜所用供品多為當地流行的小吃,清明粿一般為必不可少之供品[5]。
在清明節,我國北方往往吃糕餅、雞蛋,有圓滿的寓意。在北京人們通常在清明節吃面茶和驢打滾;山西地區的人們在清明節吃子推饃;山東青島則在這個節日吃蛋餅和大蔥;而我國江南一帶則流行吃青團。通過比較江南地區和福建省各個城市之間清明節的習俗和飲食習慣來了解清明粿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內涵,并對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揚這一傳統飲食文化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5 清明粿的商業前景
清明粿作為傳統飲食,加上現代營銷手段,已成為了美食界的新晉網紅食品,并逐漸紅遍大江南北。清明粿的祭祀功能日益淡化,已從最初的祭祀點心變成了春天的時令嘗鮮美食。市場商業化的青團主要是肉松青團、黑芝麻青團、豆沙青團等,而傳統手工青團則有筍丁肉餡、豆干肉餡、花生白糖等,傳統手工清明粿的食材更新鮮、內餡更豐富。
建議制作青團的食品廠可以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根據食材的時節,在全年制作肉松青團、黑芝麻青團等,在清明時節增加制作傳統手工清明粿,最大限度地保留傳統清明飲食的風味[6]。商家還可以售賣艾草汁、糯米粉、餡料等原材料,讓消費者自己在家動手制作清明粿,備齊配料,可以簡化清明粿制作的繁瑣流程,人們更易上手親自制作,在動手制作清明寒食的過程中,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緬懷先輩,感受春天的氣息,傳承清明的飲食文化[7]。
參考文獻:
[1]陳佳.江浙地區清明節習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5):153-154.
[2]李圣安.家鄉的清明粿[J].大眾文藝,2017(09):2.
[3]申朝虹.婺源的清明粿[J].中國食品,2011(09):79.
[4]本刊綜合報道.傳統美食撬動鄉村振興[J].農村新技術,2021(04):56-57.
[5]林長華.兩岸清明共敬祖[J].黃埔,2013(02):148-150.
作者:張巧航1,毛瑋2,傅海慶3,鐘少敏3